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环法培训”的运行模式和相互关系

“七环法培训”的运行模式和相互关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地,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方案的实施过程始于“开班典礼”,历经“七环培训”,终于“结业典礼”。“七环法”作为整个培训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发挥其效能,它是决定培训有效或成功与否的关键。“实践教学培训”和“专业愿景培训”分别是提升农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第四节 “七环法培训”的运行模式和相互关系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七环培训法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其完整、系统的运行模式,这套运行模式始于“培训需求调查”,经过“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终于“培训经验反思总结”。在运行过程中,七环之间存在着循环关系和互动、推进关系。

一、“七环培训法”的运行模式

我们从对浙江省领雁工程培训的实践中总结出,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有效培训“七环法”的运行至少要包括五个关键步骤(如图1.3所示)。

img8

图1.3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七环培训法”的运行模式

(一)调查了解培训需求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从“外铄”转向“内发”,教师专业化已从“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转向“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社会的认可。[32]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需求应该成为有效教师培训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培训什么”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有效培训“七环法”的出发点。

在确定了培训对象的规模和范围后,首先要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分析,了解培训对象专业素质的基本情况,以他们对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培训者的需求。我们在实施领雁工程项目培训之时,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调查涉及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职务、学历、教科研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学员对培训的需求”,包括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者的要求,这是制订培训计划和课程的重要依据;第三部分,设计开放性问题,调查了解学员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可以交流分享的经验。在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培训对象的特征、已有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基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对培训需求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为制定培训方案打下了基础。

(二)设计论证培训方案

基于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学科专家和组班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并论证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在统整各方意见后,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这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有效培训“七环法”的第二个关键步骤。

培训方案的设计包括确定培训目标、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遴选培训师资、制定考核要求等方面。其中培训课程的设置是重点,培训课程安排应该具体到每个阶段培训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方式、主讲人等信息,有较强的操作性。

方案只是对整个培训活动的初步设想,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待论证,也有待培训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评估检验。因此,培训机构必须组织专家组召开论证会,对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严密的论证。专家组成员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专家、培训专家,必要时还应该有学员代表的参与。不同背景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和改进建议,有助于全面周详地审视培训方案,在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之后,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直到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

(三)组织实施培训方案

这是七环培训模式运行的关键和核心。一般地,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方案的实施过程始于“开班典礼”,历经“七环培训”,终于“结业典礼”。在这一阶段,培训机构向学员贯彻实施“专业愿景”、“实践教学”、“名师示范”、“课堂模仿”、“同伴互助”、“展示突破”和“反思提高”等七环培训,全方位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七环法”作为整个培训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发挥其效能,它是决定培训有效或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确保培训的效果,必须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必要的及时调整。在组织实施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培训管理人员要对培训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如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了解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放教学效果反馈调查表,了解学员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在汇总和了解学员反馈意见后,培训组织者可以给学员合理的解释或调整修订培训方案,以便后期的培训工作可以顺利完成。

(四)分析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工作进行到这一步,学员基本已经返回原单位,培训项目从形式上也已经结束。但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培训工作并未完结,培训者和管理人员还要从对学员的培训反馈调查中分析了解培训效果。一方面,通过在临近结业前向学员现场发放的匿名调查问卷,从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师资的配备到培训方法的选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教学,从行政工作、教学工作到后勤服务等全方位地了解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评价反馈意见。另一方面,在培训学员返校(回到原执教单位)后的半年至两年期间,通过电话回访、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等形式,跟踪调查培训效果,了解学员在培训结束后专业素质提升情况和发挥辐射影响作用的情况。

(五)总结交流培训经验

最后一步,也是培训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是总结交流培训经验。培训机构要召开培训者教研会议,分析讨论项目方案的总体实施情况和培训效果,总结培训工作的成果、特点、亮点、先进经验,反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二、“七环培训法”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在“七环培训法”中,各个环节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共同支撑“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培训使命。

(一)循环关系

如图1.4所示,从循环作用的关系上看,在培训过程中,七个环节循环往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作用在参训的农村教师身上,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img9

图1.4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培训之“七环法”的循环结构

(二)互动、推进关系

如图1.5所示,从纵向的推进结构上看,七个环节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随着七个环节的依次推进,对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总体上看,围绕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目标,七环法的实施,让学员先后经历了“奠基——建构——超越”三个阶段性、层次性的提升。在纵向推进的三个层次中又存在“专业愿景——实践教学”、“名师示范——课堂模仿”、“展示突破——反思提高”这三对两两作用的“互动关系”。

img10

图1.5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培训之“七环法”的互动、推进结构

在“奠基”阶段,“实践教学培训”和“专业愿景培训”共同为“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发挥打基础的作用。“专业愿景培训”作为基础性的环节,致力于培养农村教师的使命感,确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后面各环节的开展奠定态度、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础。专业愿景培训所描绘的专业发展蓝图将依托后面的其他几个环节来实现,而其他各环节都要回归并反观专业愿景,及时调整培训的目标和方向。

“实践教学培训”和“专业愿景培训”分别是提升农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专业愿景培训环节侧重于为农村教师提供改进其教学实践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则创造机会让农村教师在参训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新理念所展示的真实教学过程。

在“建构”阶段,“名师示范培训”和“课堂模仿培训”是相互呼应的两个环节,分别代表农村教师对典范教学的“观感”与“行动”。基于操作性原则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借助名师示范,为参训的农村教师树立鲜明的“好课”榜样,分析“好课”的优质元素,探究好课背后的思想理念支撑,给学员脑海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和回味无穷的思索。另一方面,课堂模仿环节,学员亲历亲为,把“好课的”元素整合、内化在自己的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好课”。

“同伴互助”主要贯穿于“实践教学”、“课堂模仿”和“展示突破”过程中,特别是在学员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和磨课过程中,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知识互补、视角互补的教研氛围,更全面地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在“超越”阶段,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展示平台,帮助学员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以求更大程度地提升专业素质。“展示突破”和“反思提高”是互相促进的两个环节,学员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而后反思不足,谋求更大的改进和提高。

【小结】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有效培训“七环法”是在长期的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推敲、总结提炼出来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它是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注释】

[1]金振蓉.回顾历史300年,展望未来100年.光明日报,2010-02-01,(5).

[2]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27.

[3]刘晓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娄宏毅,宋尚桂.成人教育学.济南:齐鲁书社,2002:131.

[5]转引自张建平.基于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粗略研究.曲阜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5.

[6]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论文,63-64.

[7][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0.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

[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5.

[10]郑肇桢.教师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58-59.

[1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3.

[12]转引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7.

[13]费斯勒,克里斯坦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董丽敏,高耀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0-42.

[14]张敏.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

[15]张敏.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8.

[16]徐耀强.共同愿景:引领企业前行的灯塔.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3):60-62.

[17]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3.

[18]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19]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20]曲中林.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堂——教师培训的一种常态.当代教育科学,2006 (19):29-31.

[21]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5.

[22]周谦.学习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80.

[23]J.M.索里,C.W.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46.

[24]徐曼.教师同伴互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论坛.2009(2):35-35.

[25]夏惠贤,杨超.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同伴互助及对我国教研组活动的启示.教育科学.2008(4):90-96.

[26]王春华.从个人到同伴互助:教育行动研究范式的转换.当代教育科学,2005(16):49-51.

[27]G.J.Posner.Field Experience: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2nd ed).New York:Longma,1989:22.

[28]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62.

[29][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

[30]张建平.基于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5.

[31]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5.

[32]周燕.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中国教师,2007(2):54-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