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任务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任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加入了WTO,作为与市场经济发展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要尝试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制度。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加大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的力度,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确定了重点建设的83个专业,制定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开发编写1000种国家规划教材。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历史任务

一、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将更具开放性

以往的职业教育定位比较狭窄,只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一些学生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充分展现时就已经定向了,成为终结性的教育。必须变终结性的教育为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有前途。人们接受教育的愿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选择普通教育,明天就可能选择职业教育,关键是社会能够提供他们多少可以自由选择并且是适合自己个性及特长发展的教育方式。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来看,职业教育必须为人们的个性发展及和谐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途径,要找到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结合点。

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应归为正规教育之列,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认识培训教育的意义。对教育方式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长期教学上,应从弹性学分制上着手,把培训作为正规教育的学分积累,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中国加入WTO以后,职业教育将向国外教育机构开放,国外教育机构将会以各种形式参与竞争,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学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必然会产生影响。职业教育成为开放式、可持续的教育类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灵活、更简便,提供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各种需要的教育形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

(二)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将共同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投入方式的改革,其次是育人方式的调整,三是拓宽了教育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办学体制的多样性的特点。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民办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余地。面对国外教育办学力量的介入和冲击,要提高我国民族教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不同体制下办学主体之间也要遵循国民待遇的原则,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歧视行为。不同的地区将会根据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鼓励和扶持的力度,继续制定政策,依法治教,规范办学。在领导体制、硬件建设、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一步加强评估和监督,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竞争的态势,教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将得到提高。

(三)纳入国际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加入了WTO,作为与市场经济发展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在人才的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符合国际化职业教育质量认证标准的有关管理制度。要尝试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北京将试办国际标准的职业院校。加入WTO,虽然我国在教育服务中的“跨境支付”方面没有承诺,但是从长远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方面,在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方面,由于全球互联网的作用,仍然具有更多的选择和通道,这无疑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升级改造以及课程内容的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逐步融入国际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尝试引进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体系,以借鉴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标准ISO9000认证,加强对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从学校管理观念、服务意识的提高方面进行探索。有的学校也在积极探讨引入国际技术证书制度,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的途径。我国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要充分重视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将更具发展性、适应性、与时俱进性

市场经济有一个不变的规则,那就是它永远是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在质量、效益、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办学的层次结构等方面,都需要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要不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加以调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为本;在管理模式上,要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要围绕国家“十五”计划和未来10年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设置专业,进行市场预测,超前设计和规划。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大军和劳动大军作为办学目标,开展多层面、多方式办学,这样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职业教育将由传统的培养专业技能转变为培养就业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它的职业性,在于对学生能力倾向的发现,在于对学生创业潜能的开发。新的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为本,通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引导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教育结合,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衔接,注意吸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增加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开发,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个性化课程,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能力的提高,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职业教育学科基础建设

(一)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1.职业教育要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标准

目前,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看,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需要的,仍处在重要的位置。教育部已重新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加强了83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在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时,也要适时地研究和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以满足人们追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

2.要有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先进的教材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加大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的力度,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确定了重点建设的83个专业,制定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开发编写1000种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市2002年已开始尝试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开展师资培训。教材立足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注重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特色性和适用性的原则;注重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要求,并力求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系

一个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必然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科学研究往往是在方法上有所突破时,才会有新的进展。一个学科也在有了自己的方法体系时,才会走向成熟和成功。在科学研究上,需要探索新方法。在教学上也要注意引进新方法,要敢于打破常规,加强尝试教学,要注意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给学生留出创造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需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活动性和体验性的学习特点。更重要的是它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教育教学要与学生的未来职业领域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尝试自我设计、独立思考,注重问题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偏向,一是强调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忽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过分强调技能的训练,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适应性差。知识与能力,实践与理论,如何有效结合,如何产生综合效应,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艺术。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还在一些综合大学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与一些大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师资。1999~2001年,教育部先后分3批确定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了加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能训练,教育部还确定了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海尔集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单位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目前,全国还有125个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这些基地充分发挥基地、教学、科研的示范作用,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资培训方面,在深化我国“双师型”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学习国外的经验,像德国就很注重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工作能力资格和进修学历资格的培养。有规范的专业设置体系和教学组织方式。同时又尊重个性化的选择学习和实施个性化的严格的考试。

