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年来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编目研究的进展。近年来,文献信息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视野、新的内容,有关编目研究的综合评述则系统反映了我国199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也有研究者继续沿用“文献编目”的概念,论述了文献编目的基本原则、计算机编目、编目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以及文献著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及时引进国外研究的新成果。有的研究者报道了200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IFLA国际编目

近年来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综述

孙更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摘要】从编目基础理论研究、编目规则与机读目录格式研究、计算机编目研究、编目工作研究、合作编目与在版编目研究五个方面,概述了2001~2005年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抓紧有关标准与规则的研制、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解决编目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文献信息编目 编目研究 研究综述

The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Document Information Cataloging in China

Sun Gengx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P.R.China430072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cataloging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year 2001-2005 from five aspects concluding basic theory,cataloging rules andMARC Format,computer cataloging,cataloging technique,cooperative cataloging and CIP.It also points out some exist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developing the related standard and rule,deepening the research content,extending the research area and solving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Document information cataloging Cataloging research Review

引 言

新世纪之初,随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编目技术的日益成熟、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深入开展、联机公共目录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文献信息编目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编目研究也引起了更为广泛的的重视。据粗略统计,2001~2005年的有关论文共有1300余篇,编目规则、机读格式及其手册与教材、专著等出版物也有20余种。这些论著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增多,在研究内容上也广泛新颖、热点突出,切实反映了信息环境变化过程中编目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编目研究的进展。

1 编目基础理论研究

近年来,文献信息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视野、新的内容,有关编目研究的综合评述则系统反映了我国199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

1.1 编目基础理论

有关研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编目对象、文献等概念的定义、目录的内涵与外延、目录模式、目录的功能、编目工作的意义与内容、编目原则、编目方法、目录的利用等,也探讨了数字化时代编目的新理论。

有的研究系统论述了编目的基础理论。例如,有的研究者采用“信息资源编目”的概念,系统论述了信息资源的定义与种类、元数据的概念及其种类、目录的概念及其种类、目录的职能及其编制原则,提出了将信息资源划分成实体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两大类、元数据包括用于实体信息资源编目的元数据和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元数据等观点(1)。有的研究者将传统的文献编目理论与现代信息组织理论相结合,用“信息描述”的概念包容新时期文献信息编目的内容,论述了信息描述的概念、信息描述与信息组织的关系、实体信息与网络信息描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描述的作用与原则等(2)。有的研究者从知识管理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图书馆目录的定义、内容、功能、咨询组织方法及发展现状,通过与知识地图的比较,探讨了图书馆目录在知识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3)。也有研究者继续沿用“文献编目”的概念,论述了文献编目的基本原则、计算机编目、编目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以及文献著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

更多的研究集中于某一具体论题。例如,有的研究者强调指出图书馆编目工作原理在计算机编目时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其原理包括:①确认原理:著录的基本要求是确认在编文献,②标引原理:核心工作是规范控制,③属性原理:书目系统本质上是专家标引系统,④简明原理:编目的最高境界(5)。有的研究者提出:逻辑性是文献编目的基本原则,对于编目员正确理解与编制机读目录具有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机读目录中所体现的种种逻辑性现象,探讨了逻辑性与客观性、规模性的关系(6)。有的研究者认为,新的环境赋予图书馆编目工作以新的特色,编目工作也应遵循新的原则,进而提出了图书馆计算机编目应坚持标准化、集中性、一致性、顺序性、客观性、有效表示、简明化、检索点保障、专家决议、严格核查与实用性等原则(7)。有的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时代目录的科学价值,提出了目录具有控制浩如烟海的文献、净化信息环境、提取文献有效知识、回顾历史及展望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四方面价值的观点(8)。也有的研究者则探讨了机读目录记录的经济价值,通过对MARC记录信息、馆藏位置、规范记录、书目引文和收藏信息价值的数学计算方法研究,提出了元数据价值定量研究的新思路(9)

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及时引进国外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国际图联(IFLA)1998年颁发的研究报告《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简称FRBR)是一个热点。如有的研究者提出:FRBR以确定编目的对象为出发点,借鉴开发关系型数据库常用的“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从探讨实体的属性与关系着手,揭示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E-R模型及其体现的新思维方式有助于揭示编目工作的本质,为编目工作的变革指出正确的方向(10)。有的研究者报道了200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IFLA国际编目规则第一次专家会议通过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说明这些原则的修订基于并将取代和拓宽“巴黎原则”声明、兼顾了FRBR的概念模型,并期望能够增进国际书目数据和规范数据的共享、为制订国际性编目规则提供指导(11)。该原则声明预计在召开一系列的编目专家会议后于2007年正式发布。这些国外研究的新动向引起了我国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带来了一系列相应的研究成果。

1.2 编目研究述评

有关研究综合论述了编目多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时段,总结了1990年以来我国文献编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就、重点内容、特点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例如,有的研究者统计出1990~1997年的编目研究论文有1016种、教材与专著18种,分析了这些论著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研究核心,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12);有的研究者从编目的基本概念、编目原则、海峡两岸编目规则、计算机编目技术、规范控制、编目工作组织等方面,总结了1996~2000年我国有关编目研究的成就及其问题(13);也有研究者统计出1999~2000年的编目研究论文为440篇,从编目标准化与规范化、计算机编目以及编目工作三个方面,概述了我国编目研究的状况(14);还有研究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1999~2003年我国编目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论文发表的年代、所载期刊、论文作者及论述主题的分布情况,总结了文献编目研究的概况(15)

有些研究则重点评述编目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如编目标准化研究进展、书目规范控制研究进展、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研究进展等。其中,对于计算机编目研究的综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者分时段论述了我国计算机编目研究的发展,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例如,有的研究者概述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编目研究的状况,回顾了微机编目和联机编目两个阶段的发展及其特点,提出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回溯建库、书目数据质量控制、联机编目和规范工作,并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编目标准化、规范文档建设、联机编目和非书资料编目(16)。有的研究者论述了计算机编目的条例及标引工具,指出计算机编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著录、机读目录格式、书目数据质量控制、联机编目和在版编目,提出计算机编目还存在着标准化水平、标准修订、文献编目体系、标引工具的使用、编目软件、编目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并倡导加强对计算机编目标准化、书目数据规范控制、联机编目等方面的研究(17)

2 编目规则、机读目录格式研究

作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成果,我国主要的编目规则都进行了修订,机读目录格式及其使用手册也有一些新文献与修订版。此外,有关的研究论文也为数不少。

2.1 编目规则、机读目录格式等的编制与修订

近年来相继推出了编目规则新的修订版。2003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修订完成了《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科学技术出版社)。该版本更新了编制结构,扩充与更新了内容,突出了专用名称的中国特色,增强了可操作性。2005年,国家图书馆组织专门的修订组修订出版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该版本在著录法部分新增了“手稿”一章,修改了其他章节的条款,更新了一些概念,如以“电子资源”、“连续性资源”取代了“计算机文档”、“连续出版物”;对标目法部分也作了较大调整,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突出了中国特色。2005年,台湾省的“中国图书馆学会”修订并出版了《中国编目规则》(第3版)。该版本对出版发行项等著录条款进行了修改,以“连续性资源”取代了“连续性出版品”,对“划一题名”扩展了适用范围并增加了参照条款(18)。这些新版规则既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等新型文献信息编目的需要,也与国际编目规则、机读目录格式等的发展保持一致;既考虑了我国目录的特点和读者利用的便利性,也期望为中国专用名称的国际标准化奠定基础。此外,吴龙涛等还翻译了《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华艺出版社,2002)。

