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带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怎样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并不是任何教育变革都是合理和有效的。做中学与看中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的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教育的美好前景,不过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我们的观点是,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带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怎样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两种姿态:一是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者本身也得应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现行教育状态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变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一种应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当然,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是互相交织的。

并不是任何教育变革都是合理和有效的。为了有效的进行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认清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清楚地认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革新的教育有什么特征?199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十多位资深专家(B.Means等)产生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为怎样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教育界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共识,值得我们借鉴。报告提出了革新教学的若干特征,从表1中可以看出革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的明显差别。

怎样应用信息技术来改革教育?首先是策略问题。按照B.Means等人的观点,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务实的(Authentic)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未来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而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从性能上讲有高低之分(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高技术与低技术)。

表1 传统教学与革新教学之特征对照表

img8

img9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关于应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如图9所示,我们目前的教育状态基本上是属于低技术支持的低投入型学习(A)。选择教学改革策略如同走象棋,存在多种走步策略:

一、一次性简单策略

A→B: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学习。假设教学模式没有根本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用高技术来代替教师的教学授递功能。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A→C: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学习。假设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中应用一些比较普通的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A→D: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学习。假设在教学中以高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体现革新教学的许多特征。

img10

图9 应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

二、二次性简单策略

A→B→D:先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学习,然后转向投入学习;

A→C→D:先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学习,然后进化为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学习。

三、综合性策略

上面的策略分析是以线性思维为基础的,但实际上事物的发展一般不可能是直线式的。我们假设可以采取综合性策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为了能够合理地选择技术应用模式,我们首先必须认清不同改革方案的教育价值。

方案B假设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很大差异,正像人们通常批评的那样,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那么,我们可以说方案B的作用是以“电灌”代替“人灌”,应该具有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此外,好的媒体化教学还应该具有激发学习者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方案C假设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可以在教师作为帮促者、异质分组、协同作业、基于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体现革新教育的特征。

整理上面的思路发现,我们承认每种技术应用方案都有它特殊的价值,并且难以相互替代的。我们把方案B看作为用技术强化传统教学,把方案C和D,特别是D,看作为用技术革新教学。

对于教学来讲,方法和技术(尤其是教学模式)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联系。比如,对于上述方案A可以说是技术变了而方法没变,方案B则是方法变了而技术没变,而方法C是技术与方法都变了。对于具体的教学技术来说,它本身是媒体与方法的结合。然而,当你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时,你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授递环境改变其预定的教学模式,这是教育技术的实用学问题。比如,一个具有高度交互功能的微世界软件,如果在一人一机的授递环境中,那么学生与机器(计算机)之间就有良好的互动效果,他们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计算机多媒体播放系统中,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他们就变为“看中学”(Learning by seeing)。做中学与看中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

本书的观点是:在使用技术时,应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把机器(各种媒体技术)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关于怎样选择适当的技术来支持教学改革,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有主观方面的(如教育观念),也有客观方面的(如人、财、物、设备条件等)。但是,在你作这类考虑前,必须懂得各类技术在支持教育改革方面的不同作用。米因斯(B.Means)等人曾提出一些建议,现概括于表2,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作用。

表2 教学技术对教学革新的支持作用

img11

img12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像图11(见第49页)中的方案C那样,用低技术也能支持教育改革,那么方案D有必要吗?这涉及到对教育技术,特别是媒体技术的教育作用的认识问题。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应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就是以科拉克(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要义。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媒体与方法同样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为了认识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明白创新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然后将这些特点与信息化教育模式相联系。

实质上,创新教育是为培育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的人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哪里?美国依阿华州教育部曾提出一个三元结构模式,它包括基础性思维(常规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三方面。基础性思维依赖于从课程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的;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基础性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为人类社会产生新的知识。这三类思维的整合形成复合思维过程,具备较大的创新潜能(图10)。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整合思维模式作为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结构。

img13

图10 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结构

联系到图4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属于客观主义的一类教学模式在培育基础性思维方面是比较有效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既需要客观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建构主义的教育文化。另一方面,现代创新人才应该既有自主意识又有合作精神,这意味着创新教育既需要个体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群体主义的教育文化。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我们需要整合多元教育文化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