5.要有支撑本学科生存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经过5个“五年计划”的研究,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职业教育以往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偏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方面,教育教学研究也主要侧重于中等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还不够。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挑战,职业教育理论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它还需要丰富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职业教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又要注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要长短结合,互促共进,创造条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6.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学科课程在中学阶段开设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基。教育部办公厅2001年发布的《关于在部分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做好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课程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实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新探索,对于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为部分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综合课程教育有5个方面的要求:(1)综合课程教育的基本学制为3~4年,以3年为主。学校可根据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2)综合课程教育的专业可参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大类设置,要注意设置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技术含量较高和复合性较强的专业,增强学生的适应性。(3)综合课程教育可根据当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生和就业岗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既可以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也可以参照普通高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开好文化基础课程。同时,要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4)综合课程教育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注意防止出现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模式来举办综合课程教育的做法,防止把综合课程教育办成升学预备教育。(5)综合课程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块式课程体系,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综合课程班可以在一年级、二年级后,通过实行分流或选修课程等形式,根据学生的升学、就业愿望和自身条件,适当深化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或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课程教育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符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拓展了素质教育的领域,这是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开端。

在我国高等教育初步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突出每一所院校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要面向社会需要,面向职业市场,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办学的自主权。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注意综合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它的阶段性和衔接性,要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适应。

(二)职业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建设

要充分发挥中央科研机构的核心作用,调动地方科研院所和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实行专职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以最小的科研投入取得最大的科研成果。我国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有重点的学科发展基地。国家级和省级研究机构具有统领作用,在规模、经费、投入、开放性、流动性、科研组织机制方面需要加强建设,并探讨科研人员的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基础研究要与应用研究结合,有集体攻关的项目也要有突出个性化的研究,创造性的劳动。研究工作的小型化和个体化怎样与重大研究项目的集体攻关结合,如何能保证科研人员全时、科学的劳动时间,专职科研人员如何与教学实践结合,怎样与高等院校结合,使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深入教学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有常规进修提高的渠道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协调,重点安排,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入,要有长远发展规划,又要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三)配套的社会培训系统

1.社区培训体系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工作。社区教育是指面向社区内全体居民的,开展旨在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组织教育形式,是综合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进行服务的一种手段。社区教育的内容要以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职业技能和文化生活质量为主,开展多样化、多种形式的培训,使社区教育组织成为各种类型的学习组织,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2000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首批在全国确定了上海市闸北区、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河西区等8个实验区。计划每个省市区都有一个实验区,教育部直接联系的社区教育实验区有35个左右。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搞好基地建设,可以为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展和结合利用提供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2.成人教育的发展

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使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结合,在职提高教育、岗位转换教育结合,要突破界限,加强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融通整合,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据1999年11月18日《中华工商时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纺织业将增加282.5万人,增幅23.6%;服务业增加266.4万人,增幅2.1%;服装业增加261万人,增幅52.3%;建筑业增加92.8万人,增幅2.2%;食品加工业增加16.8万人,增幅2.1%;新增加的就业岗位需要进行培训,这需要从大职业教育的角度加以调节,统筹运用社会教育资源,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外国教育资源也将进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市场,这从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与培训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北京市已计划加大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实施“失业人员培训工程”、“现代农业培训工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首都公民素质。

(四)完善的社会就业体系

1.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预备制度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预备制度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1993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技术鉴定规定》;1994年,劳动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2000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2000年4月,《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也开始实施。据劳动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00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加入WTO,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也必然要与国际通行规则相符合。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发展和健全,发展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要逐步使各类培训以累积学分的形式纳入学制,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发展。

2.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新兴的劳动就业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配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权力就业、关系就业的现象还经常存在。而由于我国经济成分多样化的内在需求的推动,社会用人标准、用人层次正在趋向于理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大学是培养知识与技术创新人才的基地,实行大学生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也势在必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北京市计划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劳务中介服务机构,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走向国际劳务市场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市场开放是我们作了承诺的,因此,这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方面的法规和行政规章中,不符合WTO原则的条款进行修订。在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条款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国情。新的法规要遵循“扩大开放,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准则。要坚持国家法律的应有地位,以促进教育的双向开放,维护国家的教育权益。