机读目录格式及其使用手册的研制也有新成果。如国家图书馆所编《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等。此外,国家图书馆文献馆藏数据格式研究课题组还翻译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合作制定的《MARC 21馆藏数据格式》(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规范工作开始有了行业标准与合作建设规范档的手册。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起草的《中国机读规范格式》通过了审核,2002年由文化部作为行业标准(WH/T 15-2002)颁布并推广实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联合目录项目组于2003年9月召开了规范控制研讨会,讨论了CALIS联合目录系统的规范控制原则、各类规范标目编制原则以及联机规范控制系统建立方式等业务政策,继而又为联机合作编目制定了中、西文文献规范控制原则与规范控制过程详细说明等;台湾大学图书馆等机构联合建立的“中文名称权威数据库工作组”为向参与合作的图书馆提供统一的规范,于2004年4月出版了《中文名称权威数据库使用手册》与《中文名称权威数据库维护手册》的电子版。

上述有关规则、机读格式等的制订或修订再版,反映出我国的编目工作标准化研究正逐步拓展范围、不断深化内容。这些编目规则等的应用,一方面,满足了我国新时期规范编目工作的要求,及时为实践工作提供了指导与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书目数据在国内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文献目录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保障。

2.2 编目规则、机读目录格式等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详细阐述与解释有关规则应用的具体方法,以便将各种编目规则、机读格式的使用落到实处。例如,纪昭明编写的《机读目录文献著录图解》(华艺出版社,2001)采用了150多个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图例,对机读目录格式的理解与应用进行详细解说。该类研究成果还包括陈源蒸与富平编写的《中文连续出版物机读目录著录细则》(华艺出版社,2001),韦衣昶编写的《特种文献机读书目数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高红、吴晓静与罗翀编写的《西文编目实用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张东明、喻乒乓与潘筠编写的《CALIS联机合作目录手册例解:中文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此外,还有陈源蒸编著的《中文图书ECIP与自动编目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等。

同时,研究者对编目规则、机读格式等进行了广泛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例如,有的研究者采用国外的新观点、新方法,在分析FRBR的基础上,总结了面向“编目实体”和“用户”的编目理论,进而以此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面向对象的编目规则、元数据格式及其编目实践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设计面向对象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开发面向对象的核心记录元素集等设想(19)。有的学者研究了我国现行的各种机读目录格式及其使用手册、编目规则,分析比较了各家之异同,提出了应统一解决一些问题,以促成业界消除歧见,统一机读格式、著录规则和规范控制方法(20)。也有研究者从机读目录标准化的角度,论述了机读目录格式与著录标准的关系、文献著录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关系、机读目录标准化与软件的关系等(21)

有关具体编目规则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研究者十分关注国外编目规则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时介绍了国外有关的新成果、新进展,包括国际合作编目计划(Program for Cooperative Cataloging,简称PCC)制定的“核心记录标准”、IFLA的“基本级国家书目记录”、AACR2-2002、MARC 21、UNIMARC、《信息与文献——都柏林核心集元数据要素》(ISO 15836:2003)等,为我国的编目发展提供借鉴或使用。例如,有的研究者详细介绍了ILFA编目组在2001~2003年“战略计划”中提出的“国际编目条例”计划及其相关的活动,并倡议国内以参与这一计划为契机,改变各种编目规则不统一的现状,促进国内外书目资源的共享(22);有的研究者论述了AACR2-2002年修订版的主要修订内容,介绍了它在总则、测绘资料、电子资源、连续性资源、检索点以及编目术语方面的新变化,并归纳了其修订的特点(23);有的研究者报道了将于2007年出版的《英美编目规则》第3版(AACR3)的研究进展,介绍了AACR3编写的历史背景与目的、编写计划与内容结构、第一编(资源描述)的内容和特点等(24)

另一方面,研究者更多的关注于我国文献编目规则、CNMARC、CMARC、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以及文献编目著录细则等方面的研究。一些研究者总结了现有编目规则等的特色、修订的意义与重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修改的建议或发展的方向。例如,有的研究者将国家标准《非书资料著录规则》与《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进行比较,从著录格式、载体代码、信息源的选择顺序、责任者项、排检项等五个方面提出它的不足之处及修改意见(25);有的研究者通过评价《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与AACR2,阐述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的五项修订原则,探讨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26);还有的研究探讨了制定本部门具体文献编目著录细则的若干问题。

3 计算机编目研究

随着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迅速普及、发展,计算机编目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涉及编目研究的所有主题内容。在此,主要介绍书目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编目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书目规范控制的研究成果,也兼论及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情况。

3.1 书目数据库建设

有关研究涉及了书目数据库建设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对我国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回顾与思考、现状与发展等的论述,也包括对建库背景、原则、方案、模式、方法和步骤的介绍,还包括对书目数据库质量控制以及具体建库中问题的探讨等。而建设高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的书目数据,共建共享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实施目录数据库质量控制,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例如,有的研究者讨论了建库过程中应注意系统软件、标准规则以及书目数据质量与规范诸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可以采取加强编目员的个人素质培养、强化对外来数据的利用、以OPAC系统使用为导向完善数据库质量与实施规范控制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数据库的质量(27)

在机读目录格式研究方面,对MARC格式在数字图书馆中发展的探讨是一个新的热点。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MARC格式转换的研究不应针对USMARC、CNMARC格式差异带来的相互转换困难问题(两种格式并存,转换意义不大),而应更加注重如何方便快捷地转化成网络数据库的问题,因为数字图书馆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在Internet上浏览网络数据库,所以,如何将MARC通过HTML语言输出,正成为目前MARC转换的研究课题(28)。有的研究者为探讨XML用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潜力,同时也展现出XML在信息组织方面的优越性能,以CMARC格式简篇第4版为依据,提出一份可行的DTD作为书目数据结构,并通过系统试验方式,以XML为基础构架出一个编目系统模式。(29)还有的研究者为实现现有MARC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利用,提出和设计了基于CNMARC和基于CNMARC资源框架的两种XML DTD解决方案,从而使MARC规范格式数据转换成通用机器可理解的元数据成为可能(30)。与此同时,有关研究也继续对格式的选择及不同格式的相互比较与转换进行探讨,涉及CNMARC、CMARC、USMARC、DC元数据等格式。如有的研究者建议用CNMARC格式统一中外文文献编目格式,而有的研究者则表示了不同意见。有的研究者探讨了USMARC和CNMARC的双向转换问题,并提出了通过设计两种MARC的字段对应表找出其中对应的规律、编制《USMARC和CNMARC双向转换系统》软件来实现平滑转换的具体方案(31)

3.2 书目规范控制

有关规范工作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规范工作概念、原理、内容、作用、现实意义和目的等。如有的研究者系统地论述了

规范工作的含义、意义、作用、工作内容及其发展史(32)。同时,研究者普遍强调了新时期图书馆中规范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如有的研究者立足于国家图书馆规范控制工作的实践,阐述了规范控制对图书馆书目数据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33)。随着各种新型元数据的创建与发展,有关研究拓展了规范控制对象的范围,从仅对MARC书目记录扩大到对各种新型元数据的规范控制。如有的研究者针对元数据发展多样化的现状,提出应对不同元数据进行规范和控制,并论述了元数据规范控制的途径和原则,即同类元数据合并、元数据注册制度、国家或国际组织协调三种途径以及从易与兼容两条原则(34)

