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知识的重点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思想实质。职业道德信念就是职业道德认识和情感发生共鸣而确立的观念。只有形成职业道德习惯才表明某种职业道德的形成达到较高的境界。

第四节 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与性质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同自然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就叫生产关系。为了维护这种关系的稳定性,以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人们总结并提出了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要求,又是本行业人员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几个领域,其中职业生活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整个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有显著的位置。它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和阶级道德的要求和面貌。职业道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道德的性质

1.职业道德的历史

所谓职业道德的历史性是指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观念是不同的。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就不是完全一样的。这种差异反映了职业道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内容,并且是在进步的。

2.职业道德的阶级性

所谓职业道德的阶级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因而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同。比如,资本家把工人遵守苛刻的厂规视为是一种职业道德,而工人则认为过于苛刻的厂规是不道德的。

3.职业道德的行业性

这是职业道德与其他道德规范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职业行为准则。例如,教师是把“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尊重学生人格作为职业道德;医生是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职业道德;商人则把“买卖公平”作为职业道德,这些都体现了职业道德的行业性。

二、职业道德构成

(一)职业道德认识

职业道德认识,就是对一定职业道德准则的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知识教育是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知识的重点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思想实质。同时要认识到,只有促进社会发展的职业才是正当的。这种对职业道德价值的理解和掌握就是职业道德认识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在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在职业实践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道德情感。如对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是一个人职业道德倾向性的核心,也是标志职业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道德情感作为道德评价的一种力量,还会使自己做错事后感到悔恨、自责,从而进一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和荣辱。

(三)职业道德意志

在职业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人们就会产生职业目的性和克服心理障碍及各种干扰的道德力量。其主要表现在,道德动机能战胜非道德动机;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坚持做好工作的意志;树立工作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忠于职守、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等。

(四)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信念就是职业道德认识和情感发生共鸣而确立的观念。它是在长期职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们产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而且是以职业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五)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这种职业道德习惯是不再需要意志的努力和监督的自觉行为,即俗话说的“习惯成自然”。只有形成职业道德习惯才表明某种职业道德的形成达到较高的境界。列宁在论述国家消亡时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新人在道德品质上的突出特点是:他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已经从必须遵守变为习惯遵守。

在上述职业道德结构中,道德认识是前提和依据;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必备的内在条件;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道德习惯是行为的自然持续。只有这些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发展时,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有效地形成起来。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正确的职业观教育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懂得任何职业劳动都是光荣的,对社会有益的,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轻视职业技术工作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其次,教育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不容易的,要求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实的劳动本领。国家和人民对任何职业劳动的意义都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只要肯于钻研业务,勤勤恳恳地劳动,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再次,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价值和个人对社会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现实的职业理想,把自己个人的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利益同国家、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他们既为祖国的建设也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2.主人翁劳动态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有企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以国家主人的态度对待劳动。”应该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未来劳动的主人,他们既是为国家、为人民在劳动,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劳动。他们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各项生产和劳动。因此,不应该过分计较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应当首先尽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和劳动。并且也应该使学生相信,我国的物质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会得到应得的报酬。

3.履行职责,遵守纪律教育

职业责任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每个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就是岗位责任。职业责任基本原则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纪律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或规章制度。应当教育学生懂得,作为一名劳动者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严格的纪律观念的必要性。因为没有劳动者的责任心和遵守纪律的观念,生产就无法进行。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和遵守劳动纪律的观念甚至比学习某项技术更重要、更艰巨。应该教育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认真学习本职业的职业责任、岗位责任规定,并养成忠于职守的习惯。也要从法制的角度教育学生懂得玩忽职守的严重性。同时,应该教育学生懂得遵守劳动纪律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掌握各项职业劳动的劳动纪律规定,做遵守劳动纪律的模范。

4.职业事业心教育

职业事业心是对本职工作的一种强烈责任感和热爱之情。职业事业心表现在热爱本职工作、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业务上。对学生进行职业事业心教育,首先就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深刻了解自己专业对社会的意义,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克服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错误观念。其次,教育学生要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劳动态度,不要对本职工作忽冷忽热,拈轻怕重,要养成勤劳敬业的好习惯。最后,还要教育学生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提高自己,武装自己。在工作中要有革新精神、开创精神,用不断有所发明和创造的精神从事本职工作。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1.目的性

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它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身上,因此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在职业活动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为企业、行业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各行各业都成为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阵地。

2.多元性

一方面职业关系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职业道德的多元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在活动过程中,知、情、意、信、行的多种内在联系也决定了职业道德的多元性。因此,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只有从多方面同时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具体性

职业道德除有共同的要求外,不同职业还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社会上的每一行业都根据其职业特点,要求这一行业所有的从业者都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和准则。也就是说,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具体的职业道德内容。因此,不同的职业要进行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4.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二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引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履行职业道德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强调人的实践活动的,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绝不是脱离实际职业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引导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实践的理论。

5.自觉性

职业道德教育是靠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而取得最佳效果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内因”才是根本。而且人们的道德行为必须具有自愿、自知和自觉的特点,否则,任何道德品质的外部行为都不是自然引发出来的表现,而是外部某种因素强制的结果,而强制的行为是不会持久的。

6.重复性

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是靠教育的重复而形成的。这是因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过程是与旧的道德观念、错误行为作斗争的过程,而这种斗争是经常反复的。因此,需要不断强化才有可能稳固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四、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就是实施德育的渠道,或者说是实施德育的形式。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师群体教书育人的职务活动,各学科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家庭、社会和学校相协调的教育活动等。

教育部《德育大纲》规定职业学校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1.德育课教学

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其他课程教学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3.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

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指导要全面渗透德育内容。通过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纪律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掌握择业技巧。

5.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6.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德育作用。

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地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8.家庭与社会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配合学校,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要积极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辟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一般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诸如说服、榜样、锻炼、陶冶等方法都是很实用的。这里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强调两点:

一是要特别重视实际锻炼的方法。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是一批马上就要到职业岗位上从事实际劳动的人,职业道德修养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质量,而在此之前,他们很少接触到本专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也极少得到实际的锻炼。因此,在短短的两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只在理论上、书本上下工夫是不行的,必须让他们从事实际的锻炼。因此,在职业道德的诸多方法中,加强学生参加实际锻炼的教育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际锻炼。

二是要加强开放性。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走向实际劳动岗位,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更接近于社会成年人的思维方式,采取社会成年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模仿社会成年人的行为方式。一句话,他们的思想行为更接近于现实社会,更讲实际,更具有开放性。因此,光依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应更多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社会从事实际职业劳动的先进模范人物、企业管理人员现身说法,这样才能更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也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思考题】

1.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什么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2.职业学校的德育都包括哪些内容?

3.职业学校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4.怎样运用激励法、陶冶法和感化法教育学生?

5.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相互关系如何表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