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反思的若干途径

教学反思的若干途径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理论学习是必须的。事后到班上一调查,更是令我惊怵不已:班上许多学生都学会了使用“白痴”一语,在课间嬉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能够听到,而且还有所“创新”。作为教师的我,先使用了这一句骂人话,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可供模仿的样板,提供了“创新”加工的材料。通过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专业态度和人的德性。

5.教学反思的若干途径

我们承认教学认知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集成,也就承认教学反思是对这种高品位文化集成的深度追寻和精制加工,这一观点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教学工作,在客观上是多种职责的履行和多项任务的完成,在主观上是自身知识经验、教学能力、策略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表达,与具体采取的教学策略、评价机制等相关。即是说,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高品位的,涉及面广泛,有相当深度,是复杂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也说明了教学反思具有动态变移特征,应有相应的多样性途径表达。

(1)在读书中警醒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理论学习是必须的。教学反思必然涉及到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这是一个不断用新质去置换旧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理论提升的认知过程。

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既需要教育环境外在价值标准的内化,也需要教育内在价值理念的外显,是新观念确立的实践。读书学习,就成为过程实施的有效方式之一。

缺失理论学习,就不知道今天的教育变革的着力点和聚焦点在哪里,看不到教育形势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变化,也无法觉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上,就无从对认知教学成果和行为环境做出客观性评价。在读书学习中,掌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结合起来。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书读得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教学实践也就有了方向,对自己也就有了自信心。

对教师的读书而言,所面临的实际是:

——材料问题。要学习的内容不少,要读的书太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能够紧密联系自身教学实际的书并不多,难以寻找。

——时间问题。由于所教的班级多,教的学生数量多,教学工作的强度太大,时间不够,精力不足。一些教师抽不出时间读书,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态度问题。由于对反思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或者是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偏移的原因,一些教师不乐意读书。

教师的理论学习有待不断加强。教学超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性,对教育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一旦去理论化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是合乎实际的教学行为,而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教学属性的本身含义,从而导致教育目标、教育价值的偏离。

(2)在教学中自我诘难

教学实践的困惑和理论的迷茫,反映出教师对当代教育发展在理解上的肤浅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探寻问题、困惑的根源,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建构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因为,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认知建构过程。

课例:谁是“白痴”?

在毕业复习时,总有一些学生的作业出错。对此,作为年轻气盛的我,一时间火气难以自制,禁不住大声指责学生:“很简单的题都要出错,你真是白痴。”骂后,但又似乎觉得有什么不妥。

一天,我刚到课间休息室坐下,一位女同学就进来委屈地说,“老师,陈生季骂人,你该去批评他。”“他骂什么?骂谁?”“骂我,说我是‘白痴一贯’,指着我的鼻子骂的。”

我听了心里一怔:“这句带有一点书面色彩的骂人话,跟谁学的?它与当地人骂人不开窍的话‘三堆牛屎’可不一样。这……分明是跟着我学的。”

事后到班上一调查,更是令我惊怵不已:班上许多学生都学会了使用“白痴”一语,在课间嬉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能够听到,而且还有所“创新”。“张白痴”、“李白痴”、“王白痴一贯”,甚至于同学之间互相取绰号,不分对象、不分场合都在说。

这难道就是我的教育吗?顿时,我觉得脸上有许多虫蚁在爬。

事情是严重的。这一瞬间,我醒悟了。作为教师的我,先使用了这一句骂人话,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可供模仿的样板,提供了“创新”加工的材料。是把学生叫来训斥一顿吗?还是采用另外的方式来挽会影响呢?在使用这一句语言的学生中,多数是好奇而仿效,少数是真正用来骂人出气。无论是何种情况,都只有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对待学生,并且,首先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这样思忖着。

在第二天的课上,我首先做了自我检讨,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承认自己骂人是不文明的,并向被骂者道歉。言为心声,说的同时禁不住向学生们鞠了一躬。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从那以后,我班就再也没有听见过诸如“白痴”之类的骂人话。

教师天天备课、讲课、改作业,就像时钟一样守时、按部就班、程序化,教学也显得规范。可是,在教学中缺少自我诘难,使得教学没有创意。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等,思考并不多,也少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观察和审视。

在教学反思中自我诘难,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在自我诘难中观察、思考,为分析现象、反思问题、精制加工准备素材。自我诘难,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提问题,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策划新的教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天天反思,时有收获,逐渐出新,一个新自我的形象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通过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专业态度和人的德性。教师的教学,需要有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对教育教学的本质以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观念理性和策略理性的认识体系。对自己诘问、自我质疑,对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筛选、保留适应新时期教学发展要求的良好习惯,淘汰、改造不良行为。

在教学上的自我诘难还需要勇气。有对自己质疑问难的习惯,标志着教师素养已经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应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言行,审视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出了适度的谦逊、足够的耐心、具有理性的自知之明、对待不同意见的豁达胸怀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

坚持在教学中自我诘难,必有不错的效果,是值得实验的反思模式。为了深入开展,可以伴随一些操作形式来进行。其操作形式有:

——“撰写札记”。包括写在一定教学时期的教学总结、在一堂课后写“教后记”、在阅读时写“读书笔记”、在平时写“教后感”等。写“教学札记”,重要的是养成习惯,这一点真不容易。写札记要有材料可写,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发现可写的材料,通常是一些事实的记录、现象的思考、观点的剖析等。在许多教师的“教后感”、“读书笔记”里面,包含着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这表明了教师在“教后”对“教中”给予反思修正的水平和效果。

——“比较观察”。细心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比较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比较自己与同事的教学行为,从中收集素材,针对个别课例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现象观察需要教师自我培养敏锐性,一些现象,只要去细看、慎思、多比较,会发现一些有奥妙、有教学哲理性的联系与关系,对自己的教学提高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小课题研究”。从自己的教学问题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题,展开教学研究。课题宜小、微观、实际,只解决一点,切忌大而空,无具体针对性。否则,做后将是“虎头蛇尾”,研究也就不了了之。

——“提炼思维”。给自己提出一些有前瞻性思考的题目,以提炼出新的教学思维,培养自己的发展意识等。

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必然促进教学走向发展。

(3)在交往中丰富智慧

无论是教研部门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教研组、本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专题讨论、研究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交往机会,是教学反思的具体实践。

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汇报课、专题报告和点评发言,都体现着智慧、艺术,表现着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理论对实践的具体化,是其教学才能与潜能的直接展示,也是其多年潜心探索教学的必然结晶。因而,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这样的机会,学习方法,交流经验,交换观点,领悟思想,体会教学人生。通过学习交往,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切忌消极态度和逆反心理,“这没有什么不得了”、“那没有什么了不得”之类的固执和偏见是不行的,看不起他人,其实就是看不起自己。拒先进经验和可学理论于门外,是教学反思的“大敌”。

课例:《叶》的教学启示。

某教师教学《叶》一课,是这样来设计和演绎课的过程的: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以白菜的叶为例,介绍双子叶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遵循课文的内容体例,补充相关植物的叶,让学生感知、认识,巩固和加深对叶的形态知识的理解,同时,拓展植物叶的多样性认识。

在课堂实施当中,教师使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30余张关于植物叶的图片画面,信息量是比较充分的。但这是一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俯首即拾的植物叶片,可以利用课外教学准备来完成,在校园的林荫道旁、树下、草地上采来一大把,简单、容易操作。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来取代,这样的教学实施有必要吗?

能够不用多媒体就不要用多媒体,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教学精力,也减低教学的经济成本,这是教学过程应该遵循的简约性原则。教学的“新”,新在哪里?一般不应该表现在形式上的新颖,而在于教学思想观念的新。

“旧教室,新观念”一说很有见地。

教学智慧就是在教师个人经验和教学个性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它为教学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理论生长点和实践性材料。

调研发现,专家型教师具有这样的学术品质:用一种反思的目光来看待教学过程和环境氛围,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即时状态的监控,在教学中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以开放的教学思维,善于把他人的成功经验嫁接到自我教学过程的相应部位,从中获得知识能力体系和教学认知风格体系的基础材料,再进一步把自己的认识、经验与策略模式表达出来,建构自己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专业发展。

“文人不再相轻”,这应该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时尚。平时不要封闭自我,多与同事对话,主动地与同事合作,坦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碰撞”,共同成长。创建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反思共同体”,是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的环境之一。

(4)在交互评价中发展

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学业评价、教师专业评价、专题反思评价等形式。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本人,是教师自己。评价,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交互性、前瞻性、针对性等特点。

通过评价,加强反思,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实地提供客观信息,使教师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短处。差在哪里、学哪一项、改变何处、完善什么、怎样取长补短,在反思性评价中都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案例:给多少分合适?

某教师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课讲完之后,给出了10个题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很高,提前完成了教师给的任务。其中,有一个学生的10个题正确了3个题,错误6个题,最后一个题前一步骤正确,后一步骤错误。这是班上的一位差生,平时作业不成样子,敷衍潦草,而今天的课堂上,兴致高,表现积极,是主动作业,也是主动交的题卷。

给这位学生判多少分合适?该教师陷入思考之中。

在思考之后,教师给了这位学生80分,一个不低的分数。该学生拿到评分卷后,高兴得笑起来,举起题卷,以连走带跳的步子回到座位。

一般的学生10道题做对9道给90分,而对差生,做对2道题、3道题也可以给90分,当被问及为什么时,这位教师是这样说的:“判分条件是:该生前一次错的多,现在的进步好于以前,评价并不是僵化的,而有着与人、与事相同一、相协调的一面,即是说,判分比例是应该灵活掌握的。”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这样,教师的教学反思性评价也是如此。

教学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由于原因使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往往会有“当局者迷”的感觉。一堂课下来,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很难看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对于怎样改进,则更是没有了感觉。

因此,教学需要评价,教师应正确对待评价。优化教学过程,要看到评价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作用所在,将其看作是正确衡量自己、准确了解教学行为、把握自身优势、革除不良教学行为的机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调节。通过评价,分析缺陷与不足的主要原因,重新制订和完善目标计划,获得成功感,促使自己在反思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