在规范工作的发展方面,有关研究跟踪报道了国外的规范控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我国规范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例如,有的研究者将国外规范控制的发展史分为萌芽、试验、蓬勃发展和变革四个时期,并论及每个时期的特点(35)。更多的研究论述了我国规范工作的发展状况,报道了我国规范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如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CALIS、我国台湾和香港特区的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建设的成就与发展(36);介绍2002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协商成立的“中文名称规范联合协调委员会”及其发展情况等。研究者也客观分析了我国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由于地域的差异、条件的不同、所采用系统的不一、认识上的差异等等原因,我国的规范控制工作总的来说还只是处于刚起步的状态;规范工作的研究与实行目前还只限于少数大馆,大多数图书馆在国外著作、著者译名标目等方面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把规范控制纳入编目工作的内容、提高全国范围内编目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今后编目工作人员的任务之一(37)。有的研究者分析了我国书目规范控制系统的特点与弱点,指出只有建立联合目录规范控制系统,才能实现我国全面、完整的书目记录规范控制,并提出了建立我国联合书目规范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38)。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即大力宣传规范控制的重要性、引起编目界的重视,加强规范控制的立“法”工作,局部规范控制与全局(集中)规范控制相结合,书目文档与规范文档二者协调发展,开展规范系统的测定和评估工作(39)

在规范数据的编制方面,有关研究介绍了规范数据款目、机读规范记录以及利用有关规则编制规范数据的方法。如有的研究者研究了编制规范数据的格式,分析了CALIS联机编目中心的规范格式一体化方案中的问题,明确提出规范格式不宜一体化,中文文献规范记录宜采用CNMARC规范格式,西文文献规范记录宜采用MARC 21/A格式(40)。有些研究者论述了特定类型文献信息编目,如古籍编目、因特网信息资源组织中的规范控制方法。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具体的规范标目选取与著录问题,如介绍武汉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个人名称规范工作方面的情况,包括普通汉语名称以及外国人中译名称的规范控制(41)。还有研究者对不同系统的规范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对香港和北京地区中文名称规范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它们在规范范围、标目选取原则、规范格式、标目形式和著录文字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规范工作未来发展的设想和建议(42)

在规范文档与规范系统建设方面,有关研究论述了规范文档与规范系统建设的原理与方法。如有的研究者探讨了联机规范控制系统的构建问题,包括规范文档的基本结构,规范文档的建立、维护与使用,规范文档在检索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并对建设联机规范控制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43)。有些研究者结合具体图书馆规范工作的实践,论述了特定规范系统的建设和经验,包括国家图书馆的规范数据库、清华大学INNOPAC系统的规范库、北大图书馆的机读规范文档、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建立的简单的规范记录、香港图书馆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HKCAN)等。如有的研究者详细介绍了正在建设的CALIS联合目录规范控制系统的预期目标、系统功能、检索平台、实施方案以及规范记录的特点与共享机制(44)

3.3 计算机编目系统

鉴于目前图书馆应用了多种编目系统和编目软件,有关的研究也较为广泛。研究者介绍了国内外的编目系统,不仅对一些知名系统,如Horizon、ILAS II等的编目子系统的功能、技术、特点、应用及其问题等作了介绍和比较分析,也对中小型馆通用编目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探讨。例如,有的研究者比较分析了ILAS II与汇文LibSys2000系统,介绍了它们在图书馆分编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具体运用情况与功能特点(45)。有的研究者从分析现有图书馆采编系统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图书馆采编系统新模式结构的设计方案与对策,如将标准书目信息转化为初始馆藏书目数据的改造方法、使图书馆采访部与读者进行快速交互的网络系统解决方案等(46)

有关自动编目系统、编目专家系统的研究一直都很薄弱,目前有了可喜的的成果。例如,有的研究者结合工作实践研究了中文图书自动编目系统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在系统中同时使用CNMARC和DC两种元数据格式,并说明处理两种格式对应关系的几点原则与设置DC元数据修饰词的方法,也指出了目前尚难避免的一些缺陷(47);有的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编目专家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论述了编目专家系统的构成与特点、编目专家系统在图书编目工作中自动分类与自动标引功能,并展望了未来编目专家系统的研究方向(48)

3.4 联机公共检索目录

随着联机公共检索目录建设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于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IPAC、WebPAC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论及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的发展历史、最新发展态势、我国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系统的功能、质量以及分类法等在OPAC中的应用,特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OPAC模块的功能及其利用,不同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系统的分析比较,网络环境下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系统的用户需求、应用研究及其发展方向等。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IFLA颁发的FRBR改变了传统书目记录的模型,为第三代OPAC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简述FRBR模型的4个实体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层次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介绍了基于FRBR模型创建的书目记录、基于FRBR的OPAC的显示模式及其与传统OPAC的区别,并对OPAC与一般搜索引擎检索的相互结合、基于FRBR模型建立的OPAC的应用等进行了分析(49)。有的研究者对国内外八大OPAC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它们在检索类型、检索点、检索策略、显示与格式、输出、外部链接、其他服务、用户辅助等方面的异同,在探讨OPAC系统特性与功能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50)。国家图书馆为了明确用户需求、改进OPAC服务、充分发挥Web OPAC检索服务功能,采用网上用户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在对用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OPAC的建设性意见(51)

4 编目工作研究

有关编目工作的研究,论文的数量大,涉及的内容范围也很广。下面主要论述编目工作总体发展、编目工作组织管理、编目的具体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重点介绍前沿课题——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研究进展。

4.1 编目工作的变化与发展

研究者十分关注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新特点,探讨了因编目对象、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变革而给编目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也探讨了我国新时期编目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及开创新局面的对策。例如,有的研究者从编目工作角度,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给传统编目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包括编目对象、编目环境、编目理论、编目格式以及对编目人员要求等方面的变化(52);有的研究者论述了当前我国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的主要成就,指出了编目工作在宏观管理、标准化、联机合作编目、编目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行宏观调控、加速标准化建设、提高目录数据库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发展对策(53);有的研究者论述了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即:重视数据的规范控制,实现编目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拓展编目的工作领域,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工作;走联合编目工作之路(54)

有关研究还涉及特定类型的图书馆,如高校图书馆、中小型图书馆,或是具体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如有的研究者论述了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编工作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并展望了其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眼下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问题(55)

4.2 编目工作组织管理

有关编目工作组织管理的研究涉及管理的各种要素。研究者论述了编目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作业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新思考和改革措施。例如,有的研究者从我国当前编目工作环境出发,分析了联机编目对工作流程、书目数据质量控制、定额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编目工作组织管理应采取的相应变革措施(56)

在编目工作管理方面,有关研究探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研究者比较了定额管理与效率系数管理的优缺点,认为定额管理过于“定”、弊大于利,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编目条件,给编目工作带来更多的是负面作用;效率系数管理以静应动,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自己的平衡点,能确保运行不失调、不出轨、并内具竞争机制,对刺激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持久的作用(57)。有的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浙江图书馆采编部的做法,即实行目标责任管理,通过定岗定编、岗位竞聘、制定管理条例与规则规定、改革业务流程、实施零差错率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加强业务建设和思想教育等措施,提高了编目工作效率(58)

