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创办发展历史是立校之基,学校的优良传统是立校之本,特有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一届届的学子传承和发展。每年新生来校报到期间,时有钱物被偷、被骗、被抢的现象,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影响。文达学院地处旅游景区,俗话说“水火无情”,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一、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机电工程系 张晨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切事物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接下来必将会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而言,新生的入学教育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教育的基础,大一新生在入学后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这将有利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意义重大。

一、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差异产生焦虑

每年新生入学时,经常是家长代学生办理入学手续,而学生无所适从。学生从小形成的万事依赖家长的心理得到延续,许多学生的生活基本上依赖于家长料理,但是当真正开始独立生活,远离父母,洗衣服、买饭、整理舍务等都要由自己来做,大小事全靠自己拿主意时,许多新生出现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的学生在学校不会理财,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注意自己人身和财物的安全,为此感到手足无措。

(二)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迷惘

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以老师灌输为主,时刻有老师和家长督导。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由高中时的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新生一时显得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大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许多同学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知道该学什么、如何学习,也不知道该怎样有效利用业余时间,于是有的同学可能会迷恋网络游戏。另外,有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或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服从了父母或师长的意见,入学后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学习兴趣骤降,从而产生了厌学、惧怕学习的心理。

(三)心理不适应产生失落

许多学生入学后新的目标尚未确定,迷失前进的方向,内心感到失落;有的学生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对所学专业也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内心感到空虚;有的学生在新环境中,自己不再是“核心”,昔日的优越感与自豪感消失,对他们的自尊心打击很大,有的甚至为此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不平衡;有的学生面对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找不到新的朋友感到孤独,而一部分农村学生会觉得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与同学们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卑感。为了使新生顺利适应大学新生活,正确面对各种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整,使其减少心理冲突,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积极面对未来。

二、如何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一)宣讲校史校纪,激发爱校热情

学校的创办发展历史是立校之基,学校的优良传统是立校之本,特有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一届届的学子传承和发展。因此,要让新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历史,以学校的历史、校友的奋斗成功史激发起新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专业学习的信心,增强新生的自豪感。同时也要从微观着眼,帮助新生熟悉校园,方便他们更好的学习与生活。虽然我也还是一位刚刚来文达学院不久的老师,为了给学生上好这一课,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又请教了同事很多关于文达学院的发展历史,我们班在开学第一天就召开了一场“合肥文达一日游”的班会,我凭借自己在合肥生活了十年的经验给同学们介绍了合肥的风土人情、特色小吃和旅游景点,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文达学院的历史,并让他们熟悉校园的环境,这大大增加了同学们对学院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必须对新生进行校纪校规和品行规范教育,让新生了解哪些不应该做,哪些能做,怎样做得更好,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刚开学我们班就组织学生学习了《学生手册》,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角色转变教育,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不对其加以合理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使其尽快转变角色,这不仅可以激发新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还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首先,使新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通过举办“自信、自尊、自强”“我的大学我的梦”等主题班会来教育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全方位的,经济建设需要高技能应用型的专科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自身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进行人生观教育。针对学生人生观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做人、理想、情操的教育。对于个别情绪消极、思想容易波动的同学,采取经常找其谈心的方式以改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重视军训工作。在军训过程中去操场跟训,陪学生一起日晒,一起流汗,鼓励他们要坚持,要为班级争光。军训不但使他们磨炼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品质,还坚定了他们战胜学习困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同时培养了新生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明确奋斗目标

民办高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专业定向性较强,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这就要求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如何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新生入学教育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新生在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可以说是极少。大一新生刚入校往往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存在一定的专业思想情绪,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班风、学风建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做好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与引导,我特意邀请了部分老师和大二的学生来我们班做报告,让新生对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的研究领域及发展前景,并使其逐步端正专业认识,养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安全法纪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安全法纪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发展,关乎学生的生命财产。大学新生思想比较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每年新生来校报到期间,时有钱物被偷、被骗、被抢的现象,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影响。新生入学后,我们班专门召开过一场关于“安全意识”的班会。新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自己掌管较大数目的生活费和一些贵重物品,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们除了每月支出的生活费用以外,其余的钱最好全部存入银行,而且密码不要用生日或手机号等容易破解的数字,贵重物品同寝室同学要相互关照,长时间离开寝室要锁好门。文达学院地处旅游景区,俗话说“水火无情”,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我一再教育新生,不私接电线或使用大功率电器,不得乱扔烟头。另外我经常列举高校易发生的恶性案件,一方面提醒学生要注意自身安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法规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必要的和相关的法律思想观念,使其具备健康的法律心理和较高的法律认知,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五)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方面。健康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和载体。大学新生进入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是青年人群成长中普遍的烦恼。针对许多高职自我评价低,易出偏差,自尊与自卑交织的心理特点,应该系统地进行心理指导。我们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生活、工作、恋爱等现实问题,又在各班级选拔了心理委员,以便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崭新的学习和人际关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新生经过十年寒窗学习进入大学,这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人生中新的起跑线,而入学教育则是起跑点,其入学教育质量,关系到能否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节奏,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进而又影响到学校优化育人环境,建立良好学风、校风,并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为此,必须切实搞好入学教育这一重要教育环节。

