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发展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发展

蒋秀云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

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依靠本身的素质和瞬时智慧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强调顺着教案走。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学而导。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然而迄今为止,对教学机智的理论基础、教学机智的心理结构、教学机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操作等方面研究的还比较少。

教学机智的定义,加拿大范梅南直接对教育机智的定义是: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机智是教师的知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师的教育机智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的结合。它反映了教师感知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也反映了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

《教育心理辞典》定义教育机智为: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千变万化的,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先难以预料的,但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这种“特殊对待”,心理学上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对学生活动的这种敏感性,以及依据学生新的活动,特别是意外的活动,快速作出反应,并能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称之为“教育机智”。

论文试对教育机智的定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适应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有教育意义行为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经过磨炼逐步形成的,是教学才能的集中体现,是经验、学识、智慧的结晶。教师循循善诱、点而不破、引而不发,学生在教师导向信息诱导下向最佳境界发展。“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进学之功,贵在心悟。”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越教越聪明,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当前的语文教学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机智,诱发思维、点拨思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条件,思是目的。

教学机智的理论基础。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都是在一定的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教学机智的理论基础进行思考,首先可以把握这个理论产生的根源,对它作出初步的理论定位;其次可以更加明了教学机智产生的内部机制,清楚教学机智的形成条件、原因等等,为教师能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提供理论指导。将教学机智的理论基础孤立地界定为任何一种理论流派都是不恰当的。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心理学思想的影响,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理论流派加以论述。

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为教学机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初叶产生于美国。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便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标志着美国心理学反抗心灵主义,走向实证主义的开始。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只研究外显行为,不研究内部过程,提出“S—R”模式,成了不研究“心理”的心理学。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为行为,把引发有机体活动的外部与内部的变化称为刺激。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分析为刺激和反应。这一理论为教育机智的产生说出了实践基础。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机智是由于学生课堂行为的刺激而引起的教师的反应。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彼德逊和克拉克的教学决策理论:教师的教学决策包括下列步骤的一个循环历程:(1)教师提供教学。(2)当作教师教学历程的一部分,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3)教师判定这一个行为是否可以容忍。如果可以,教师继续教学(亦即回到第一步骤);如果不可以,教师必须在第四步骤做其他决策。(4)教师判定是否可能改变此项教学(亦即改变他的教学行为)。如果不可能,教师继续进行目前的教学(亦即回到第一步骤);如果可能,教师在第五步骤中做其他决策。(5)教师发动新的教学系列上面有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决策的描述,如何去反映学生行为的教师决策,可以有四个主要的途径。途径一:在第三步骤里判定学生的行为是可以容忍的。途径二:在第三步骤里判定学生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在第四步骤里判定没有一个可接受的更替的教师行为。途径三:在第三步骤里判定学生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在第四步骤里判定有可接受的更替的教师行为;在第五步骤里决定不使用该更替的行为。途径四:在第三步骤里判定学生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在第四步骤里判定有可接受的更替的教师行为;在第五步骤里决定发动该更替的教学行为。决定发动这一更替的新的教学行为,表现出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而进行新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地说即表现出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此,首要的条件是学生的行为对教师是否构成了一种刺激,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刺激时,教师就会做出改变教学决策的反应,即学生的刺激——教师的反应。

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教育机智的产生的实践基础就是学生的行为对教师形成了刺激,教育机智就是在对学生的行为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为教学机智的产生提供了内部动因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的代表创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原是一位精神病专家,他在治疗和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基础上创建了这个心理学派,他认为任何心理现象的背后都隐匿着其他更重要更富于深远意义的精神作用。因而要寻根问底地通过深入的精神分析来揭露这些隐匿于深处的精神作用。即所谓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论中突出的概念是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可以通过考察无意识欲望与可接受的外部行为间的冲突来解释人类行为。他假设存在三种人格成分: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将创造力与许多其他行为看成是本我欲望的升华。如果个体无法自由地表达其欲望,则需另寻其他途径以宣泄或升华,创造力代表了一种健康的升华形式:将没被满足的无意识内驱力导向建设性目标,由于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激爆出的一种创造性的设想,所以教育机智产生的心理内部原因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就是一种内驱力的升华。这就为教育机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内部动因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这一理论揭示了教师为什么能在特定的情景下即刻设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迅速地处理好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而使课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实施教学机智的原则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机智的发挥变成为了衡量一节课的优劣、一名教师的教学技能高低的一把尺子。教师对教学机智关注的程度也明显提高了。研究了诸多教学机智成功甚至精彩的案例,搜集研究各种类型的有争议的案例,从中摸索出实施教学机智应遵循的如下基本原则。