在编目人员管理方面,有关研究分析了我国编目人员的现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人员管理、培养与使用等方面的对策。如有的研究者论述了21世纪图书馆文献编目的主要方式,分析了编目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并指出通过加强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自我学习等途径来提高编目人员素质(59)

在编目工作效率方面,有关研究也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如有的研究者阐述了编目效率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编目效率的管理、人员、团队、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稳定骨干队伍、提倡业务竞争、开展业务学习、鼓励技术创新等改进和提高编目工作效率的对策(60)

4.3 编目的具体方法

有关编目具体方法与操作步骤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其研究重点在网络环境下目录数据编制的特点、难点、方法步骤、经验窍门以及数据质量问题与改进措施等方面。研究内容涉及查重、利用外部数据源套录、描述著录、主题标引、规范控制等各个环节;也涉及采用特定机读目录格式著录具体文献信息的各种问题,包括中、外文文献特征的选择和著录,题名、责任者名称、主题词及其汉语拼音的规范控制,各个信息块与著录字段的特点与应用等。例如,不少研究者论述了利用外部数据源编制本馆目录的方法,在分析现有各类外部数据源的特点和利用法的基础上提出:以联机合作编目的数据为主、其他外部数据源为辅是利用外部数据的最佳策略;有的研究者探讨了从网上套录美国国会图书馆、OhioLINE以及OCLC的数据或参考外部编目数据的方法,论述了西文文献编目应注意的事项;有的研究者认为OPAC是标准的、规范的、开放的网上编目资源,充分利用它可以提高编目速度与质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并论及如何选择OPAC资源开展编目工作(61);有的研究者分析了联机合作编目上载数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及建议;有的研究者通过比较我国七大图书馆的编目法,分析了我国CNMARC格式记录中主题标引格式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62);有的研究者认为机读书目数据控制的内容包括统一著录依据、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化、文献标引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并提出强化质量意识、建立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合理定量、引进数据提高和优化系统功能、加强审核校对工作等提高书目数据质量的途径(63)

有关编目方法的研究还涉及简化编目、开辟编目绿色通道、非常状态下编目等方面的讨论。对于简化编目,研究者的意见并不一致。如蒋鸿标从文献检索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出发,阐述了简化计算机编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64);相反的意见则认为:蒋鸿标所说的“必要性”不能成立、“可行性”并不可行,简化的基本标准仍然是《规则》和必要的馆藏信息等;在网络环境下,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仍然是著录纸型文献的最好格式,计算机编目不但不能简化还要加强,要加强内容揭示、提高编目质量。

有关不同类型、不同文种文献目录记录编制的研究,探讨最多的是电子资源编目、最新的是组合资源(Integrating resources)编目。此外,还包括连续出版物、多卷书、古籍、拓片、音像资料、乐谱文献、缩微资料、学位论文、档案,以及港台原版书、授权影印原版图书和西文会议录编目等。例如,有的研究者分析了电子出版物的类型与特点,讨论了制品型和网络型电子出版物的编目技术问题,并就改进电子文献信息编目工作提出了建议(65);有的研究者介绍了组合资源的定义、特征与类型,探讨了AACR2—2002、《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在组合资源编目实践中的应用方法(66);还有研究者论述了西文文献影印本的编目法,从其采购目的、实用价值、出版形式、读者利用角度等方面分析,比较认同的做法是将其作为西文图书来处理。

4.4 网络信息资源编目

有关研究系统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各方面的问题,包括网络信息编目的意义、原则、特点、技术、方法、实现途径、具体对象,也包括网络信息编目的历史与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发展的前景等。如有的研究者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意义、用MARC格式为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特点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项目、用都柏林核心(Doblin Core,简称DC)元数据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应用、DC元数据与MARC格式的比较与映射等(67)。研究者为网络信息资源编目提出了各种发展方案,包括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文元数据,开发统一标准的数据描述格式,规范电子信息资源的出版,走合作编目的道路,提高编目人员的素质,加快我国中文元数据编码的标准化与实际应用的进程;在基于MARC和XML的环境下,充分利用IT界的技术成果,研究和开发元数据的解析和校验系统、映射及转换系统、编辑浏览系统、检索和发布系统,形成一个开放的符合国际数字化图书馆主流的资源组织体系;解决DC元数据在规范控制等方面的不足,加强DC数据检索方面的开发,提倡网页制作者进行DC元数据编目;缩减MARC格式中繁琐重复和无实用价值的字段,提高编目工作的效率等。有的研究者对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较全面地回顾和总结,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为网络信息资源编目标准化与规范化、DC元数据的本土化、网络资源联合编目(68)

有关研究还介绍了国外网络信息编目的发展历程、重要活动、重大项目、取得的经验与成就等,旨在为我国提供借鉴与参考。例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美国图书馆界对因特网信息编目的情况,包括以不同的编目标准编目、维护因特网信息稳定的PURL、MARC格式、元数据、OCLC的DC元数据项目及编目资源共享的“合作联机资源编目”项目(CORC)等(69);还有研究者介绍了国外编目专家对因特网编目技术发展的预测,如迈克尔·戈曼按照描述的级次提出的四种方案,即:实行完全编目、制作详细的DC记录、制作最简单的DC记录与依靠非结构化完全文本的关键词检索。

有关研究针对网络信息与传统文献的不同特点,探讨了网络信息编数量有存性、网络录;检索者提统相描述差,处理户检则、理、电子目的特点及难点。研究者分别论述了网络信息的多种特点,如增长迅速、质量良莠不齐、类型多样化、信息关联程度强,具取特征及易变性、易复制性、繁杂性、异构性、动态性、无序暂时性、非控制性、非均衡性,用户差异大等。进而,探讨了信息编目的特点与难点,如编目信息源不规范,难以客观著内容丰富斑斓,难以准确标引;资源不稳定,版本难以判定;方式需要描述;内容描述与形式描述的多样化等。如有的研究出,网络信息编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内容描述与系关、形式描述变化多端、易变性与易复制性、检索方式需作出(70)。有的研究者提出网络信息编目的难点为变动频繁、稳定性易打破书目记录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关系;极易复制,难以有效书目记录与网址的关系;格式多样化,处理不妥将直接影响用索利用;网络资源的著录信息源不够直观(71)等。

有关网络信息编目方法的探讨,研究者详细介绍了利用编目规MARC格式、DC元数据与标记语言等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原方法和步骤。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用DC元数据来完成网络资源的编目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并论述了DC元素与修饰词的特点,比较分析了DC与MARC格式编目数据的优缺点,介绍了DC具体编目时可选用的自编、从MARC格式转换及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方法(72)

