首页 理论教育 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用人单位回访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招生就业工作处及时整理回访调查数据,及时反馈给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部门,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安排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形成良性闭环系统。高职(专科)学院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

二、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意见措施,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将实习基地建设、就业指导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优化的良性闭合系统

(一)加强教育教学反馈体系的建设,优化毕业实习、考研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狠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做好培养模式的调整工作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建设已经与就业实习基地发展、毕业生就业情况形成了良性的闭合系统。毕业生就业作为衡量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为了反映社会对学校以及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学校专门设计修订了《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表》,内容涉及毕业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及对学校的总体评价等,并且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组织专人赴全国各地开展用人单位回访和毕业生调查工作。通过用人单位回访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招生就业工作处及时整理回访调查数据,及时反馈给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部门,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安排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形成良性闭环系统。

为了优化我校毕业生毕业实习、考研与课程设置安排之间的关系,学校专门组织专人于3月初在各学院进行了调研摸底,各学院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就课堂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的配置问题进行了说明并详细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招生就业工作处及时将学院报告整理成册上报学校,为学校教育教学建设及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参考资料。

专业定位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需要,取决于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取决于学校的性质、办学理念、总体实力、专业办学的师资、生源和相关保障条件等综合因素。我校不断探索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教育教学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积极主动地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各学院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研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特点、内容和方式。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讲,我校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与专业整体设置仍须进一步进行调整。

1.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要全面实施好教学工作的“质量工程”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深化改革;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调整的整体趋势,设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对现有专业逐一进行研究,与科研紧密结合,要有确定的研究方向,形成各专业自己的特色;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控制好减招、扩招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要将就业情况作为制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调整改革的重要依据。根据就业工作的反馈,进一步做好专业规模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在新专业设置时,要充分开展专业设置调研预测,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结构。对于三方协议书签约率连续两年低于学院三方协议书平均签约率的专业,在安排年度招生计划时,认真分析,综合各种因素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减招、隔年招、或一定时期停招的方式进行控制。

3.合理设置专业

结合就业实际情况,要对已有专业认真分析,确定未来发展思路,制订近期专业发展规划,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使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

4.重视学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

继续加强就业工作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及时将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提出分析意见,反馈给教学和学科建设部门,为学校进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准确依据和参考,形成良性闭环系统。

5.狠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做好培养模式的调整工作

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的课时配置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试点,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采取“3.5+ 0.5”“3+ 1”“3+ X”或“X+ Y”培养模式,实习实训允许差别化,既可以由校方统一组织,学生也可与就业结合,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借此加强或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将学生就业与实习实训相互结合,借此提前为企业招聘优秀学生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更快地进入角色。

6.重视基础课教育

进一步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等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继续加大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调整以及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等级通过率。同时在部分本科专业,要鼓励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积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7.多举办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

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科技处等部门要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要利用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认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创新活动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自行组织和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和知识技能竞赛,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和强化学生成长成才意识。

8.深入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高职(专科)学院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继续深入推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有效增强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积极进行就业市场拓展,做好用人单位招聘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完善就业基地建设,开拓新的市场就业基地

为了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近年来,学校一直把了解社会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专门组织人员利用寒暑假时间,分赴湖北、四川、浙江、广东、江苏、上海、重庆等地,广泛收集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走访人才市场,了解当地的用人政策和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形成工作报告,为毕业生了解市场、确立就业目的地和目标岗位提供了信息支持。

学校自2004年以来成功举办了12届大型供需洽谈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的交流平台。历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立和完善80余个就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协作单位,进一步开拓一批新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基地,形成稳定的就业供需网。安排举办了“西安工程大学第一届就业协作单位座谈会”,聘请了20名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我校的就业指导顾问,对于发挥企业和人才服务部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共同构筑毕业生就业的骨干网络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学校加强了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协作单位的发展工作,安排专人负责,主动与省级人才服务机构已建立的针对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联系,在校内大力宣传,广泛动员毕业生尤其是通用专业毕业生积极参与,就业基地逐步实现由面向企业为主向面向地方人才管理机构为主过渡。

在2007年8月,我校与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开展暑期实习生项目,两年来,不断对暑期实习模式进行探索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除了继续与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开展暑期实习生计划外,还与香港旭日集团、东莞德永佳纺织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暑期实习实训活动。暑期顶岗实习,使我校毕业生提前进入职场,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与职位要求,提升了毕业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拓宽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毕业生就业作为衡量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为了反映社会对学校以及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学校专门设计修订了《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表》,内容涉及毕业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及对学校的总体评价等,并且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组织专人赴全国各地开展用人单位回访和毕业生调查工作。以2006年为例,用人单位对学校总体评价较高的占到83.33%。

为了进一步开拓我校就业市场,完善并加强我校就业基地建设和维护工作,由招生就业工作处牵头安排,科技处、人事处、校友会提供一定信息资源,于本学期4月底组织学院学生工作主管、辅导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共分3批赴广东、福建、山东、江浙沿海一带进行用人单位及就业市场调研和开拓活动,目前3批已经全部出发。根据此次调研考察任务,学校要求调研组成员就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后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并就调研考察成果、感想在座谈会上进行交流。