如何帮助大学生学习

艺术系 沈德松

有些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虽然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仍事倍功半,成绩低下,还易产生自卑感,有的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作为学生辅导员,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在大学里,学生除了要有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外,还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何谓科学的学习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以有限的学习时间,去掌握无限的知识,这是大学里师生共同探究的题目。在学习方法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很珍贵的财富,总结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三到”“四边”法(心到、眼到、手到,边看、边批、边画、边写)、结构学习法、比较学习法等。学习方法之多,可谓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在学习中并非要将所有的方法都用到,而应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途径。创造最佳学习方法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以提高学习效率为标准。掌握学习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获。究竟哪种学习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其二,要因人而异。有的方法适合于别人,但并非适合自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一个同学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从学习比较得法的学生的经验深感知识学习本身是一种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动,总结几点,写成提纲,提出来供探讨。

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过多地依赖教师的帮助。提倡大学生对教师的讲课质询与分析。

阅读思考。大学生需要更多阅读和思考,对记忆的要求,则不及高中时期。求理解,重运用,不去死记硬背。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最多只能称之为“活字典”,不能成为科学家或哲学家。

博大精深。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一般说来,具有某种专长的个人,仅能对一两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而对其他学科仅能作一般性的了解。不“博”就谈不上“深”,不“深”往往就失之于“博”。古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自己必须很好地根据自己预定的目标,把握好“博”与“深”之间的关系和尺度。

整体原则。在大学学习中,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把各种知识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对待。对任何知识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如果已有知识是各自孤立的,一方面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将影响利用这些知识关系去理解新的知识。孤立起来去学知识,是学零件而不是学整机的。零件固然要研究,但离开整机去研究零件,是研究不清楚的。白色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如果缺少一种颜色,就不能形成白色光。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既丰富又单纯,形成统一多样的整体美。系统有整体统一的结构,便能发挥整体的强大功能。这是整体美的力量所在。将需要学习的多种多样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将更多的知识分层次地组织起来,联系起来,不仅便于记忆、便于应用,而且,通过知识的新组合,知识的信息量会激增,从而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概念和方法,进一步发展认识。

辩证思维。思维是事物的反映及事物的本质、联系相关系的反映。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大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应当是“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特殊想到抽象”。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大学生要学会运用抽象思维。另一种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也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作为思维的运动形式,以感情作为思维运动的动力,并带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思维活动。概念和定理是严肃、抽象、呆板的,学得活的人,这些定理、概念在他们的心中都是活泼、具体、生动而有感情的。大学生们在学习中万万不可被这些定理、概念抽象的外表所蒙蔽,要努力发掘它们内在的、活生生的东西,要从感情上去理解它们。宋人陈善曾说:“读书须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是对读书人的告诫。对大学生来说,这一入一出,都是大学生的主动行为,在这一入一出的反复之间实现学习的目的。因为,任何概念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掌握概念不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般再回到个别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是概念的运用过程。

假设问题。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设。善于从大家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做出假设,再用“举反例”的驳斥方法,一层一层地剥去假象,去伪存真。

判断力。判断与逻辑推理及类比推理有联系。大学生要养成正确判断事物的习惯,切不可凭主观臆断而望文生义。歌德曾经说过:“有想象力而没有判断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品味的。

对比分析。表面形式的相似性会引起错误的联想,消除的方法就是对比分析。

时间管理。大学生踏进高校的校门,将面临的新的环境,对学习和生活从时间上加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不是热衷于获得高分数,而以探求知识为动力去努力学习。手脑并用,学会思、辨、行的统一。

如何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机电工程系 冯建国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的观念影响,一直将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接受“一次性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影响。从而,使训练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就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国家高层次的后备人才,当代大学生将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主力。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并寻求相应的措施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批判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创新认知能力较弱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共同弱点。当代大学生,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容易忽视自身创新认知能力的训练,不善于对科学知识进行局部或全面的整理归纳,不能形成网状知识系统,学习知识往往靠死记硬背,理解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运用知识往往生搬硬套,因而大大增加了知识的遗忘率。

创新思维能力欠缺是大学生群体的又一弱点。许多大学生因缺乏经常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平时没有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只善于进行单向性或单一性、顺向、纵向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这样既使头脑中有创新思维“火花”闪现,也会稍纵即逝,不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创新实践能力缺乏更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弱点。长期以来,由于认知任务的繁重性和实践机会的有限性,加上习惯于对老师讲授的实习、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对公理、公式的运用生搬硬套,造成大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总是缺乏预见性,常表现出对外界的依赖性和不自觉性,对实践结论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确定性。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品质的训练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高。

