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渗透本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

“渗透本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学期综合组教研沙龙开始了,今天我们沙龙讨论的主题是“渗透本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本土体育可以传播地方传统文化、开展各地方传统体育活动。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土音乐文化,是传承发展本土音乐文化艺术的一

“渗透本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综合学科主题教研沙龙实录

刘庆:大家好!本学期综合组教研沙龙开始了,今天我们沙龙讨论的主题是“渗透本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分两个思路,一是研究的思路,另一个是实践的思路。所谓实践的思路,就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本土文化的、对渗透本土文化是如何思考的?我们请体育组两位教师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发与运用本土体育文化的。先请颜磊老师从开发与运用本土体育的意义来谈一谈。

颜磊:我觉得,开发与运用本土体育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承性。课堂教学引进本土体育能使学生更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第二,传统性。本土体育始终与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项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继承和发展,形成内容、形式、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第三,传播性。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本土体育可以传播地方传统文化、开展各地方传统体育活动。第四,娱乐性。各地的本土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有着简单易学等特征,正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玩中学、学中乐、乐中会,使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第五,教学性。针对本土体育具有竞技性、观赏性和健康性的功效,与小学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一致,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课程的目标。因此,让乡土体育走进课堂,对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庆:谢谢颜磊老师,他谈到开发与运用本土体育的意义。下面请牟先涛老师从开发与运用本土体育的方法和途径来谈谈。

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本土体育,使本土体育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规范化地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促进学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创新,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入了解。本土体育大多来自民间,在引进课堂之前,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搜集到本土体育项目的名称、发展的历史、技术要领、运动强度等要有全面的了解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筛选,对搜集的本土体育游戏,我们可结合学校的环境条件等选择使用,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保持原貌,尽量取其之长,弃其之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特色,使它能科学合理地走进课堂。如,“滚铁环”、“丢手绢”、“斗鸡”等项目。

第二,开发整理。虽然本土体育具有地方性、群众性、自然性、娱乐性强的特点,但是有些动作过于粗糙,科学性不强,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要对它进行科学合理性、安全性、器材的使用状况,能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究,在不改变其精髓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和利用。比如“抖空竹”的花样玩法动作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若开发,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降低动作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改进器材。根据实际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对本土体育器材进行自己制作,一材多用,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需。如,“踩高跷”在制作高跷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安全系数来制作。“舞龙”的器材制作还可以废物利用:用塑料袋将旧报纸包起来,中间用彩绳连起来即可使用,也可以用废旧的窗帘来进行。如我在资源包的课中就使用窗帘进行了“舞龙”的放松活动。所以,在制作器材时要多制作一些色彩鲜艳。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器材,使学生能兴趣盎然,放开手脚积极参与活动,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

第四,课堂实践。体育教材是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从运动素材中加工出来的锻炼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我们用本土体育进行教学,教学目的在哪里?这项活动的精髓在哪里?怎样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个本土体育游戏的精髓?这些问题我们都要思考。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随意地创造。作为教师来讲,我们必须对本土体育游戏如何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研究,进行调整、开发器材等一系列工作。在正式作为校本教材以前,还要进行课堂实践。对每个项目的练习时间、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安全系数、项目的时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生的喜爱程度等作一个全面的记录与分析。同时,还要建立课的评价标准和教学体系,使本土体育更加合理科学,真正成为体育教材进入课堂。

刘庆:牟老师讲得非常详细。音乐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在我国,由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和性格上都有不同,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何让这古老而优秀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音乐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传播,我想音乐老师肯定有她自己不同的感受,请南琳老师谈谈。

南琳:如何在音乐课中准确把握本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渗透,这是我们艺术组老师们共同探讨和研究的方向。前一阶段,综合教研组的老师们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第一,教师首先要树立“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观念。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雷默教授把美国称为是一个有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国家。实际上,我国的56个民族的音乐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一个多元的音乐文化。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开放,增强对不同“声音”的容纳,学生在欣赏、演奏(唱)或创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审美体验。所以,音乐教师首先要树立“音乐文化多样性”这样的理念。其次,音乐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多留意和多搜集本土音乐文化这一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有目的地渗透本土音乐文化。首先,在课堂教学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并非是整堂课自始至终地引入和渗透,而是要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适度的补充和渗透,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在课堂上引入这些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音乐本土文化,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及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我不一一赘述,孟庆瑜老师会在下面的时间用真实的课例为大家详细解读。