有关网络信息编目方法的选择,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两条途径。一是,改进传统的编目法,使其适应网络信息编目的要求。研究者总结了图书馆编目法的优势,提出拓展已有的编目规则、调整MARC格式,如修订ISBD(ER)、AACR2以及在MARC中采用753、856等字段;对其载体形式用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或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来重新包装;采用新的IT技术设计编目程序,批量生产记录;使MARC格式符合网络信息编目的需要。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图书馆都开展了用MARC格式对电子资源编目的实践。二是,建立全新的元数据格式,如DC与XML结合的格式,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网络信息编目的问题。研究者总结了MARC格式的不足之处,列举了DC等元数据的优点,提出用DC等信息元数据格式编制网络信息目录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目前,已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的数字化图书馆项目开始用DC元数据标准来组织图书馆数据,上海图书馆的“中文在线资源联合编目系统”、广东省中山大学图书馆也采用DC元数据编制网络信息资源。对于这两条途径的发展前景,不少研究者通过研究DC与MARC关系、比较它们在网络信息编目中的优劣,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DC将因其优势而取代MARC,在信息组织中占主导地位。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目前MARC虽然能够适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不会在短时间内被DC所取代,但DC比MARC更适合于一般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从长远看,DC必然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编目格式以及组织网络信息的重要工具(7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者各有其优势与缺点,不能互相取代,而应并存互补、同步发展。如有的研究者进行比较研究,论述了MARC与DC两种元数据的结构、特点,并分析两者在数字资源著录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共存、互补性,指出21世纪的图书馆编目标准将会是DC与MARC并存的局面(74)。与此同时,研究者也研究了MARC与DC二者之间的转换映射,认为实现二者的转换是必要的,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是网络信息编目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进而,有的研究者介绍了国际或国内DC与MARC以及其他元数据格式互相映射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具体的实例;有的研究在对DC进行扩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EDC(Extended Dublin Core)的书目元信息管理系统,以使大量的MARC书目数据能在网络上应用(75)

5 合作编目、在版编目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协作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合作编目与在版编目的研究也一直是编目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

5.1 联机合作编目

国外联机合作编目的发展状况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探讨了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一些国际联机合作编目的成果及发展动态,尤其是集中式联机联合目录和分布式虚拟联合目录的最新进展,为发展我国联机合作编目提供借鉴。例如,有的研究者从组织管理体系、数据库、编目功能、编目规则、规范控制、质量控制、服务内容和方式上,对国外四大联机合作编目系统OCLC、PCC、Kinetica、Blaise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我国的联机合作编目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76);有的研究者介绍了国外联合目录的记录合并机制,阐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Melvy联合目录系统采取的措施,即根据USMARC格式编目数据的特点,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系统自动查重、合并记录(77)

有关我国联机合作编目的研究更为广泛深入,研究内容包括联机合作编目的意义、必要性、原则、特点,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对策,联机合作编目网络的模式、网络的管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的功能、特点、数据库建设等。例如,有的研究者简述了联机合作编目的意义,以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OLCC)和CALIS联机编目系统为例,分析了我国开展联机编目的技术条件、法规标准、网络模型和具体实施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78)。有的研究者以OLCC、CRLNet为例,在总结我国联机编目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联机编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编目标准不统一,名称规范数据问题和书目数据重复、著录错误等;并对推动和完善我国联机编目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即加强宏观领导、树立编目员品牌、强调数据质量要在工序中创造、完善数据质量奖惩制度、提高技术保障能力(79)。有的研究者借鉴国外的经验,论述了虚拟联合目录的检索原理、虚拟联合目录与现实联合目录比较的优越性,提出应在我国推广Z39.50、发展虚拟联合目录,并论及发展虚拟联合目录的模式及其可行性(80)

有关我国具体联机合作编目项目、系统及其建设的研究较为全面。研究者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联机联合编目系统、北京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广东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网络系统(NULOG)、深圳图书馆等联合建立的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CRLNet)、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的联机联合编目系统(JSDataCenter),以及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上海地区文献联合编目中心等开展联机编目工作的特色。如有的研究者详细介绍了CALIS联机编目系统的发展历程、目标与成果,阐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和营运方式,也指出了目前该系统正在解决的技术问题(81)

有关联机合作编制各种类型、各种文种目录的研究涉及面较广。研究者研究了联机合作建设的汉语文古籍联合目录系统、日文文献数据库、西文文献书目数据库、基于数字资源的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等。例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OCLC的网络资源编目的成就,探讨了中文网络资源联机合作编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相关问题,论述了网络资源联机合作编目势在必行、且实现中文网络资源联机合作编目也具备了良好的条件(82)。此外,也有对特定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的思考,如研究甘肃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湖南省日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等。

同时,有关联合编目工作管理及联机合作编目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也不少。其内容涉及联合编目工作的管理模式,地区性编目中心的定位、作用与建设,联合编目系统中成员馆的责任与义务,编目员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也涉及联合目录书目数据库书目质量的控制、分析、评估,编目中的具体查重方法、套录方法,联机合作编目中数据归并问题,联机规范控制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中的字符集问题、核心元素集的设计,等等。例如,有的研究者借用企业界广泛运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探讨了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理念的CALIS联合目录管理的升华、转变、改进和优化对策,研究了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CALIS联合目录绩效管理模式的整合(83)。有的研究者将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书目数据与国家图书馆的中文书目数据进行比较,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两家数据中一些常用字段的不同规定,提出了若干有争议的著录问题,以供使用单位处理数据源时参考(84)

5.2 图书在版编目(CIP)

近年来对于图书CIP的研究较为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CIP的内容、编制标准,实施CIP的目的、意义、标准及程序,我国CIP工作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现存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有关研究强调了我国实施图书CIP的重要意义。如有的研究者论述其意义:①为文献信息自动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图书馆分编工作现代化;②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可供检索书目数据库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实现全国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的进程;③为我国图书走向世界,发展、建立国际间书目数据库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国际图书情报资料的交流及共享;④大大减轻了图书编目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省了编目的费用,提高了编目效率,加快了新书面向读者提供服务的速度;⑤拓展出版界的宣传渠道,扩大图书影响,增加发行数量(85)

图书CIP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是研究中的重点。例如,有的研究者论述了我国图书CIP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试点阶段与全面实施阶段;总结了所取得的成就,即贯彻落实《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图书书名页》两项国家标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开创了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工作的新纪元,建立了CIP数据库,培养了一支CIP工作队伍、严格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申报制度、确保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质量的稳定提高;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着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老化、技术发展滞后、资金短缺等问题及改进措施(86)。近年来,我国CIP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新的中国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T12451-2001)于2001年12月19日发布,从2002年8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取代旧标准GB/T12451-90。据有关研究报道,2005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图书在版编目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新闻出版总署决定自2005年起,将各出版社申报CIP数据的情况纳入图书年检的检查范围”;2005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累计为出版社编制CIP数据达79万余条;2005年内即将实现通过总署信息中心的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向全社会发布CIP数据,尝试开展业内信息服务和CIP数据预测功能;2005年CIP数据的制作经费首次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使CIP工作有了持续发展的基本资金保障(87)。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图书CIP,研究者纷纷献计献策。其发展对策主要有: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以维系图书CIP的可持续发展;成立全国CIP中心,实施集中编目;建立和健全CIP管理系统;从在版编目入手,整合图书馆、出版社、图书发行部门的书目信息,以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需要;健全法制,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以图书CIP中心为领导的“CIP数据加工网”;通过多种形式,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管理,确保在版编目的质量;改进《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提高其质量;等等。此外,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随书带编目工作单的构想,即仍由原班人马按照机读目录格式、以表格的形式填写字段内容的一种新型CIP数据编制法(88)。也有的研究者针对电子化与自动化的环境,总结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利用印前电子文本加注结构标签的方法进行“自动编目”(ECIP)的构想,并介绍了它的技术原理、推行实施的意义及实例;继而又论述了实现中文图书自动编目的具体方法,即利用出版社复合出版系统包含的ECIP软件,灵活运用XML语言、排版软件、数字文献处理、元数据研究诸方面的技术,在制作复合文件的处理过程中实现自动编目(89)