目前,我校高度重视就业实习的建设,就业基地已经遍布全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后就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将就业基地建设与学校专业优势、学历层次有机结合,积极开拓中西部就业市场;继续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协作单位的发展工作,提高我校就业实习基地的质量和层次;继续加强与各级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鼓励我校毕业生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恢复、建立和完善与我校校友、校友会、专业有关的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1.鼓励学生到西部、基层工作

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实现就业基地建设与学校专业优势、学历层次有机结合。在建立东南沿海就业基地的同时,积极开拓中西部就业市场。西部经济欠发达,但随着国家的西部开发政策与资金的投入,西部对人才的需求量正逐年扩大,个人发展和创业的机遇会较大。积极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基层建功立业,在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2.拓宽就业实习渠道

继续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协作单位的发展工作,提高我校就业实习基地的质量和层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与合作机制。安排专人负责,主动与省级人才服务机构已建立的针对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联系,在校内大力宣传,广泛动员毕业生尤其是通用专业毕业生积极参与。探索和推广“溢达暑期实习生”模式,推荐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进行暑期顶岗实习,逐步形成和稳固顶岗实习和见习基地,为今后开展就业工作打好基础。就业基地逐步由面向企业为主向面向地方人才管理机构为主过渡。

3.鼓励学生到非公企业就业

积极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以及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毕业生提供便利和相应的激励措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4.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

继续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结合西安市“四区两基地”产业发展建设的需要和我校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实际,鼓励我校毕业生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恢复、建立和完善与我校校友、校友会、专业有关的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要完善和加强与纺织服装行业各级行业协会的联系和沟通,要建立适应我校新增专业、通用专业的各级行业协会的联系,以此为突破口,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深入持久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将岗位信息的提供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了解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并及时反馈给教育教学部门,为学校人才培养建设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我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包括针对新生的入校专业教育、一、二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三年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针对四年级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目前,我校已将就业指导作为公共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2004年9月,学校开始为应届毕业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着重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在大学新生入校教育中,加入专业意识培养内容,使入校新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增强对所学专业的信心。

在为四年级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2004年9月,学校在一、二年级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加入了就业指导内容,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涉及专业目标的形成、职业适应性、职业目标的调整。通过小课时的互动交流,咨询讨论,不断加深低年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促使其形成初步的职业观。

2009年3月,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积极准备,我校开始为三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列入全校公选课范畴,新开设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授课重点为职业探索、职业发展、就业能力的初步培养、心理调试、创业教育和前期准备等内容。截止2009年3月,我校就业指导教育已经覆盖各年级,形成体系。

此外,学校每年为毕业生编印《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人手一册,对就业的方针政策、就业流程、如何准备求职资料、面试的技巧、基层就业和创业的有关政策、如何办理离校手续、如何办理报到手续等方面给予毕业生详细的说明和指导,同时通过《就业简报》、就业网等形式对毕业生分阶段进行就业知识的有益补充。

我校自2004年起开始举办就业讲座,5年来共举办就业讲座百余场,讲座形式由最初的单一讲授形式发展为如今的多媒体授课、互动交流、实地考察及模拟面试等多种形式;讲座内容逐年扩展,目前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考研、就业准备、公务员报考、就业信息收集、笔试、面试、求职礼仪、就业心理调试等内容。

为了帮助毕业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直观感受企业招聘标准,学校除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名家来校举办讲座外,积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校友进校,在校园里开展成才、就业系列讲座。2005至2008年,我校先后与碑林区创业办、国家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博维公司人力资源部和陕西蜂星电讯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成才、就业、创业”讲座,就业讲座内容涉及面广、效果直观有效,受到了毕业生的普遍欢迎。

除了积极做好就业基础性工作外,学校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就业疑难问题进行汇总,并组织专人进行解答;深入学生宿舍,进行面对面的谈心,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使毕业生能够及时处理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学生的求职意向,了解毕业生对就业的意见和要求,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注重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针对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状态、特点、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客观认知自己,正确对待挫折造成的焦虑和紧张,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增强调适力和社会适应力,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

2006年,我校引进由北京时代英杰开发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和职业测评导航系统,毕业生可登陆校就业网,自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认识、求职过程胜出、工作能力提升、成功素养拓展等8个模块的近40门课程。同时职业测评导航系统可分别对毕业生从事职业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素养、价值取向以及从事某种职业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学生可以根据测试的结果学习相应的课程。就业指导的网络化建设,使我校的就业指导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更加适应就业指导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体系,就业指导全程化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之中,方法单一,形式简单,结合实际不够紧密,与毕业生的需要存在脱节,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紧密联系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之中,结合就业工作开展的实例,采取报告、答疑、观看多媒体课件、模拟招聘与模拟面试、职业能力测评等手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践内容,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继续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

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校园就业信息的管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

2.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广泛动员,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特别要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及工商联的联系,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重点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引导他们扩大就业视野,调整就业预期。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场次和规模多于往年。依托网络,加大力度,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密切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联系,密切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就业信息网络的联系,并主动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加强联合联动,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活动。提高我校就业指导网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加快实现部门间、区域间、高校间、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要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咨询、企业推介、职业培训等多种服务,拓展服务功能。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网络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

3.引导学生热爱专业

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鼓励毕业生热爱专业学习。认真分析研究就业形势,合理调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开展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的导向性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端正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