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本土音乐文化艺术的校园氛围。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土音乐文化,是传承发展本土音乐文化艺术的一个途径,但是要想使学生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本土音乐文化艺术的校园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艺术月中,我们安排了“你听、我听、大家听”的活动,我校的音乐小博士们在“泉水叮咚”广播站中利用下午广播时间,介绍西北陇剧,“花儿”等具有浓郁西北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让孩子们通过聆听,了解家乡本土音乐,从而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现阶段《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为音乐教师们开发本土音乐提供了内驱力,深入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从感性上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的认识,促进地方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多元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建构有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在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今天,确实有着现实的意义。最后我想说,虽然我们研究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

刘庆:刚才南琳老师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下面有请孟庆瑜老师闪亮登场。

孟庆瑜:如何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感兴趣,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我是从两个方面在教学中进行“音乐本土文化的渗透”。

首先,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的渗透。我在上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鄂豫皖小曲”时,我先问学生:“鄂豫皖是指哪儿?”学生们说:“鄂是湖北,豫是河南,皖是安徽。”我紧接着问:“谁知道我们甘肃的简称是什么?”学生们说得很对。当我们大家一起欣赏完湖北民歌《湖北小调》和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后,进入音乐拓展环节时,我又问同学们:“谁知道我们甘肃有哪些民歌?”同学们说:“《花儿与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西部放歌》、《刮地风》等。”我们重点听了《花儿与少年》,先一同了解了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曲名的意思,再进行聆听的。我问谁知道“花儿与少年”是什么意思?学生能说上,但说得不完整,我补充说“其实,花儿并不是指一种花,它有两层意思,它既是当地人们对小姑娘的称呼,就是把小姑娘称作花儿,又是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曲调优美,具有很浓郁的民族特色。“花儿”这种艺术在民间存在时间已经很长了,但其目前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小,因为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与当时社会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相当,那时没有电视、电话、收音机,没有什么娱乐场所与娱乐方式,用什么来表达年轻人内心的情感呢?于是,这样的口头传唱的民间艺术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形式、娱乐方式丰富了,这种旷野里、山路上、放牧时的原生态的民间口头的东西逐渐在消失,其文化氛围逐渐在萎缩,其存在的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保护这些民间艺术,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花儿”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农历五、六月人们自发组织“花儿会”。他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怀着喜悦的心情参加花儿会,在花儿会上人山人海,人们对歌赛歌,唱花儿,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间纵情放歌,昼夜不息。《花儿与少年》是被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先生写的,他一生收集整理了近千首作品,为发展西部的民歌作出了突出贡献。《花儿与少年》是根据一首青海民歌《四季歌》改编的。通过了解音乐背景和作曲家,同学们聆听时,感受了民歌“原生态”的质朴美。

其次,在特定的单元进行本土文化的渗透。比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鄂豫皖小曲”和第九单元“天山风情”;六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红土地的歌”和第七单元“粤桂飘香”中渗透了音乐本土文化。

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鄂豫皖小曲”第二课时教学中,演唱完河南民歌《编花篮》后,我问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上册学习过一首我们甘肃民歌,还记得是什么歌曲吗?”学生齐声说:“是《刮地风》。”“对,是《刮地风》。让我们一起唱一唱。”通过学生们的演唱,不但复习了歌曲,而且激发学生喜爱甘肃民歌的热情。听了听王宏伟演唱的《西部放歌》和“湟河花儿”的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更加深了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对学生今后学习与探究民歌奠定了基础。

音乐课的功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的情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在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音乐课堂渗透本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民族音乐、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弘扬了民族音乐,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时的一些浅见,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刘庆:两位音乐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分别从“如何做”和“做什么”出发谈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请韩宝锋老师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谈一下“如何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丰富信息技术人文内涵”。

韩宝锋: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性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学科精神,强化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感受家乡风土人情,传承家乡灿烂文明,掌握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内化人文精神。把信息技术教学同本土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技能,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感受、传承和发展家乡的灿烂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游览家乡名胜古迹,抒发爱家乡情怀。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本地,有着独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孩子们很难全部看到。好在现在都有计算机,并接入了因特网,网络无疑为孩子打开了认识家乡,饱览家乡风光的一道门、一扇窗。例如,我市名胜古迹众多,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五泉山等景点。这些景观风景优美、内涵丰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结合第三册“遨游网络”这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使游览更方便》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列举本市名山古迹名称,在孩子求知欲充分激发后,问学生:“怎样用最短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去这些地方?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应该运用什么工具?”这样自然引入IE浏览器的使用。在学生兴致勃勃地浏览后,我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对家乡新的感受。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如何展示自己感兴趣的网页,跟同学分享美丽、分享快乐?”从而引出收藏夹和历史记录在浏览网页时的使用,引导学生用网络搜索引擎游览搜索家乡更多的名胜古迹,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在游览前,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到了增强;在欣赏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能得到了锻炼;在欣赏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中,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技术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统一。

