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要提升认识,健全举措,不断改进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这种未能将实践活动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统一起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学校、学院的组织领导。

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姜 兵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实效与育人效果息息相关。当前,要进一步提升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认识,认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不足,健全举措,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关键词:高校 实践基地建设 成长成才

一、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一种活动,因此,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等都从理论上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因此,积极组织倡导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世纪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新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解决就业难题的现实要求。

稳定、健康的实践基地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加深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意义重大。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加深自我了解,有利于将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应聘,增强就业机会。反之,没有基地或基地建设存在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保障。因此,要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建设好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力和吸引力,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持续进行下去,从而使高校的全面育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

当前,在国家、社会、高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日益得到重视,社会实践基地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重要平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实效。但是,在看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完善。

(一)认识不足,基地建设不稳定,实践活动缺乏连续性

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根据中共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高校对此认识不足,学校的社会实践缺乏系统规划,不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思想和现象仍然存在。简而言之,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没有贯彻落实好。实践中,因场所和能力等客观因素影响,未能形成稳定的管理机制,致使基地建设不稳定,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如建设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实践前临时寻找实习单位、地域分布比较分散、实践地点变动频繁。此外,大部分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工作具有间隔性,只在寒暑假等时间进行工作的跟进。部分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实践活动浅尝辄止,基地建设无法深入。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缺乏社会实践体系的长远规划,对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致使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

(二)实践基地建设缺乏规范性、制度性

一个实践基地的建立健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次签约、一次挂牌和一次剪彩就能完成的,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共同努力。当前,出台关于实践基地建设的具体规范性文件的高校为数不多,高校与实践基地间的权利义务也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和具体化的规定,导致基地建设规范性、制度性不足,随意性、随机性较强。如未对实践基地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应急措施,未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基地建设缺乏规划,造成实践基地在运行中出现问题而难以及时解决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实践活动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并没有为实践活动拨出专项资金,然而实践活动的开展,资金投入是基础。其次,实践不够深入,存在走过场心态。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存在以拉拉横幅、拍拍照片、开开座谈会来敷衍的现象,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再次,缺乏完善的指导教师机制。由于缺乏对带队教师的要求和指引,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活跃在实践第一线的都是从事团学工作的老师,而从事团学工作的老师流动性又普遍较强,在涉及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时,非专业的老师很多是欠缺专业指导能力的。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活动的效果。最后,高校二级学院(系)虽建立了各类型的实践基地,但不少基地存在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导致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不足等。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需要还存在不相适应之处。因此,要提升认识,健全举措,不断改进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提升对实践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怎样才能健康成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固守片面发展取向,把青少年健康成长仅仅理解为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忽视实践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与力量,长期不注重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等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有的学校甚至把社会实践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更谈不上重视实践基地建设了。而不少实践单位则认为建设基地是学校的事,参与其中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不愿意接受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这种未能将实践活动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统一起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建立健全高校实践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学校、学院的组织领导。因此,应建立由校、院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体系,各部门、办公室分工负责,协调配合。要加强沟通协调,就基地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建立健全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学校、二级学院(系)、个人三级筹措机制。建立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人才储备、开发和引进体系,不断提高实践基地建设队伍素质。建立科学决策支撑体系,对基地建设与发展进行科学决策,决策体系成员主要包括校院代表、专家学者、基地代表三部分。三者间要积极沟通,献计献策,通过规范程序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三)抓好实践基地建设的选择和巩固两个环节

建设一个稳定、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不容易,需要双方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实践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一定要抓好选择和巩固环节。第一,抓好基地建设的选择环节。作为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应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教学要求,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实践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实践基地。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实践基地的物质条件;实践基地环境的适宜性;实践基地目标的相关性;实践基地交通的便利性等。第二,抓好基地建设的巩固环节。基地建立后,就巩固基地、保持基地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首先,科学管理实践基地。好的管理可有力推动工作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也不例外。因此,要建立健全与实践基地相关的规章制度。其次,制订好实践活动计划。要科学地组织管理实践基地上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协议的签署、基地的建立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为组织好实践活动,制订详细的计划书也不可缺少。再次,合理评估实践基地的运行效果。定期评估基地运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是巩固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注意加强与基地的经常性联系。要尽可能加强和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巩固实践基地。如到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召开基地建设座谈会,听取基地单位负责人意见建议等。

(四)遵循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原则

活动的顺利持久开展需有合理的原则作指导,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不例外。在实践基地建设中,要善于总结,遵循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作共建,同育人才的原则。学校、基地单位彼此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建立起互动合作关系。基地单位需要学校提供技术及管理方法、人员方面的支持,而学校需要的是基地单位信息、资源、场所、具体业务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双方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各取所需,合作共建,才会彼此促进,彼此满意。第二,双向受益,互利互惠的原则。学校和基地单位双方都要有所收益,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市场调节杠杆的强化所决定的。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的目的,希望能从中获得某种收获。而基地单位给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也是希望大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成果,给自己带来收益。第三,教育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接受教育。因此,建立实践基地一定要坚持教育效益为主原则,在此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第四,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一方面需要一定数量的基地,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基地,这些基地无论规模、实力、管理模式、人员素质,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均比其他基地要强,以此为引导,推动所有基地的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依托。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0-11-01)[2013-07-18].http://www.sxbac.net.cn/details.aspx?p=47,36,209,1.

[2]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2007-03-21)[2013-07-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1413/200703/20558.html.

[3]郭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4]黄金辉,何建军.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5]李秀美.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

[6]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