3.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培养

我国加入WTO,无疑是扩展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范围,人才流动已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的范围之内,“跨境支付”的服务将逐渐得到支持和发展,这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选择趋势,因为现代化社会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山东省烟台高级技校,在学生的招生与就业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李平刚以“烟台高级技校招生缘何火爆”为题,在2002年3月6日的《光明日报》上作了介绍,缘由有三,一是敞开校门,与世界著名职业学校英国卡拉奥互派留学生,锻造中国顶级技工名校;二是面向市场,培养中国精英技工,为“中国造”夯实技工人才基础;三是有一流的师资,强大的实习基地,火爆的生源。山东烟台高级技工学校创建于1957年,原为烟台技术学校。1989年,经劳动部和山东省政府批准试办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首批成立的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之一。2001年11月,该校与英国卡拉奥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意向书,首开技工学校走出国门办学之路。2002年初又与英方签订了合同书,同年9月向英国首派30名留学生,此后每年春夏两季派学生赴英深造,并不断增加派出数量,所派出学生全部享受奖学金;实行半工半读;毕业后,英方提供继续学习和在当地安排就业的机会。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国的技工教育不是不需要,主要是怎样发展。烟台技校学生的家长作了最好的诠释:“送孩子到烟台市高级技校上学,图的就是这个学校牌子硬,专业齐,毕业生操作能力强,还能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一举多得。”这同时也给我们在办学目标和思路上提供了一些新的启发。

三、学科发展的服务支持系统建设

(一)国家政策、法律支持系统的建设

(1)要逐步充实和完善以往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研究制定符合WTO要求的法规与制度

(3)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法制经验

(二)报刊宣传媒体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报刊已有几十种之多。诸如《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教通讯》、《新职教》等刊物很有影响,为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这几年职业教育事业的困境,报纸杂志有的也难以维持,有的将自生自灭。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地位一直没有强大起来,还缺乏走向更广泛的宣传。要有几家核心期刊、重点报纸办成名报名刊,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阵地和职业教育思想有效传播的途径,才会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信息网络服务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转变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全员和全程服务,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社会成本。目前,许多地区和职业学校已经在职教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教育部职成司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这个基础上,正通过网站的建设和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对全国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网络服务的水平。

(四)群众学术团体与中介组织

群众学术团体或中介组织是一种服务性组织,这种自律性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协商制定共同遵守的行规行约。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需要转变,一些职能将分放给社会中介组织来履行。因此,各类行业协会、学会在组织上需要健全,在权利和义务上需要明晰,以在推进某项事业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由黄炎培先生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于1991年成立,也成为广大职业教育的热心者的群众学术组织。

今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分化,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势必会得到加强。中介组织要在职业教育的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认证和评估方面发挥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专业特色、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加强监督。像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就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像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行业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咨询、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组织科研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成为政府、市场与学校联系的纽带,成为信息中心。

四、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任务

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术型、实践型并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职业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以使更多的年轻学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自信心,热爱这份事业,献身这份事业。

(一)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在理论建设上,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设定。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和课题指南确定的研究目标,“十五”期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大体在四个领域展开。一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办学模式研究,涉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机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研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等。二是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这包括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与评价研究;不同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社会转型期学生就业观念、职业心理适应性的研究;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评价研究等。三是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研究。这包括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调查和研究;劳动准入制度和政策研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等。四是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这包括不同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差异的成因研究;不同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政策措施研究;大中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研究等。除此之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还设立了年度滚动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地方一些研究院所还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立课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要注意对职业教育历史经验的挖掘和总结,以科学的理性思维进行系统的提炼和升华,以滋养这个年轻学科的成长。特别是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利用,以形成学科知识基础。系统的职业教育史知识将更有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要联系现实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联系现实的国情,必将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教育。例如,对中国近代实业教育思想以及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对20世纪初,实业教育学习日本,20年代职业教育学习美国,50年代学习苏联,80年代学习德国,还包括学习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还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能盲目照搬,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才是有价值意义的,才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突出综合应用研究

