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多样化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多样化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进程,我们借鉴了国际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诸多经验,走了一条多样化发展的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困扰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许多国家普遍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等来为高等教育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世界各国在探索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其办学形式呈现出多规格、多层次的特点。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多样化发展

回顾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进程,我们借鉴了国际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诸多经验,走了一条多样化发展的途径。其中包括:教育经费筹措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制的多样化等等。

1.教育经费筹措的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困扰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许多国家普遍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等来为高等教育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加大政府投入方面,美国1965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法》,该法律的出台使得联邦政府对高校建设的经费翻了一番。1955~1968年间德国、法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分别也从0.4%、0.3%提高到0.9%和0.5%。韩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10%左右,1984年韩国的教育支出创当时世界的最高纪录达13.3%(而与此同时,日本为5.7%,美国为6.6% ),到1992年其教育支出则增加至22%。在吸纳社会资金方面,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非财政收入占44.9%,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占74.5%。韩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财团捐资办学,现代、大宇、三星、韩进等著名的大企业财团都积极投资兴办大学培养本企业需要的人才。针对教育经费不足这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借鉴国际做法,我们建立了多渠道、新型的高等教育筹融资体制。除了加大政府拨款以外,还通过吸纳社会、私人资金来充分开掘高等教育资源来提高供给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其具体措施有:(1)加大政府的拨款投入。1950~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政府投入累计达到5028.21亿元,2002年的拨款为757.45亿元,是1952年2.67亿元的283.69倍。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2 398亿元(全国人代会议上的报告),是1952年679亿元的150.81倍。

1952~2002年普通高校政府投入的年增长率为11.96%,比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10.55%高1.41个百分点。2002年普通高校政府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71%,比1952年的0.39%高0.32个百分点。(2)吸纳社会资金增加社会投入。为了解决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匮乏的问题,从1978年开始,我国恢复了社会力量“捐资办学”、“集资办学”的做法。但捐资、集资举办的是公立学校,以培训为主且数量很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教育事业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不久,一批经政府正式批准建校,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诞生。普通高校社会力量办学经费,2002年达60.96亿元,是1980年0.24亿元的257.01倍,特别是在1993-2002年这项经费更以53.35%的年增长率增长。我国普通高校的社会办学力量在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和教育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弥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的不足、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收取学费,推行成本分担措施也是高校筹措经费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办学经费均由政府负担,高校学生不必交纳学费和住宿费,并且还可以享受用于补贴学习和生活费的“人民助学金”。这种国家全额负担办学经费的体制对国家财政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制约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了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有限的高等教育供给的矛盾,从1980年起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奖学金制度,取消了国家全额负担学费的做法。从1987年开始,高校“人民助学金”制度又被改为由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构成的新型学生资助制度。1989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界的专家提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本由政府、社会与学生家庭分担的建议,此建议后来逐渐被政府采纳并形成了指导实践的决策。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收取每学年100~300元人民币的学费并根据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逐步提高收费标准。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学费收入为15.96亿元,占当年普通高校事业性经费比例的12.13%。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学费收入为390.65亿元,是1993年的24.48倍,占当年普通高校事业性经费比例的34.08%,比1993年高21. 95个百分点。据统计普通高校学费占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的比例由1993年的6. 64%提高至2002年的26. 26%,增加了19.62个百分点,已成为仅次于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第二大来源渠道,这对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起了较大的作用。

2.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世界各国在探索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其办学形式呈现出多规格、多层次的特点。如日本高校分为大学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两类,德国分为大学、大学校、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三类,巴西分为大学、大学中心、多科性学院、单科性学院四类。另外,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各国普遍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短期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序列课程等与四年制高等院校相衔接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大学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存的双元模式,完善了高等教育结构,降低了教育成本,有效地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各国还十分注意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来扩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学习国际做法,一方面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多举办较低消费水平的高等教育,兴办各种类型的二年制的社区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远距离教育、网络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鼓励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兴办二级学院的手段来充分挖掘高等教育资源以提高供给能力,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同时推进教学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3.教育体制的多样化

美国高等教育权威影响人物克拉克·科尔认为,高等教育等级化体制设置容易使高等教育运行比较有序,使高等学校之间的分工比较明确,容易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运行。而欧洲大陆的学者更强调综合大学模式,即在一所大学里包含所有功能,采取一种分段机制,比如有人主张在大学第二年结束时,通过考试者才能继续接受四年制本科教育,不能通过考试者则转入职业学习阶段。以英国为例,英国过去采取的是双元制体系,即在职业高等教育和学术性高等教育之间采取一种竞争的模式。在1989年改革之前,英国学术性高等教育地位要高于职业性高等教育;1989年之后,特别是1993年之后,职业性高等教育取得了与学术性高等教育同样的地位,如都可以称作大学,都可以独立授予学位,改变了传统的不平等状况。

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适应学生成分多样化要求,实质是给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以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实际操作中,选择什么样的体制必须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传统的体制中有重此轻彼的习惯,则需要在体制构建中加以解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一元化倾向比较突出,高等学校都向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看齐,这就使许多高校失去了创造自己特色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根据自己情况和社会需要进行内部设计和安排。在高度趋同化的影响下,由于办学条件不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素质不同,办学质量必然出现很大差异。教育体制多样化就是要消除这些传统思维定势,呼吁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准办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这样,不同的定位都可以是优秀的,而不必遵循一个标准,如此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有活力,才能真正办出高质量来。高校独立学院作为不同于传统的办学体制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多样化主要体现在:

(1)办学模式多样化。高等教育体制多样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办学模式多样化发展,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民办高校模式是表现突出的两种办学形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在培养目标上特别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强调与职业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内容的通用性,强调文化知识的广度,强调对科技前沿的技能的适应,而不强调专门性和深度以及对科技前沿的追踪和创新,这些特点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需要的一种属性。而民办高校坚持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观念,在加强和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从专业理论、动手技能、沟通表达、从业经验、科技事业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出区别于传统研究型人才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发展民办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的一种趋势,民办高校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一样成为颇受欢迎的教育模式,得到大力发展。

(2)教育观念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社会心理障碍,树立起多元化思想。我国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受传统社会心理定势影响,一开始人们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并不十分认同。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大一统”的体制,有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人们认为,一有差别便有高下,便有身份高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在这种思想作用下,人们只接受单一的事物,不能理解和接受多元多样的事物。在现代社会,传统僵化的垂直式划分人际关系的模式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给每个人以平等的地位。从事什么工作、职业必须视个人能力强弱,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每个人应该有自己评判事物的角度,不必屈从他人意见。在接受高等教育上也应转变观念,根据个人的才能、兴趣和爱好选择受教育形式,把能够激发自己最大热情和主动性的教育视为最适合的教育,唯有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匮乏时代,人的追求被迫完全同一,当社会资源供应逐渐丰富之后,选择机会也随之增多,而唯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从而走向成功。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之际,独立学院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它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观念,在加强和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从专业理论、动手技能、沟通表达、从业经验、科技事业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目的。这些教学理念显然是结合了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距离缩短,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种新的教育体制应该逐渐被接受和取得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