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在今天,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党和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师范院校及师资培训机构、学校领导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及在校师范生施加系统的职业道德影响,使他们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师应尽的义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活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是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对社会生活、教育实践活动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人们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历史上看,可以说,自从有了教师职业和教师道德,就有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在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教师便经常采用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师者和弟子进行师德教育。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职业教育或师范教育在成为相对独立体系的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了教师职业教育或师范教育体系,将此作为培养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不仅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发展教师职业教育或师范教育,而且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和师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培养良好的师德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一项根本任务,始终放在教师职业教育或师范教育的首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教师队伍的素质,影响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在实践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教师社会主义师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的教师道德,是一种崭新的职业道德,它同以往的教师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的,也不是为剥削阶级培养统治人才服务的,而是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人才服务的。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社会主义师德品质,从根本上说,不能靠历史上师德传统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对职业道德关系的认识,他的职业情感和品质,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也不能靠“良心的发现”,而只能通过教育从外部灌输。列宁在谈到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时曾特别指出,共产主义意识必须经过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或者说只有靠“灌输”才能在群众中扎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事实也表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对广大教师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批判、肃清旧师德消极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只有使广大教师认识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责任等,才有可能使教师确立社会主义的师德观念,培养相应的师德品质。如果忽视甚至放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把自发性放到首位,任其自然生长,那么,就很难使广大教师超出个人或职业的狭隘眼界,就无法摆脱旧的师德传统的束缚,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纠正不良教风、校风的有力手段

现阶段我国教师队伍的状况,从总体上看是好的。几十年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证明,我们的广大教师是热爱教育、勤勤恳恳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工作的,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是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要求的。但是,由于旧传统、旧道德的存在,加上近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在有些教师身上和一些学校内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良的教风和校风。例如,有的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工作不负责任,不钻研业务,对学生或放任自流或体罚打骂,甚至利用职业之便,或向学生乱收费用,或通过学生家长拉关系,走后门,索贿受礼等等;有的学校,教师之间不团结,拉帮结派,正不压邪,好教师受打击;有的学校不是把工作中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而是在创收抓钱上下工夫,有的甚至不顾原则,拿学生做交易,有钱的学生就收,无钱的学生就不收,等等。这些不良的风气严重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对社会上不良风气也起了不同程度的推波助澜作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广大师生的关注和不满,有关方面为此也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但是,制度并不是万能的,措施总不能包罗万象。从产生这些不良风气的原因来分析,有的教师没有经过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纠正这些不良风气,除了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必须对广大教师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从思想上、道义上筑起坚不可摧的堤坝,防止各种不良意识和旧观念的侵蚀,使教师队伍成为一个教学业务精通、思想道德过硬的战斗集体。

(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担负着特殊的、重要的使命,现代化需要人才,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必须加强教育,教育则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这一事业的胜利实现,除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外,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没有一支稳定健康的教师队伍,教育的“三个面向”和“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就是一句空话。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培养所有教师献身教育的精神和崇高的社会主义师德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就没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在今天,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实际中看,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他们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知识新颖,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他们从教时间短,思想尚未稳定,加上近几年来社会上各种思潮和风尚的影响,许多人还没有形成我们的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师德品质,对教育不安心、对教学不用心、对学生不关心,还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更加迫切,它关系着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着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四有”新人,是一件于国于民十分重大的事情。

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要防止和反对放任自流和崇拜“自发论”的倾向,反对用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代替道德教育。要牢牢地占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块阵地,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师德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广大教师灌输社会主义师德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才会不断提高,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根据教师职业的活动特点和教师队伍的思想现状,概括地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职业针对性

教师职业道德不是一般的反映社会或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是着重反映教师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必须与教师职业活动的实践相结合,体现出它的职业性。而这种职业性的体现,就必须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解决与教师职业活动有关的各种特殊矛盾和问题,增强教师处理有关关系的认识和能力,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教育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职工和学校领导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以及其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否则泛泛而论,一般的谈谈,就不能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可能提高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完善自己的师德品质。