图书CIP数据的质量问题仍然是研究的热点。有关研究分析了英、美、我国等的图书CIP数据,指出我国CIP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归纳起来,CIP数据的质量问题主要有分类与主题标引问题、著录问题及排检印刷错误。例如,有的研究者对英美CIP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及我国编目时可以利用之处(90);有的研究者对随机抽样的2003年、2004年出版的260种图书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例子详细说明了目前CIP著录数据存在著录格式不标准、著录项目不标准、标识符号不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质量意识,建立图书在版编目的监督与审核机构,加强在版编目的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指定的规范和标准,加强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的交流合作、联合开展CIP数据的编制工作,加强出版社对CIP数据的校对工作(91)

图书CIP的研究现状也有相应的综合评述。例如,有的研究者列举1979~2002年的有关研究论文,论述了我国图书CIP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加强研究的建议(92);有的研究者对我国1989~2001年有关CIP工作研究的100多篇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我国实施CIP的作用和意义、CIP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CIP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改进和完善CIP工作的方法与对策四个方面,对我国的CIP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93)

6 结论与建议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近年来的文献信息编目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编目基础理论研究上有不少创新点,在编目规则、机读格式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计算机编目和编目工作研究中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对联机合作编目、在版编目的研究也更加系统、深入。

但是,与国际编目界近年来异常活跃的研究活动相比,我国的研究显然还很落后。从编目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要求来看,当前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针对编目事业发展的需要及当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应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6.1 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从总的研究情况来看,有关文献信息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研究论文的数量少,研究者相对集中、研究力量不足;研究内容范围较窄,新观念的创建、新领域的拓展力度不够,一些传统理论没有及时更新,基本概念的表述也还不尽相同。这不仅延缓了新时期编目学的创建进程,也将影响到我国编目事业的发展速度。

加强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组织或引导更多的研究者,引进新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当前,要特别注意研究与不断变化的编目环境、技术条件与编目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编目理论与方法论,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文献信息编目理论体系。对于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应集中专家学者的力量来攻关解决。如FRBR的问世,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早在1990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编目工作研讨会上,IFLA就组织讨论了有关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与多样化用户需求、多样化资料类型关系的研究课题,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该小组在历经数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8年发表了FRBR。FRBR对沿袭了一个多世纪的编目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编目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6.2 抓紧有关标准、规则的研制

我国编制与修订编目标准化、规范化文件的步子迟缓。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一系列文献著录国家标准(GB 3792)至今未见修订版,该标准体系也不够完善;《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中国机读规范格式》目前只有文化行业标准,《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及其使用手册还没有国家或行业的编目标准或规范;已出版的编目规则等修订周期过长,现有的编目标准、规则、机读格式等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在自动化编目、合作编目工作快速发展的今天,改革这种被动的现状已刻不容缓。

抓紧这些标准、规则等的编制与修订,应呼吁有关领导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持续性地研究。该机构可负责常务工作,及时提出研究课题,收集、综合协调有关各方面的意见,以便有效地加快规则等编制或更新的速度。抓紧有关标准、规则等的研制与修订,应尽快建立起完整的、与新技术相适应并符合我国新时期工作需求的编目标准化文件体系,为实践工作及时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编目依据。

有关编目标准、规则等的研究,应进一步解决中外文文献信息统一编目、各种元数据方案协调一致、书目规范控制的普及与统一、规范化编目文件的全面贯彻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在研究中,既要积极吸收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也要面向未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目前,国际编目界正酝酿着在2007年、2008年出台一些新的规则和标准。我国的研究者应抓住机遇,促进我国文献编目工作标准化的发展,并争取在国际舞台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国际编目标准化的进程。

6.3 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

在编目理论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数还局限于表面现象或局部范围,介绍一般原理、描述现状的多,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填补研究空白点的少。在编目事业面临着大动荡、大变革的新时期,现有的编目理论已无法适应实践的发展。

加强编目理论研究,应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要在追踪国际发展大趋势、引进国外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同时,针对客观条件和现实情况,研究我国编目工作自动化、标准化、合作化、网络化诸方面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当前编目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高质量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管理,自动编目系统、编目专家系统的建设,规范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图书馆不同的编目系统实现编目标准化、规范化、合作化的途径,图书馆、信息管理与出版发行等系统合作编目的发展路向,合作编目进一步发展的各项宏观策略与具体对策,网络信息资源编目数据的共建与共享,编目工作的科学组织与管理等,都须尽快研究出良策良方来。

6.4 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在编目工作方面,现有的研究也良莠不齐。其主要的问题是创建性不足,低水平重复严重;论述一般性问题的多,分析难点或弱点、探讨具体解决方案的少。这对于编目实践活动的发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加强编目工作实践的研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当前实际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借鉴、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例如,对于权威性或规范化数据源的利用、机读数据的编制与转换、规范文档与书目文档的有机连接、数据资源共建与共享中的技术、编目操作中的经验窍门等,都应认真分析、总结、探讨,为提高编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同时,对于读者检索利用目录的需求、行为、结果与期望等,也应开展广泛的调查与研究,为提高编目工作的成效提供改革依据。国家书馆将于2006年4月下旬主办“第一届全国编目工作研讨会”,编目工作者可以此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开创编目工作研究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松林.信息资源编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32

2.张玉麟.信息描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17

3.邵孝慈.知识地图与图书馆目录在知识管理中扮演角色之探讨.图书与咨询学刊,2005(54):96~108

4.韦衣昶.普通图书机读书目数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167

5.朱同同.图书馆编目工作原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 26~29

6.文榕生.机读目录中体现的逻辑性原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55~58

7.陈景增.论图书馆计算机编目的原则.图书馆论坛,2003(5): 88~90

8.万德芬,杨仁英.网络时代目录的科学价值.情报科学,2004(5):562~566

9.刘静一.元数据价值的定量研究前奏:今日OCLC联机目录中马克记录的价值及其重要著录项目的价值之计算方法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3):4~8

10.王绍平.编目工作的新观念、新方法:从《巴黎原则》到《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图书馆杂志,2001(9):2~4

11.林明,王绍平,刘素清译.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200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IFLA国际编目规则第一次专家会议通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71~73

12.司莉.90年代我国文献编目研究进展.图书馆,2001(3):40~42,74

13.黄俊贵,潘妙辉.我国现代文献编目的发展及其问题(1996~2000年).晋图学刊,2001(1):1~8,2001(2):1~10

14.黄葵,吴礼志.当前我国文献编目研究之现状.图书与情报,2001(4):33~36

15.李淑芬.1999~2003年我国文献编目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图书馆杂志,2005,24(3):39~1,63

16.杜芸.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计算机编目研究的回顾.津图学刊,2001(2):72~74

17.陈咏梅.计算机编目工作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05(10):35~38

18.(台湾地区)“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网.http://catweb. ncl.edu.tw/sect1.htm(访问日期:2005/12/30)

19.罗昊.基于FRBR的面向对象编目:数字化时代编目理论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5(5):116~120

20.陈源蒸.中文文献计算机编目歧见综述.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3):30~34

21.张丽华.对机读目录标准化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图书馆建设. 2001(1):63~65

22.胡小菁.ILFA的“国际编目条例”计划.图书馆,2005(5): 62~64

23.雷小平,孙更新.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最新修订版的新变化.新世纪图书馆,2003(4):26~28

24.谢琴芳.国际资源描述与检索标准:《英美编目规则》第3版修订内容简介.www.calis.edu.cn/calis/lhml/jianbao/9/3.htm-35k(访问日期:2006/03/20)