创新批判能力匮乏是大学生群体的更致命的弱点。在我国盲目崇拜“学术权威”思想的影响下,广大学生在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不善于对权威或老师提出“挑战性”的思考、质疑或批判,生怕遭受指责或失败;也有学生误认为那是一种对前人、对知识的叛逆行为,是不道德的,会遭到新的批判,他们不敢质疑,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亟须训练和提高。

二、如何认识创新思维

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我们每个人平时提到它都念念有词。“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为“invation”,它来自于拉丁语。“in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其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而“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维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

三、如何训练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也关系到青少年自我成才的内在需要。但是,创新思维的训练不是随便的、盲目的,在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活动。个性化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特点和不同的要求来安排实验项目和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本人可以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在此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强化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既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又是今人创新的基础,而学习既是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传承,又是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发现。

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安排一些思维训练内容,给予大学生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和合理表现个性的机会,激励学生养成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农科类专业安排一些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验和实习,理工类专业安排学生自己设计综合类大实验,文科类专业尽量面向社会,多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等。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他们的个性特长,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也可以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同时,这种实践机会,能实现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淡化专业,强化能力。制定具有创新性、适合个性化发展的人才训练方案,体现精化基础理论、淡化专业界限、注重能力训练的教育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加大选修课范围,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素质教育和训练大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训练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强、思维性强、综合性强、创新性强的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使学生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锻炼提高成为有能力、有见解、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扩大专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途径,以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为重点,从提高人才训练质量着眼,从调动管、教、学三方面的积极性入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设计学生必备的能力训练项目,科学构架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杜绝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巧妙安排学生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做好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监控工作,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四、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教师要紧跟当前形势,适应社会发展,正确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在人才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按照规范去进行,更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老师念,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学生的思维只能围绕老师思维转的旧教学模式;其次,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强化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现状,激发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给他们广阔的创新空间,才能促进其个性化发挥和全面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大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个性魅力,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爱好,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创新思维在大学生思想中确立亦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多年来传统教育倚重于知识的传承,把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训练。训练出的人才大多欠缺批判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致命弱点。这种状况与二十一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才突显出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宏.创新设计方法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健.让思想冲破牢笼:一堂震撼人心的创新思维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振宇.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北京:工人出版社,2008

[4]张晓芒.创新思维训练.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5]贺善倪.创新思维概论.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于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经济与管理系 刘 宏

在信息社会里,新知识的增长极快,知识的老化过程也在加快,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终身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终身学习的概念

终身学习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需要而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本要求、为主要目标。在当今社会,若要说到何种教育理论或是何种教育思潮最能震动世界,则无疑当数终身教育。

(二)终身学习的特点

(1)终身性。这是终身学习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它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包括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的培养教育,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

(2)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应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分贫富和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使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灵活性和实用性。现代终身学习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学习。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选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是终身学习。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就结束了。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帮助你发挥最大的潜能。我们从未停止学习,总会有新的、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学习新的技能可能让人感到有一点儿恐惧,但每当我们在个人学习上停滞不前时,我们都需要去积极地寻求接受教育,参加一些培训或进修,突破停滞期。任何新的兴趣都将会有助于发展一个人的优势。多看、多听,让头脑保持活跃。活到老,学到老。

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21世纪,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新技术革命带来知识的突变,不但知识总量增长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因此,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而现在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面临三个问题:(1)刚毕业的学生前三年就业难。(2)大学课程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践。(3)知识更新速度快,大学教育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了大学校育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所以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除了在我们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革新以外,我们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终身学习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终身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步入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仅靠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自身能够“保值”“升值”,必须把正规的学习和非正规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只有时刻的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自身能力和知识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容应对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二)终身学习有助于职业生涯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专业学习的深度以及广度都是有限的,只是依据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缺乏个性的,无个性的学生是无法适应多样化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思想破除统一性的学习,要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选择,给出一定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与内容,以便通过自主的学习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终身学习可以促进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社会对员工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社会意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终身学习是一切有求学需求的学生可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候进入学习状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学习过程。它突破了传统思想束缚,采用多样的组织形式,利用一切教育学习资源,来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四、多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事实上,在大规模扩招下步入高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大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建立合理的激励与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这也是培养终身学习的前提。根据大学生具有表现自我的勇气、喜欢动手操作等学习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通过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锻炼上网搜索资料、电脑操作、版面设计等技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拓展更广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这些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是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锻炼品质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活动。

学生进入大学后,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因此,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中学生和小学生更为重要。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业成绩的好坏。

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制定学习目标,确定自修内容,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其他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在研读教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学意识和提高自学能力。

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电子阅览室对学生开放,这些知识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学条件。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既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接触到新领域;既拓宽了知识面,又锻炼了自学能力。从而实现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自学能力的提高,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它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新的时代中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一个创新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必将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社会所淘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终身学习的目的之一。

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敢于向教科书和老师提出质疑,培养其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这种方式不仅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抑制,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传统教育方式能得到更大的锻炼。

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并加以纠正,学生在学习中会领悟到许多学习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