(二)自教互教性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的道德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本身又是教育者。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当教师按照有关方面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他自身首先就成了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道德教育的对象。这种自教性的特点是教师职业所独有的,同时,由于职业习惯,教师很容易自然地就会将自己的道德和道德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并乐于向同行同事讲解和传授,使之显示出互教的特点。尽管其他职业在道德教育方面,都有互教的一面,但往往多于经验和体会,其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范围和程度都不及教师,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一个特点和长处。

(三)同时多端性

较为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应当包括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树立师德信念、培养师德习惯等几个要素和环节。为了便于分析,分别地把这些基本要素和环节抽出来,置于特定的条件下加以剖析是必要的,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些要素和环节往往是同时起作用的。单纯地从某一方面进行教育,都是难以收到应有效果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各个要素和环节,绝不能顾此失彼,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是以提高师德认识为开端,循序渐进,向前发展,以养成师德习惯为终结的。但是,也不应将其绝对化。由于不同的教师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所受的影响不同,个人经历和道德面貌不同,原有的品质和人格状况不同,这就要求师德教育的开端,应通过调查了解,因人因时而定,而不能千篇一律、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确定。换句话说,就是要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急需解决又最能奏效的环节,作为师德教育的开端。既可以从某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多种开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教师师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提高。

(四)渐进重复性

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结构看,只有当知、情、意、行作为一个整体都得到相应发展时,才能称之为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道德品质。而知、情、意、行四者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发展又往往是不平衡的。要使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平衡,不是一朝一夕和一两个教育过程的展开所能奏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形成和提高从形式上看一般需要经历掌握职业道德知识、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发展职业道德判断、确立职业道德信念这几个阶段。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从形式上看要经历形成职业道德情致、发展职业道德情愫,养成职业道德情操的过程。至于职业道德意志的磨炼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经过多次反复的教育和训练,难以改善和铸就构成职业道德品质的各要素。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来看,它是由不同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组成的,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教育才能为教师个体所真正掌握。从影响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看,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许多因素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现实中既有积极的因素,即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一致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能给教师个体以正面影响,不断强化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有消极的与教育要求大相径庭或不尽一致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同时作用于教师个体,教师个体有可能接受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接受消极影响,造成思想上的波动和反复。如果不能自觉地抵制消极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就会出现反复,表现为昨天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今天因未能抵制不良诱因的影响而“旧病复发”。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抓反复,反复抓。

教师的职业道德面貌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的,但又决不是一经教育就即刻发生突变。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况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积善成德”这一命题。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个体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一个不断积善成德、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只有通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幻想一夜之间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来;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持久不懈地进行教育,只有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反复的教育,才能收到稳固的效果。

上述几点,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带有规律性的特点,只有按照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师德品质的人民教师。

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传授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广大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必须先从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入手。因此,专门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传授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只依靠一般的传授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教师本身在教育实践中去锻炼,去更深刻地理解它、运用它和发展它。注意道德锻炼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广大教师只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和规范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把握,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实践它。他们也只有在自己亲身的职业实践中,才能更生动地理解它。把传授师德知识与实际师德锻炼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师德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同其他道德教育一样,首先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组织教育应当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决定了教师并不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一旦他具有和社会主义师德要求相一致的师德信念,就会从内心激发自我教育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同组织教育相配合,严格地进行自我教育。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自我教育对形成发展教师的师德品质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也往往是组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及有关方面应在加强组织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教师自我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以组织教育带动自我教育,以自我教育促进组织教育,两方面结合,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会生机勃勃、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三)正面教育与批评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就是要从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同时,要注意依靠和发扬教师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去限制和克服品德中的消极因素。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教师,要从爱护的目的出发,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加以疏通引导。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注意分析他们的缺点,使其明辨是非,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即使对于师德很差,甚至严重违反纪律的教师,也应以说服教育为主,热情对待,耐心教育;必要时也可给予纪律处分,但绝不能简单地采取讽刺打击、体罚等办法,否则,就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向每个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并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将各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使之易于执行。同时要经常督促、检查,使之切实做到。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和信任爱护教师,对于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心,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只讲严格要求,不讲尊重信任,就容易损伤教师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以接受。同样,只讲尊重信任,不提严格要求,就容易放任自流,姑息护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师德教育中的主动权,把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理论化转向具体化,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有代表性的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各个方面作示范性教育,尤其是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成为表率。这种示范教育会有很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它能使教师在具体、生动、现实、形象的教育中,进一步理解和执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影响作用,通过各种组织和各个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由于教师们共处于一个单位,共从事一种职业,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因此,虽然具体专业可能会有所不同,性格各有差异,但所具有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会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如果能够在集体中,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尊重个人的个性,造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互相信任,彼此尊重的气氛,每个教师就可以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促进自己师德水平的提高。