25.吴奇才.《非书资料著录规则》评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4):26~28

26.黄俊贵.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继承与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2~8

27.王孝理,姚涵.计算机书目数据库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现代情报,2002(9):70~71

28.陈越.SMARC\CNMARC转换策略的再讨论.图书情报工作,2003(3):117~118,40

29.杨翔淳,林信成.以XML与CMARC简篇为基础之编目模组设计.图书与咨询学刊,2003(47):42~46

30.王兰成,冯文杰.两种CNMARC的XML DTD信息描述机制的研究与比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70~73

31.宓永迪,郑img19:《USMARC和CNMARC双向转换系统》分析和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3):32~34

32.张玉麟.信息描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4~247,278~281

33.王洋.规范控制与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18~23

34.王松林.元数据及有关思考.情报学报,2002(4):465~469

35.林明.规范控制的发展历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5): 2~6

36.谭文力,卢百祥,冼丽环.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的建置与发展概况.新世纪图书馆,2005(1):6~10

37.刘瑞芳.编目展望.现代情报,2004(8):41~42

38.李林华.试论联合书目规范控制系统的建立与共享.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5(1):33~35

39.武永娜.中国文献编目规范控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3):27~29

40.曹玉霞.规范格式一体化的利弊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49(2):112~114

41.曾爱娥.中文图书个人名称规范工作探讨.现代情报,2005(1):170~171

42.刘丽静.香港和北京地区中文名称规范数据之比较.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1):66~69

43.陈霞佩.联机规范控制系统的构建.图书馆杂志,2004(11): 29~31,13

44.谢琴芳,喻爽爽.检索控制的全方位实现:CALIS联机规范控制系统.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48~52

45.刘学燕,李庆文.ILAS II与汇文LibSys2000分编业务流程之比较分析.图书馆建设,2001(4):54~55

46.刘爱心,张登凯.图书馆采编系统新模式结构的设计与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80~182

47.陈源蒸.中文图书自动编目系统应用DC元数据的几点思考.图书馆学刊,2005(2):1~3

48.乔强,李欣荣.专家系统在图书编目中的应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94

49.刘素清.OPAC最新发展态势——论IFLA书目功能需求FRBR对OPAC的影响.图书情报工作,2005(4):81~84

50.宋登汉,詹萌.中外八大OPAC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5(3):44~46

51.李杉.国家图书馆Web OPAC用户调查分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4):42~45

52.张岩.数字图书馆给编目工作带来的变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97~98

53.孙更新.我国图书馆文献编目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情报杂志,2002(11):63~66

54.刘瑞芳.编目展望.现代情报,2004(8):41~42

55.顾犇.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编工作自动化的历史和展望.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2):19~25

56.杨平松.联机环境下编目工作的组织管理.图书馆学研究,2005(9):63~64

57.黄传生.现代编目中的定额管理与效率系数管理.图书馆论坛,2004(1):20~22

58.刘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提高编目工作效率.图书馆,2003(5):71~73

59.赵冬梅.试论21世纪图书馆编目人员的职业素质.图书馆论坛,2003(4):95~97

60.戴行德.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效率问题分析.图书馆建设,2002(3):60~61

61.鲍兰玲.OPAC资源在图书馆编目方面的应用.图书馆学刊,2004(2):47~48

62.朱芊.全国中文机读目录数目主题标引格式问题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78~81

63.傅巧琼.试论机读书目数据质量控制.图书馆学研究,2003(5):60~62

64.蒋鸿标,谢轶茵.简化计算机编目刍议.图书情报知识,2003(3):71~72

65.黄艳芬,陈如好.关于电子出版物的编目问题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3(5):74~76

66.雷萍.综合形态资源编目中若干著录问题的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2):120~122

67.刘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从信息组织到知识组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68.陈学清.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研究述评.图书情报知识,2005(4):63~66

69.伍宪.美国图书馆界如何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图书情报知识,2001(1):55~57

70.柴一葵.关于实现网络资源编目的探讨.现代情报,2001(2):19~21

71.刘秀华.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之探讨.图书馆建设,2003(3): 45~47

72.王永林,郑志军.用DC元数据进行电子资源编目初探.科技信息(山东),2005(8):36~37

73.庞孝梅.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DC和MARC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5(8):43~45,15

74.梁焕平.MARC与Dublin Core两种元数据的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04(4):110~112

75.郝亚玲.DC元数据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情报科学,2002(10):1069~1071,1074

76.蔡蓉华等.国外联机编目系统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6):6~13

77.张俊娥.Melvyl联合目录的记录合并机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65~67

78.方威明.我国联机编目现状述要.图书馆建设,2001(2):28~30

79.姜新年.从OLCC、CRLNet看我国联机编目工作的喜与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7~8,13

80.胡继萍.推广Z39.50标准,发展虚拟联合目录.图书馆建设,2003(4):45~47

81.王燕.CALIS联机编目系统综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18~21,45

82.宋缨.中文网络资源联机合作编目初探.图书馆学研究,2004(7):70~72

83.何永进,饶思军,章继华.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法的CALIS联机合作编目对策研究.现代情报,2004(11):48~50

84.梁静.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书目数据与国图数据之比较.图书情报工作,2005(9):129~132,35

85.胡敏.我国图书在版编目(CIP)问题研究.现代情报,2004(1):171~173

86.邱漱良.我国图书在版编目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21~22

87.郝志平,邱漱良,阎建华.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工作获突破性进展.中国新闻出版报,(访问日期:2005-09-29)

88.李世海.随书带编目工作单:图书在版编目的新构想.现代情报,2003(3):142~143

89.陈源蒸.中文图书自动编目的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38~40,73

90.施维敏.英美图书在版编目比较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4):87~89,93

91.杨兰芝.图书在版编目著录数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情报杂志,2004(10):116~118

92.阎立中.图书在版编目:从我1979年的一篇论文说起.图书情报工作,2003(4):55~57

93.樊玉敬,唐开,田傲然.我国图书在版编目(CIP)工作研究综述.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5):66~72

img20

【作者简介】孙更新,女,汉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献信息编目。已编写教材《西文文献编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文献信息编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发表有关论文多篇。

【注释】

(1)王松林.信息资源编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32

(2)张玉麟.信息描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17

(3)邵孝慈.知识地图与图书馆目录在知识管理中扮演角色之探讨.图书与咨询学刊,2005(54):96~108

(4)韦衣昶.普通图书机读书目数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167

(5)朱同同.图书馆编目工作原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26~29

(6)文榕生.机读目录中体现的逻辑性原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55~58

(7)陈景增.论图书馆计算机编目的原则.图书馆论坛,2003(5):88~90

(8)万德芬,杨仁英.网络时代目录的科学价值.情报科学,2004(5): 562~566

(9)刘静一.元数据价值的定量研究前奏:今日OCLC联机目录中马克记录的价值及其重要著录项目的价值之计算方法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3):4~8

(10)王绍平.编目工作的新观念、新方法:从《巴黎原则》到《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图书馆杂志,2001(9):2~4

(11)林明,王绍平,刘素清译.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200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IFLA国际编目规则第一次专家会议通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71~73

(12)司莉.90年代我国文献编目研究进展.图书馆,2001(3):40~42,74

(13)黄俊贵,潘妙辉.我国现代文献编目的发展及其问题(1996~2000年).晋图学刊,2001(1):1~8,2001(2):1~10

(14)黄葵,吴礼志.当前我国文献编目研究之现状.图书与情报,2001(4):33~36

(15)李淑芬.1999~2003年我国文献编目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图书馆杂志,2005,24(3):39~41,63