目标性原则。虽然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答案”(布卢姆),但决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机智变成教学随意。教师特别要清晰把握教学中的确定因素,目标明确,制订周密详细的教学预案。哪些是语文教学的可确定因素呢?首先,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每篇课文都在传递着情感,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一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明明白白的,是确定的。其次,一篇作品,不同年级的学生读,将会遇到不同的感悟难点,而针对同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年龄、心理特征具有共性,教学重难点也是大体相同的。另外,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汉字的书写、词语的使用等都是有章有法,一板一眼,丝毫不能含糊的。

开放性原则。教师创设的话题开放而富探究价值,设问不仅有深度而又有广度。教师自身广收博采,让语文教学真正以广阔的生活为背景,而不仅仅是教科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尊重每一种观点、看法,再在此基础上甄别扬弃,机智灵活地处理随时出现的学习问题。这样,语文教学既目标明确,又百家争鸣。

发展性原则。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在教师悉心的点拨下形成。教学机智的应用特别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根本目的之所在。

鼓励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灵活的,学生在课堂上每一点表现都是课程资源,教师要进行筛选点化,披沙成金,做生成信息的剪裁者,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筛选甄别信息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把握好教学的航向,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适度适时的鼓励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机智,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爱心为前提,讲究一定策略,并抓住教学心理,把握教育时机,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利用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捕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以获得教学的主动权;利用冷静理智的自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迅速判断事情的性质,思考处理的办法,尽快安定课堂秩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导到正常的教学上来;利用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听讲状态和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利用高超准确的解惑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甚至是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热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导;利用幽默形象的表达能力,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疑惑,促进知识迁移。利用这些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做到既能使课堂“化险为夷”,又能使教学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伺机而动,投情入境。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智慧的语文课堂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如果能及时把握,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借机施教,化解尴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状态等,及时地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临时变卦,从而顺应学情,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随机调控,深化认识。随即调控,因势利导就是利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找出突发事件和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向课堂教学目标靠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常常出乎教师意料之外,但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口,顺着学生的回答,以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这种方法由于从学生的感悟切入,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取得教师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阅读课中,教师根据学情,随机调控的“机智”应伴随课的始终。教师要随时根据一堂课中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控课堂的气氛、节奏,得心应手地引导、驾驭课堂流程的变化。

当机立断,为我所用。阅读教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知识经验的局限,学生有时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善于巧妙的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理解的偏差,得出正确的结论。

运用教学机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机智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或者说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教学机智的形成和自如发挥。影响教学机智发挥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运用教学机智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正确处理教学矛盾双方的关系;其二,科学把握教学方案的预设与生成;其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其四,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经验的积累;其五,重视教师思维、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尽管对教学机智的概念有所界定,对教学机智的理论基础做了初步的探讨,对教学机智运用的原则进行了总结,对教学机智的操作策略有意识的分析研究,但关于教学机智,还有太多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认真去探讨,比如教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形成的基本条件,怎样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等等。就本文研究的诸多问题,就其深度而言,还有太大的空间供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工作中我体会到要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兴趣,就能自觉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方法。

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形式的游戏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心理,使注意力不但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游戏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当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各种游戏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兴趣,使之乐意学。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孪生聚会”、“玩玩字卡”、“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教师要变换游戏形式,不断满足学生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顺口溜”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可让学生任意选课后词语中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创新表达,将选择的词语巧妙地组合在一段有意思的句段里,争造“五星句”,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新奇感和创作欲望,既积累了识字量,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要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和兴趣。在儿童期,附属内驱力是主要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得到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也不是把学习的成功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它之所以学习是为了要从长者处获得赞许和认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认可,增加他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易生为师,体验成功。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并没有经过主观努力。只有经过自己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我给他们一些鼓励,这样“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掌握规律,体验成功。我国心理学家艾伟早就指出,用“六书”去解释生字能建立牢固的音、形的联系。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七成,形声字总是分两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称为意符,表音部分称为音符。意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音符则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形声字有以下几种最常见的类型: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还有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随着时间推移,有许多形声字已不能明显地分出它的形旁和声旁,但毕竟这是少数。当然,对低年级学生用不着说什么术语,只需让学生初步体会就行了。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加一加”“减一减”和“换一换”,使他们加深了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有种“识一字而会认百字”的感觉,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创新”是时代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切实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其信号功能即通过表情实现的交际功能,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用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首先,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但情感又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例如,对一种事物的喜爱,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它,了解它;相反,如果我们讨厌一种事物,就可能性不去理睬它,甚至就在眼皮底下也视而不见。

