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以赢得对方信任和理解为基础。高校教职工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可以通过更多地关爱教职工,拉近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职工的距离。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要求高校在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以人为本,从关心教职工的根本需求入手,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寻求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方法。

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杨斌 范玲玲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背景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思想和多元文化的集聚区域,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形势复杂。上述深刻变化必然带来高校教职工思想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带来其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新变化。此外,强力推进的高校人事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也给高校教职工思想心理、工作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而高校教职工思想行为的变化又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个人发展及切身利益等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折射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对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寻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行之有效的切入点,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这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寻求新的切入点。

(1)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职工的思想由于受多样化因素影响,从而呈现出价值选择多元化、自主性强,政治影响力淡化,行政影响力弱化,对形式主义无兴趣,对传统说教办法易引起反感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以赢得对方信任和理解为基础。时下,思想政治工作假大空的东西和不切实际的说教已不能奏效,也不能令人信服,只有合乎真善美的东西或者更为现实、更为实际的东西才能得到人们的接受和青睐。高校教职工是高知群体,其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搞空洞的说教,更应贴近实际,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其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困难。现在高校的教职工普遍感到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比如青年教职工面临结婚、生子、育儿、买房、学历提升和事业起步的巨大压力;35~50岁的中年教职工更是担负着工作和家庭的重担,他们工作上是骨干,家庭中也是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困难多。50岁以上的教职工大多虽没有很重的家庭负担,但自身身体状况、精力、体力逐步弱化,知识更新难度加大等。可以说,高校各个层次教职工都需要不同程度或不同形式的帮助和关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重视事以及人们对组织的理解和服从,而缺乏人文关怀。现在党中央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高校教职工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可以通过更多地关爱教职工,拉近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职工的距离。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调动和激发高校内部活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激发教职工对本校(或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教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对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动教职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大有裨益。比如,关爱残疾教职工、慰问生病住院或生活困难的教职工、帮教职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等后顾之忧等都是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

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要求高校在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以人为本,从关心教职工的根本需求入手,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寻求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方法。

(2)以制度激励为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驱动力。制度是导向,是工作机制和环境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制度导向和工作环境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或者说,不同的制度环境会造成不同的心理气氛,而团体的心理气氛使成员的自我感觉与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对工作效率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制度激励,就是要利用制度导向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以制度激励为切入点,也就是要通过建立激励制度来激发人的动力,推动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让教职工自觉自愿地、努力地工作,并创造好的绩效。通过建立激励制度来鼓励人干事业、干好事业、干成事业,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和条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高校也是一样,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群体需要和合群需要。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职工由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成就需要较为强烈。他们具有高度的内在工作动机,事业心强,喜欢那种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只要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们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以制度激励为切入点,就是要强调教职工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为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使之产生归属感。这对于凝聚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同心同德为学校做贡献,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外在是压力,内在是兴趣,只有激发人的兴趣,在自由、轻松、舒畅的环境下,人的思路是最活跃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创造力也是最强的。

以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要求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优先思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对于高校教职工来说,培训激励、工作激励、考核评优激励、职称晋升激励等制度激励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

(3)以情感沟通为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所谓情感沟通,就是要通过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赢得教职工的信赖和喜爱,从而产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就是要善于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恰当的情感信息传输给教职工,并做到主动接近,广泛交流,经常性不拘形式地交谈,逐步进行深层沟通,以走进教职工的心灵世界。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它表现为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他人公正的承认和赞赏,要求在团体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尊重的需要是说,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高校教职工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部分,他们的需要不仅仅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方面,尊重的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更强烈。以情感沟通为切入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注重关心人、尊重人,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和个性,尊重每个教职工的价值,使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并给予其信任和热情的期待,这就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尊重的需要。比如,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动以点头、微笑真诚面对教职工,就能拉近与教职工之间距离,这是情感沟通中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好最快的方式。在情感沟通中要本着主动热情,耐心真诚,灵活应变的原则。再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教职工沟通时礼貌地递上一杯水,主动与教职工拉家常、问寒暖等,这也能拉近与教职工之间的距离。越是从细处、从小处着手,往往越能感动教职工,进而使教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好感和亲和力,产生归属感。由此导致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教职工对学校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促使教职工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去接受、去对待、去支持学校的各项决议和改革,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矛盾更易化解,和谐得以实现。

以情感沟通为切入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将情渗透在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而且要树立亲情化的工作理念,把教职工当知心朋友,当亲人看待。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拉近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职工距离的钥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教职工反映意见和问题时倾注热情,认真倾听,解决实际问题时讲实情,为教职工排忧解难时动真情,真正做到情系教职工、心想基层、真心实意,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像对待自己亲人那样时时处处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诚心诚意地给别人以温暖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这样,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4)以创新教育活动载体为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带来了社会运作方式、观念形态、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化,也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挑战。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显得滞后、低效而难以适应;二是信息渠道多、覆盖而广,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同一个“信息平台”,因而降低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三是信息网络空间良莠并存,多元文化观念充斥其间,其交互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创新教育活动载体,提高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增强对广大教职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

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载体已出现了不适应或者不够用,需要优化和创新。当然,有些载体,如组织政治学习、报告会等应该合理继承,但在安排的密度、运用的时间上要恰当、适时,同时要避免单调和重复。但在载体设计上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广大教职工的需要,更多地考虑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型、参与性强、自主选择性强的载体,以增强载体的吸引力。还要注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职工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充分利用元旦节、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组织观看专题片、参观考察、纪念活动、联欢活动、文体活动等),让教职工广泛参与,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