(16)杜芸.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计算机编目研究的回顾.津图学刊,2001(2):72~74

(17)陈咏梅.计算机编目工作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35~38

(18)中国台湾地区“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网.http://catweb.ncl. edu.tw/sect-1.htm.(访问日期:2005/12/30)

(19)罗昊.基于FRBR的面向对象编目——数字化时代编目理论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5(5):116~120

(20)陈源蒸.中文文献计算机编目歧见综述.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 3):30~34(

(21)张丽华.对机读目录标准化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图书馆建设,2001(1):63~65

(22)胡小菁.ILFA的“国际编目条例”计划.图书馆,2005(5):62~64

(23)雷小平,孙更新.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最新修订版的新变化.新世纪图书馆,2003(4):26~28

(24)谢琴芳.国际资源描述与检索标准:《英美编目规则》第3版修订内容简介.www.calis.edu.cn/calis/lhml/jianbao/9/3.htm-35k.(访问日期:2006/ 03/20)

(25)吴奇才.《非书资料著录规则》评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4):26~28

(26)黄俊贵.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继承与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2~8

(27)王孝理,姚涵.计算机书目数据库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现代情报,2002(9):70~71

(28)陈越.SMARC\CNMARC转换策略的再讨论.图书情报工作,2003(3):117~118,40

(29)杨翔淳,林信成.以XML与CMARC简篇为基础之编目模组设计.图书与咨询学刊,2003(47):42~46

(30)王兰成,冯文杰.两种CNMARC的XML DTD信息描述机制的研究与比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70~73

(31)宓永迪,郑img21:《USMARC和CNMARC双向转换系统》分析和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 ( 3) : 32 ~ 34

(32)张玉麟.信息描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4~247,278~281

(33)王洋.规范控制与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18~23

(34)王松林.元数据及有关思考.情报学报,2002(4):465~469

(35)林明.规范控制的发展历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5):2~6

(36)谭文力,卢百祥,冼丽环.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的建置与发展概况.新世纪图书馆,2005(1):6~10

(37)刘瑞芳.编目展望.现代情报,2004(8):41~42

(38)李林华.试论联合书目规范控制系统的建立与共享.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5(1):33~35

(39)武永娜.中国文献编目规范控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3):27~29

(40)曹玉霞.规范格式一体化的利弊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49(2):112~114

(41)曾爱娥.中文图书个人名称规范工作探讨.现代情报,2005(1): 170~171

(42)刘丽静.香港和北京地区中文名称规范数据之比较.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1):66~69

(43)陈霞佩.联机规范控制系统的构建.图书馆杂志,2004,23(11): 29~31,13

(44)谢琴芳,喻爽爽.检索控制的全方位实现:CALIS联机规范控制系统.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48~52

(45)刘学燕,李庆文.ILAS II与汇文LibSys2000分编业务流程之比较分析.图书馆建设,2001(4):54~55

(46)刘爱心,张登凯.图书馆采编系统新模式结构的设计与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80~182

(47)陈源蒸.中文图书自动编目系统应用DC元数据的几点思考.图书馆学刊,2005(2):1~3

(48)乔强,李欣荣.专家系统在图书编目中的应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94

(49)刘素清.OPAC最新发展态势——论IFLA书目功能需求FRBR对OPAC的影响.图书情报工作,2005(4):81~84

(50)宋登汉,詹萌.中外八大OPAC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5(3):44~46

(51)李杉.国家图书馆Web OPAC用户调查分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4):42~45

(52)张岩.数字图书馆给编目工作带来的变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97~98

(53)孙更新.我国图书馆文献编目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情报杂志,2002(11):63~66

(54)刘瑞芳.编目展望.现代情报,2004(8):41~42

(55)顾犇.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编工作自动化的历史和展望.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2):19~25

(56)杨平松.联机环境下编目工作的组织管理.图书馆学研究,2005(9):63~64

(57)黄传生.现代编目中的定额管理与效率系数管理.图书馆论坛,2004(1):20~22

(58)刘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提高编目工作效率.图书馆,2003(5): 71~73

(59)赵冬梅.试论21世纪图书馆编目人员的职业素质.图书馆论坛,2003(4):95~97

(60)戴行德.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效率问题分析.图书馆建设,2002(3): 60~61

(61)鲍兰玲.OPAC资源在图书馆编目方面的应用.图书馆学刊,2004(2):47~48

(62)朱芊.全国中文机读目录数目主题标引格式问题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78~81

(63)傅巧琼.试论机读书目数据质量控制.图书馆学研究,2003(5): 60~62

(64)蒋鸿标,谢轶茵.简化计算机编目刍议.图书情报知识,2003(3): 71~72

(65)黄艳芬,陈如好.关于电子出版物的编目问题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3(5):74~76

(66)雷萍.综合形态资源编目中若干著录问题的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2):120~122

(67)刘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从信息组织到知识组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68)陈学清.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研究述评.图书情报知识,2005(4):63~66

(69)伍宪.美国图书馆界如何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图书情报知识,2001(1):55~57

(70)柴一葵.关于实现网络资源编目的探讨.现代情报,2001(2):19~

(71)刘秀华.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之探讨.图书馆建设,2003(3):45~

(72)王永林,郑志军.用DC元数据进行电子资源编目初探.科技信息(山东),2005(8):36~37

(73)庞孝梅.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DC和MARC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5(8):43~45,15

(74)梁焕平.MARC与Dublin Core两种元数据的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04(4):110~112

(75)郝亚玲.DC元数据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情报科学,2002(10): 1069~1071,1074

(76)蔡蓉华等.国外联机编目系统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6): 6~13

(77)张俊娥.Melvyl联合目录的记录合并机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65~67

(78)方威明.我国联机编目现状述要.图书馆建设,2001(2):28~30

(79)姜新年.从OLCC、CRLNet看我国联机编目工作的喜与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7~8,13

(80)胡继萍.推广Z39.50标准,发展虚拟联合目录.图书馆建设,2003(4):45~47

(81)王燕.CALIS联机编目系统综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 18~21,45

(82)宋缨.中文网络资源联机合作编目初探.图书馆学研究,2004(7): 70~72

(83)何永进,饶思军,章继华.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法的CALIS联机合编目对策研究.现代情报,2004(11):48~50作

(84)梁静.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书目数据与国图数据之比较.图情报工作,2005(9):129~132,35书

(85)胡敏.我国图书在版编目(CIP)问题研究.现代情报,2004(1) 171~173:

(86)邱漱良.我国图书在版编目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21~22

(87)郝志平,邱漱良,阎建华.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工作获突破性进展.中国新闻出版报,(访问日期:2005-09-29)

(88)李世海.随书带编目工作单:图书在版编目的新构想.现代情报,2003(3):142~143

(89)陈源蒸.中文图书自动编目的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 38~40,73

(90)施维敏.英美图书在版编目比较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4): 87~89,93

(91)杨兰芝.图书在版编目著录数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情报杂志,2004(10):116~118

(92)阎立中.图书在版编目:从我1979年的一篇论文说起.图书情报工作,2003(4):55~57

(93)樊玉敬,唐开,田傲然.我国图书在版编目(CIP)工作研究综述.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5):66~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