其次,饱含情感地认识事物,使事物也染上感情色彩。而带上感情色彩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为我们认识和接受。例如:在险滩处处、重峦叠嶂的三峡间行船本是件辛苦的事、惊险的事,可是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由于李白当时是途中遇赦,满怀喜悦,所以使途中也充满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欢乐气氛。又如,小语《古井》一文,作者由于喜爱古井,而觉得乡亲们取水经过家门前时,“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这样,感情驱使原本抽象、呆板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最后,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说,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情意性。一篇好好的文章总是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般。而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在作者激情如注的情况下诞生的。例如选入小学课本第十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唐朝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作为因战而流离失所的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返回故里的心情是非同一般的,当听到“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祖国得于统一的消息,而流泪,欢喜欲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饱含激情的好诗,可见,情感对文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生情感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辅导学生写一篇介绍暑假生活的作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一些事,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往往就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出来。当然,事情一旦叙述清楚,再动笔把它写下不来,就不再困难。第二,引导实践,培养学生情感。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劳动场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对劳动的艰辛有所认识,对劳动成果的甘甜有所体验,对劳动快乐有所感受,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而且有真情实感。如果平常没有参加劳动,只能三言两语写自我服务劳动,或者从有限的几次卫生大扫除中去搜索枯肠,就写不出饱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第三,教师带头“下水”写好文,熏陶学生情感。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下水文”。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从中不难看出教师“下水文”的魅力。教师爱好作文,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鞭辟入里,学生也会情动而辞发,逐步写好作文。第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为此,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敢于大胆地把一些真实的事情、心理真实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去。从而做到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也使学生更加喜欢写作文。第五,肯定成绩,深化学生的情感。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给予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从内心深处喜欢写作文。

创新作文,还给了学生自主作文权,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一句话,写作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

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成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胆战心惊,望而生畏。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修改,自然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作文就冲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创新作文是如何把自主的写作权还给学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充分解放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难忘师生情》、《调皮王变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尝试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大胆想象——创新的翅膀《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借助插图,观察想象。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大胆假设,虚构幻想。小学生最喜欢听童话、读童话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自选材,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尽情地在想象空间驰骋。成功的写出了《粉笔与钢笔》、《标点符号的争吵》、《五官的对话》有趣的文章。另外,我也以《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联合国主席》、《凡卡来到我班》为题引导学生大胆假设,插上想象翅膀,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想象作文来。创新作文在丰富生活,激发兴趣,放飞想象,倾吐心声等方面,真正体现了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自主作文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深知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摇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是锻炼学生生存本领的阵地。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更好地教书育人,就必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和学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一切条件,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在课堂完成,所以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谈几点看法。课堂教学艺术包括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从几个方面谈:

导入新课的艺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各项工作如此,教学也不例外。做好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有经验的教师上课,非常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具有导课艺术的教师,往往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活跃课堂的气氛,收到优异的效果。所以,善于导入新课,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

导入新课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常用导入新课形式有以下几种:

设疑提问,导入新课,讲课一开始,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注意,积极思考。这样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求知欲去听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使知识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也是教学的一门艺术。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演示的导入,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有的学科的教师,通过挂图、模型、实物等引入新课,能使学生引起兴趣,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有效地发展智力。如教学中,我利用录音机放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效果来感染学生,将歌词内容记熟后学唱歌曲,导入新课。

激发感情,导入新课。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于情境的刺激作用。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充满情意,感染学生,学生便能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兴趣。在语文、政治、地理等文化课中,开头,教师可以满怀感情诉颂我国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样导入新课,创设一种情绪气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一种激情来学习。

课堂讲授的艺术,在各种教学中,讲授是向学生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认真讲授准确无误,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每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但是,究竟开头怎样讲、中间怎样讲、结尾怎样讲,哪些应精讲,哪些应提问,哪些应练习,哪些应自学,所有这些,都应全面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无计划,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轻重不分。在各教学环节都安排恰当的前提下,课堂讲授的成败,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说,教师语言的艺术,要体现出下面三个特点:

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在各科教学中,学生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学习领会知识。教师的语言,只有能为学生接受,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讲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练,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教师语言的节奏感,在各科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它能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单调刺激,减少学生的疲劳,使教学气氛和谐轻松。例如:教师在讲授概念和重点问题时,声调要有力,速度要缓慢,要深入分析论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授次要问题时,速度可稍快,声调可稍低。教师讲课的语言,切忌太快、太慢、太高和太低。如在教学识字1时,让学生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我采用一首最有节奏感的儿歌来庆贺:边拍手边念:春节到,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吃饺子、放鞭炮;走亲访友祝福到。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教师语言的幽默感。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组织教学的艺术。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教学工作,应注意以下三点:

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时,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

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委靡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课堂板书的艺术,板书是教师增强上课效果的有力手段,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细致观察,充分感知,领会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引起美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具备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优秀教师上课,都精心设计板书。板书不好或不写板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板书的格式多种多样,应用最多的是提要式、词语式、图示式、表格式等。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必须做到:内容要确切,外形要规范,板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详略有别,确切,层次分明。板书的外形,要讲究规范,大小适当,工整醒目,严防模糊潦草,杂乱无章。要合理布局,新颖别致。板书的布局,要讲究格式,选择位置,合理而清楚地分布在黑板上,使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设计板书,不要老是一个模式,要注意新颖别致,用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课文《月亮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采用“我问你学”的方式进行简笔画板书,画出月亮湾、村子、小河、石桥、绿树、青山、农田的美丽。学生通过简笔画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背诵课文。讲解要与板书、板图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在我们现代的教学观念中,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时潮、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具有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这样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幽默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的感觉,教师语言中的幽默含蓄性,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是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内涵,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含蓄性的语言艺术。如:(1)言近皆远法。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可见“言近皆远”也是教学的语言艺术。(2)说古论近法,就是在教学中,说话不照直说,而是采用说古论近的比喻。宋呆学者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语忌直”、“脉忌露”这就是要求教学语言要含蓄。适当地用积极的说古论今法,话里有话,或弦外有音,可以使教学语言意味深长,增加感染力,使学生回味无穷,乐意接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迂回设问法。这种语言艺术是指绕着弯子设问,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涛和理智思考的飞跃,让学生在情感与理智结合处得知识、明事理、受教益。迂回设问,一般设计三个层次,一是问,二是诱,三是归纳,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启人心智,动人情怀。常常达到语半功倍之妙用。(4)亲切委婉法。就是指根据语言传递与转换的需要。教师要把讲授语言的内容和教学语言的组织说得委婉、曲折、亲切。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快感、美感和亲切感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与学双方关系融洽,情感相通,和谐自然,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教师语言的幽默感,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起到重要作用。事实表明,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幽默感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中的幽默不一样。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其办法有:(1)说笑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的育人过程,不一定非要在那么庄严、典雅的气氛中进行,也可以在双方谈笑风生中进行,以笑移情、生情、在笑声中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巧妙地穿插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育人品德,沟通师生情感。(2)引典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事实上都是一种劝人方式,同样也都包含了诙谐的笑话和知识,要古为今用,引用这些典故,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向学生暗示事理、传递情感、创造愉快的情感。(3)插入名人趣事或歇后语。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之时,不能死板硬套地向学生讲述其中的道理,应联系实际渗透一些名人趣事或歇后语,这种方式是可以引起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又不失教学的神圣和典雅。既能使学生开启心智,有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有的还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对学生违纪现象,有的教师尽管理直气壮,其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却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加入“幽默”的润滑剂,来避免良言相告反因“忠言逆耳”造成的摩擦、危机。批评中的语言幽默通过双关、讽刺、影射、移就、模拟等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暴露人们的错讹之处,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目的。所以说,益智明理的幽默,折射出的是教师真善美的心灵之光。常见的批评幽默的几种类型有:(1)以退为进。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急着进行正面批评,在好像不以为意的同时,通过启发诱导给他自省的机会,让同学自己认清错误。一次上语文课,一位同学在教室里轻轻哼唱起来,老师不由地顿了下来,亲切地说:“大家都喜欢流行歌曲,今天我们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叫'歌曲接龙',每个同学都来一句,每一句都不一样,现在就请同学们想想。”然后老师向那个哼歌的同学瞟了一眼,这时的他已经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比赛过程中,这位同学注意力一直很集中,轮到他时,他很有激情地来了一句。在比赛进行了一轮过后,老师及时地表扬了那位同学的机警、专心。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离神。学生哼唱无疑干扰了教学,如停下来狠批一顿,更会干扰教学。而这妥帖自然,不事雕琢的三言两语,既风趣幽默,还起到了委婉含蓄的批评效果,令学生折服。(2)自我解嘲。老师难免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漏失,引同学发笑。若直言给以批评,反显得不够大度,若不闻不问,也不是关心学生成长的正确处理方式,自我解嘲则不失为既可显示教师的机敏风趣,又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的良方。比如,老师板书上出现了错词,这时老师可以采用集体找错的方式,改正错误。事后,老师总结:“这是老师的马虎却让你们改正过来,老师真不好意思,老师以后一定改正。”这样,同学们也会注意自己平时少犯错误。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目前,“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普遍不浓,主动性不强,思维不活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对此,我们语文教研组结合我校学生学语文现状,立足校本教研,将“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性学习”作为本学年教改课题。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情感化等方面进行了本课题研讨的。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采访名人、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们在所教班级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优秀作文展览、采访名人、专题演讲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初一允立维、刘孝民同志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结合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初二何玉荣、佘毅博、任景涛同志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歌颂自然”诗歌朗诵会;初三年级组根据中考试题样式,分别组织学生进行了“走近名人”和“我文明、校园文明活动”采访和演讲活动,在活动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我们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初一允立唯同志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青苹果乐园》的风格,取名为“初露小锋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师生共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谊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佘毅博同志在教《背影》这篇课文时,针对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子深情。他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给学生讲述了他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他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紧随其后他又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袋的他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课后他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每一个同学回家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然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因为有了生活的真实体验,许多学生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做文如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我校教师刘红朝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他给学生放了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随后学生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春景图.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与初二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何玉荣老师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很自然的体会了诗句的意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情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影响学生的情绪,在融融的情感中,可以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们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一些教师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

