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改革准备阶段

教育改革准备阶段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教育政策有:1980年12月拟定的《全国农民教育座谈会纪要》,1981年10月出台的《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的颁发》,1982年6月颁发的《关于县办农民技术学校暂行办法》,1983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1984年发出的《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由于“文革”时期师范教育受到严重破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队伍以民办教师为主体。

在这一时期,拨乱反正是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鉴于“文革”时期教育的严重倒退格局,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国家专门针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政策,构成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环境。

具体说来,国家宏观政策有:1978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1978年9月出台的《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1978年9月颁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1978年11月颁发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1980年12月出台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1年11月颁发的《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处理意见》,等等。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教育政策有:1980年12月拟定的《全国农民教育座谈会纪要》,1981年10月出台的《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的颁发》,1982年6月颁发的《关于县办农民技术学校暂行办法》,1983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1984年发出的《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

通过对上述农村教育政策的阐释和分析,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取向。

1.恢复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随着1977年高考的恢复,我国基础教育开始步入正轨。为促使中小学教学秩序能更好地步入常态化、规范化,教育部通过两个暂行条例(即《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对中小学德育、智育、体育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强调保障正常的教学时间,保障课程的合理开设,保障基础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对恢复农村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发挥了良好作用。

2.以普及农村小学教育为主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工作上的种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五年制小学教育尚未普及,新文盲继续大量产生。这种情况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要求。[10]由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提出了农村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和措施要落实到县、区、乡和队,并要求改进农村小学的办学形式,使其灵活多样,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

3.重视调整农村中等教育结构

为尽快解决农村教育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1980年国务院转批印发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了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目标。而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则就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目标和方式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要求与规定,并明确指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统筹规划,有步骤地增加一批农业高中和其他职业学校,除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技术课程,开办职业技术班外,可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中学或其他职业学校。

4.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文革”时期师范教育受到严重破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队伍以民办教师为主体。据统计,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曾达491万人。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当时的国家主要政策精神包括:一是对民办教师实施鼓励性政策,增加中小学校民办教师的补助费,每年在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中划拨一定指标招收民办教师,让他们经过系统学习后成为公办教师,或通过其他考核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二是通过大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全国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培养新的教师。三是加强中小学校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其中就包括加强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