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粮食生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出现了一定的减少。(二)中国粮食贸易近年来中国粮食贸易额增长较快,2012年粮食进出口总量达8302万吨,比2008年增长了3792万吨,增幅高达84.1%。近年来,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一)中国粮食生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出现了一定的减少(图3.20)。粮食总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下降到2012年的111267千公顷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http://www.gov.cn/zwgk/2012-11/30/content_2279385.htm" class="calibre11">[10],降幅达7.73%。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出现了快速下滑。从1998年至2003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减少了14377千公顷。在2003年之后,粮食总播种面积又有了一定的回升。从不同粮食品种来看,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大幅上升,从1978年的16.6%提高到2011年的30.3%。稻谷和小麦播种面积所占比例略有下降,其他谷物的播种面积下降较多。

图3.20 中国粮食和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资料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

图3.21 中国粮食和油料作物产量

资料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一直保持持续增长,2012年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图3.21)。2012年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11年增长3.2%,比1978年增长93%。自2007年以来,粮食总产量持续超过5亿吨。从各粮食品种的生产情况来看,稻谷一直是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产量从1991年的18381.3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20100.09万吨,增产1718.79万吨;小麦产量也有一定的增长,从1991年的9595.3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1740.09万吨;玉米增产幅度较大,从1991年的9877.3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9278.11,增幅高达95%;豆类和薯类作物也有一定的增长,分别从1991年的1247.1万吨和2715.9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908.42万吨和3273万吨;而其他谷物的产量则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从1991年的1712.4万吨减少到2011年的821.08万吨。

从粮食品种的构成上来看,稻谷生产所占比重一直最高,小麦所占比重相对稳定,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动物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以玉米为原料的饲料需求增加的缘故。

(二)中国粮食贸易

近年来中国粮食贸易额增长较快,2012年粮食进出口总量达8302万吨,比2008年增长了3792万吨,增幅高达84.1%。从粮食贸易的总体结构来看,中国粮食进口所占比重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表3.5)。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8025万吨,占同期粮食进出口总量的96.7%,比2008年增长3894万吨,增幅接近一倍。其中,稻米进口量在2012年猛增,全年稻米进口量达237万吨,约为2011年的4倍。而与此同时,粮食出口总量则显著下降(表3.6),2012年,中国粮食出口总量为277万吨,比2008年减少102万吨,减幅接近三分之一。

从粮食进口的结构来看,大豆进口占粮食进口总量的比重较大。2012年,大豆进口量为5838万吨,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72.7%。其他主要粮食品种,如玉米、稻米、小麦和大麦等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的比例均在10%以下。

表3.5 中国粮食和食用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续表)

资料来源: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

从粮食出口的结构来看,豆类(不含大豆)出口占粮食(不含大豆)出口总量的比重较大(表3.6)。2012年,豆类出口量为130万吨,占同期粮食出口总量的46.9%;其次是薯类及含有淀粉的块茎,其出口量占粮食出口总量的18.1%;玉米和稻米的出口量占粮食出口总量的10%左右。

表3.6 中国粮食和食用油出口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

近年来,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2012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为7748万吨,比2008年增加3996万吨,增幅超过一倍。其中,大豆进口—出口比例最高,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是出口量的182倍;而玉米和稻米也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其中玉米在2008年净出口22万吨,而到了2012年净进口量已达495万吨。

(三)中国粮食储备

适度的粮食储备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储备不足将导致粮食供给缺乏时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粮食储备过多则会造成粮食安全实现成本过高而导致浪费。粮农组织提出了17%~18%的粮食储备安全警戒线,其中周转储备12%,后备储备5%~6%。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度的粮食储备规模应该处在当年粮食消费量的25%~30%的水平上(曹宝明等,2011)。

图3.22显示了中国玉米、稻米和小麦三大粮食品种的库存—消费比。20世纪60年代,中国三大粮食品种的总体库存—消费比为14.53%,这一比例明显低于粮农组织给出的最低安全标准。70年代总体库存—消费比上升到33.59%,80年代进一步增加到56.91%,90年代更是增加到79.39%,这一比例显然过高,大大增加了粮食储备的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21世纪前10年,总体库存—消费比下降到49.36%。2010年至2012年,总体库存—消费比为48.1%,已经逐渐趋向于合理水平。

图3.22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库存—消费比

资料来源: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Production,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PSD) Online Database. http://www.fas.usda.gov/psdonline/.