第二,遍访家乡历史名人,畅谈风土人情。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出现的网瘾、网络犯罪等现象,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信息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名人事迹,重温他们的童年,对照自己,谈谈自己应该向他们学习些什么,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为深入持久地学习信息技术提供精神动力。我们家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邓宝珊、刘尔炘等有口皆碑,这些名人名家本身就是一部极佳的教科书,学生通过阅读名人故事,与名人对话,感受名人风采,引起内心共鸣。例如: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幻灯片为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位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然后戛然而止,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去寻访这位名人的足迹,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用网络去搜索,然后我提出具体要求,大致思路是请学生先搜索这位名人的事迹,然后通过两三张幻灯片进行介绍,并在完成后与大家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觉得受益匪浅。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感受家乡风土人情,传承家乡灿烂文明,掌握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内化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刘庆:韩宝锋老师谈了他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下面请英语组教师谈一下她们的观点。

魏彩虹:小学英语教学,让孩子放眼世界固然必要。但是他们正处于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正接受着大量的语言符号和符号背后的文化信息的输入,而且这个基础尚未坚实稳固。因此,在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前提下,我们有责任通过英语教学,艺术化地进行本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在课堂进行本土文化的教育与渗透:

1.单词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育

(1)由一个本身就带有民族感情烙印的核心词发展成系列词群的教学。例如,China一词的教学就能找到很好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契合点,从而引导学生Great wall、Tiananmen Square、Yangtze River等单词。对于这类词,教师的引导方式是:朗读时要大声念,用自豪高昂的语气,读出气势和自豪感。让民族的自豪感和系列单词的记忆共同生存于我们的脑海中。

(2)感情色彩中性的核心词生成系列词群的教学。有些词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没有直接和显性的联系,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中的契合点。例如,PEP五上教材中mountain一词的教学,经过反思和尝试,我发现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喜爱的感情,记忆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所学也就能“致用”了。一起欣赏我国的名山,或秀丽或雄伟,或浑然天成或鬼斧神工的群山会让孩子们深受震撼。在他们感慨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时,可以引导他们适时学习这些名山的名称:Mountain Tai(泰山)、Emei Mountains(峨眉山); Huangshan Mountain(黄山)、Mountain Huashan(华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请学生讲一讲某座山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将课前准备的相关文化内蕴略加讲解。由river一词,可以联想到孕育我们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母亲河Yangtze River、奔腾咆哮代表着民族精神的Yellow River,让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扎根于心。

2.句子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育

在句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可行的尝试是Everyday a sentence(每日一格言)。请孩子们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收集一些简单易懂,生词量较少的中国格言的英文版本,每天请小老师摘取一句在小黑板上教读并记忆。当然,我们在英语学习中也会接触到一些地道的英文格言,但因为其蕴涵的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还处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孩子们过于陌生难懂,因此选取我国传统的格言更加贴近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孩子就算遇到个别新单词也能通过自己在中文学习中的积累来猜出含义。反过来,这种做法将容易使学生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

下面列举部分可供孩子们学习的格言:

儒家经典《论语》中要求人不断学习,善于思考,承认自己无知,勇于改正错误的语句:

(1)学而不思则罔。Getting at the truth of what you have learned requires。

教育人们要学习的语句:

(2)好书如挚友。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

《荀子》强调学习与环境的重要的语句:

(3)青出于蓝胜于蓝。The scholar may be better than the master.

这些经典名言,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道德境界。

3.篇章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育

相对于单词和句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篇章教学中的结合点似乎不是很多。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篇章中的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情感上的目标我们不必牵强,只需要在遇到较好的契合点时,使民族的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的思考应该是,该篇章是否与民族传统的文化有巧妙的结合点,是否可以达到“双赢”:既达成教学目标,又提升民族情感。

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完成英语的教学目标,训练孩子们的英语语用技能,又要适时地渗透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本国文化有很强的敏感性,要能凭借瞬间的灵感抓住教育的时机。

刘庆: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就“渗透本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话题进行了沙龙研讨,各学科组教师畅所欲言,有的从宏观理念阐述的层面,有的从微观实践操作的层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再次感谢各学科老师的精彩发言,谢谢!下面请王校长发言。

王丰:基于本土文化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将本土文化作为综合组教学资源来开发与利用,使本土文化更广泛,更深入地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地进行教学,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随意地创造,而要立足本土,结合校情,找准渗透本土文化的基点,还要坚定信心,找准方向,这是渗透本土文化的新起点。充分利用本校校史、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自然环境、网络信息媒体、学校设施等资源,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研究,通过认真的调查、整理、开发等一系列工作。同时,还要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学体系,使本土文化更加合理科学,真正成为综合学科的教学资源进入课堂,且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刘庆: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展望新的学年,我们相信,我们在课改大路上迈出的步伐将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