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预警系统。特别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迟缓的原因与背景的分析研究,要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实际的效果。2002年3月,教育部做出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6所高校可以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这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为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学校办出特色提供了新机遇。根据教育部的决定,上述学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因校制宜,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就初步打算新增“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工作”两个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武汉大学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学科专业,并积极地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教育部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办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举措,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在应用研究上,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建设,还必须充分注意加强职业分类和职业规范的研究。这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

(三)强化对职业教育价值意义的认识,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重视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促进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强化统筹职能,促进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目前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系统内部认识也不统一,这必然会阻碍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地位以及它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的作用。因此,首要的是解决领导的认识问题,解决有法不依、有法不执、执法不严的问题。同时要解决用人制度问题,解决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机制问题,解决社会就业机会的公平问题。

(四)促进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吸收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决定了它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天然联系。职业教育的学科内容是人文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因此,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广泛地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以此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目前,从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现状看,科研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对职业教育现象和行为的描述上,对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引进不够,渗透、融合和迁移不够。学科教学、学术研究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还大量存在。在教育学领域,职业教育还不被重视,通常被认为是二流或三流学科,是一个还不成熟、还在发展的年轻学科。这更需要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发展的经验和已有研究成果。学科自身除了有一支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科研教学队伍外,同时,还需要吸收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合作研究职业教育问题。要认真研究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与统一问题,从学科发展的机制上解决问题。

(五)要创造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学科自身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完善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衔接的发展体系

要完善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体系,使职业教育由过去的终结性的教育转变成为形成性教育,使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自身发展空间上留有充分的余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重点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的建设问题。在国外,职业教育的实施主要是依赖于社区学院和专门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未受到社会的轻视。它比较灵活地适应了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不同群体、不同的阶层提供服务,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德国,学生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分流,人们并不感到不可接受。这当然与他们对人权的尊重习惯和文化传统有关系。小学生的分流,那是经过家长选择同意的。同时整个社会已经建立了一种自由选择的机制,有终身学习的渠道。哪一个时段适合学习哪门学科,就选择哪门学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接受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合学习什么就选择什么,注重个性潜能的开发。教育不能因材施教,何以有创新人才辈出。

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基本建设。它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和体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也同样面临着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一方面要出人才,另一方面,要出科研成果。因为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思想文化观念创新的基地和源头,它有繁荣学术的历史责任。进入21世纪,我国也应该学习韩国的经验,要建设一个机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动态体系。韩国的职业高中、二年制专科大学、四年制产业制大学和职业研究生教育形成了纵向衔接关系。职业高中毕业生可升入专科大学,也可直接升入产业大学,专科大学毕业可升入产业大学三年级继续学习,产业大学毕业生还可接受研究生教育。各级职业教育课程相互衔接,承认学分积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选择是多渠道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开放式的。

(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总结我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学科发展在于制度的不断创新。国家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上,必须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历与能力并重。职业教育要造就中国的发明创造专家,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要有相关的政策保障,以使搞技术的人与学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以及待遇相等。社会平均收益率在无形之中决定着人们的选择。职业教育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产业分工训练的模式,是很难再找到就业市场的。因此,加快教学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要突破以往的教学定势,采用“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通用性、适应性和创业性的特点。要善于利用新的教育技术,缩短教学方式的置换周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七)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和引进国外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服务贸易的条款已经为我们走向世界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遇。引进是为了创新。在教育服务条款中,中外合作办学我们已经承诺。符合国际标准,引进质量认证体系,因势利导,为我所用,以我为主,趋利避害,扩大开放,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引入和推广,已起到了我国与国外交流合作的示范作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我国上海、辽宁、山东、江苏等地的合作,为我们提供了先期的经验。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结构合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像英国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我们都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不断引进、消化、吸收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2002年4月,北京率先启动了与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合作的“职业教育项目培训计划”,北京市商业学校等12所学校成为首批合作办学项目参加学校,这也使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的合作拓展了新的领域。我们相信,今后的合作与交流将会是更广泛和更有效的。

【思考题】

1.怎样理解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2.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职业教育应如何发展?

4.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