从具体的粮食品种来看,2010年至2012年间,中国稻米的平均库存量达到4446万吨,库存—消费比为31.87%;玉米的平均库存量为563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29.26%;小麦的平均库存量为5686万吨,库存—消费比为48.10%。其中近三年中国稻米和玉米的平均库存量占全球库存总量的40%以上,小麦的平均库存量也接近全球库存总量的30%。

(四)中国粮食消费与营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品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食品能量摄入已经从1977年的1933千卡/人/日增加到2009年的3036千卡/人/日,在1994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根据粮农组织估计,2010年至2012年中国最低膳食能量需求量为1906千卡/人/日,营养不足发生率已经下降到11.5%(FAO, 2012b)。

在能量摄取总量大幅提高的同时,膳食能量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3.23)。1977年至1979年,中国居民膳食能量中有82%来自粮食,其中谷物占到67%,豆类和块根(薯类)等替代性粮食占到15%。2007年至2009年,来自粮食的能量已经下降到53%,其中谷物为48%,块根仅为5%,豆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来自糖类、蔬菜、蛋类、肉类和奶类的能量比例则有了大幅提升。这说明中国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有了大幅的改善。

图3.23 中国居民膳食能量来源结构

资料来源:FAO. FAOSTAT. http://faostat.fao.org/.

利用第二节构建的粮食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本节对近20年中国粮食安全情况进行评价。首先,我们根据第二节给出的方法计算四个类别共十个粮食安全评价指标的实际评价值。然后根据实际评价值和第二节给出的各指标的警级划分标准为各指标确定预警级别。表3.7是近20年中国粮食安全指标的实际评价值,表3.8是各指标对应的预警级别。

表3.7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值

资料来源:A1粮食生产变动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粮食总产量计算;

A2粮食生产成灾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播种面积和成灾面积计算;

B1粮食进口占商品出口总额比率,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的中国粮食出口总额和所有商品出口总额计算;

B2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比率,根据FAOSTAT贸易数据库的中国粮食进出口量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计算;

B3国际粮食价格变动率,根据FAO食品价格指数数据库的国际谷物价格指数计算;

C1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率,根据中华粮网的粮食批发价格指数计算;

C2零售层面损耗率,取自FAO粮食安全指数;

C3粮食库存—消费比,根据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s Production, Supply and Distribution数据库的中国玉米、稻米和小麦库存及消费量计算;

D1恩格尔系数,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口占比计算;

D2营养不足发生率,取自FAO粮食安全指数。

注:n.a.表示数据不可得。

表3.8 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级别

注:n.a.表示数据不可得。表中数值表示粮食安全预警级别,数值越小表示粮食安全风险程度越高。

从粮食生产方面来看,粮食安全预警级别随年份变化比较大。在粮食生产变动率上,2000年至2003年间有了一次较严重的风险期,这次风险期主要是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急剧下降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粮食减产。在2003年取消农业税等措施出台之后,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逐步回升,粮食产量也逐步恢复,在2004年之后粮食安全预警恢复到轻度风险级别。2010年以来,粮食生产变动率也显示了轻度风险,这主要是出于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上升所可能导致的种粮收益降低而引起未来粮食减产的顾虑。在粮食安全成灾率方面,近年来的预警级别逐渐减低,这主要是由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综合来看,在粮食生产方面,中国粮食安全存在轻度风险。

在粮食贸易方面,粮食进口占商品出口总额比率一项自1997年以来就一直处于安全级别,这表明中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的购买力十分强。从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比率来看,自1997年以来大多在轻度风险级别,说明中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的可得性较好。而在国际粮食价格方面,粮食安全风险则不容乐观,近年来发生了两轮国际粮食价格暴涨,特别是2007年至2008年出现了存在严重风险的红色预警,2011年至今也出现了中高度的风险预警。综合而言,由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严重性,中国粮食安全的贸易方面存在中度风险。

在粮食流通方面,虽然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加大,但国内粮食批发价格波动仍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仅存在轻度风险。然而,零售层面的损耗率一直较高,处于中度风险的黄色预警级别。在粮食储备方面,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的主要问题是粮食库存过多,造成了粮食安全成本过高,虽然近年来粮食库存—消费比在逐渐向合理化的比例调整,但依然存在轻度风险。综合来看,在粮食流通与储备方面,中国粮食安全存在中度风险。

家庭和个人层面,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有了显著下降,居民抵御粮食危机的能力在逐渐上升,不过对于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而言依然存在应对粮食危机能力较弱的轻度风险。此外,营养不足发生率在近20年有了非常显著的下降,非常有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关于减少饥饿的要求。综合而言,在消费与营养方面,中国粮食安全存在轻度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