随着我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目前在我校,电子备课教案已基本取代手写教案,电脑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无论是初一、初二、还是初三语文教师都能够自己从网上下载教案和课件,许多老师还能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专题训练和实体讲评。如初三年级组在中考复习时,龚志华老师制作了大量的专题课件和试卷分析课件。随着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们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们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像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愿望,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形成一种主动性,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要”,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极好地创造自主学习的动机。在上《理想》一课时,佘毅博老师采用由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形式。该文是一首哲理诗,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来加强理解。他这样导入——“理想”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或是对未来的设想。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理想。今天请一位同学充当的角色来主持课堂,让在座的同学包括“我”在内都谈谈自己的理想。同学们看到老师和他们一样坐在讲台下,身心放松了许多,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轻松。这时,许多同学会要求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想。于毅博说:“我理想是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但美好愿望能很轻松、顺利地实现吗?诗人所说的‘理想’是什么样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快乐吗?”从而在良好的自主意识中不断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例如单元归纳小结的合作。我校老师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多方面去着手:了解一点常识,识记重点词语,品味关键字词,摘录一些佳句,精读精彩段,学习巧妙构思。由于分工合作,很快就能完成。教师再给以点拨,使之完美。如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的古诗文:一组整理常识:作家陶渊明、刘禹锡、杜甫等,体裁诗、铭、记、说等。二组梳理字词:通假字、多义词、词性变化的词、古今异义词等。三组理解、翻译关键语句。四组精读精彩段落。五组归纳精巧构思与写作特色。六组赏析名句等。各个小组又分工到人,组内交流后拿到全班交流。每课或每单元,都去这么做,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积累和丰富,而且合作的效率也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而努力合作,尤其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我们初三备课组根据课文的内容,因时制宜的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如《越巫之死》这篇课文,趣味性较浓,学生很感兴趣,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活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①写一份越巫死亡病情诊断书;②写一份目击证人的口述实录;③代越巫之妻写一份起诉状;④代恶少年写一份申辩状;⑤代法庭写一份宣判书;⑥为越巫写一副挽联;⑦为越巫写一篇墓志铭;⑧写一份有关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倡议书;⑨为长篇小说《越巫之死》写一篇序言;⑩编一出《越巫之死》的课本剧并演出。探究性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研究、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通过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杨少华老师给学生提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的名称,并让学生介绍它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她就引导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要求作好读书笔记。

达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但大多实验教师对其精髓领悟不准,没有把握其本质和具体的操作方式。最突出的表现有:(1)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把“对话”变成“问答”。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习以为常。(2)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的傻读。(3)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有要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4)探究的“泛化”与“神化”。语文课标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这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相反探究的神化则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一方面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屑一顾,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导,课堂上即使出现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是草草了事,急于收场。(5)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6)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年青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地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