(六)榜样引导与正确舆论相结合的原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信,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风尚。大多数教师在本质上是仰慕、向往和追求共产主义道德的理想人格的,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以针对教师的这种心理,恰当地运用榜样的力量,去启发、诱导和激励教师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争做教育战线上的模范和英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优秀的教师作为榜样,使大家学有样板、追有目标,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一种褒扬好的、鼓励先进,贬抑坏的、鞭策后进的力量,促使广大教师扬善抑恶,去追求社会主义教师应有的人格和品质。

(七)理论灌输与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离开革命的理论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理论教育,才能使教师对社会主义师德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只靠讲理论也是不行的,应当积极地辅之以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通过多种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寓教于乐,效果会更佳。如利用文艺、体育、参观、访问、讨论会、读书会、劳动竞赛、检查评比等活动,有联系、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既可以丰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又可以收到单纯理论教育收不到的效果,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教育,并会反过来更乐于接受理论教育。

(八)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教育者首先应当受教育。对教师的教育,不仅仅是业务教育、师德教育,还要有政治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这里,师德教育影响着其他教育,同样,其他教育也影响着师德教育。很难想象,一个政治思想落后、业务素质很低、审美情趣庸俗、劳动态度恶劣的人,会成为一个有较高师德的教师。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同其他教育本质上是不可分的。师德教育既影响其他教育,又依赖于其他教育,并且渗透于其他教育,贯穿于其他教育。所以,在师德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就师德教育论师德教育,而要从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出发,把师德教育同其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师师德素质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靠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师德素质的提高,使我们的教师个个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讲究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成了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来说也是这样。方法得当,就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方法不当,则可能收效甚微,甚至会使结果走向愿望的反面。因此,选择正确的方法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其他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外和古代人们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创造出了不少好的师德教育方法,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师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理疏导法

所谓说理疏导法是指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通过说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的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说服教育和思想引导,不能靠压服和强迫命令。因此,说理疏导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摆事实、讲道理,可以借助课堂讲授、专题报告、集体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对教师的道德意识施加影响,使教师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提高教师的道德觉悟。

说理疏导法包括讲授、报告、谈话、讨论、辩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形式。讲授和报告主要是教育者的单向影响,可以系统地论述道德问题;谈话包括教师集体谈话与教师个别谈话两种,通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交流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是指在教育者指导下,教育对象围绕某个教师道德主题,通过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和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争辩、论证,共同提高认识。阅读书报则是教师利用书面语言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

运用说理疏导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首先,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教育者所讲述的道德理论必须是符合客观事实与规律的道德学说,所引用的事例必须是客观事实。这是说理疏导的前提。其次,要讲究针对性。教育者要根据教师的道德情况、不同类型及层次,因人制宜地进行说理引导。再次,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教育者要把教育对象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发扬民主,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双向交流。最后,要研究运用说理疏导的艺术。

(二)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即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先进事迹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一种实际、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把高深的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通过鲜明的形象、生动而切实的榜样受到激励、感染和陶冶,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提高教育的力度。青年教师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崇拜和模仿一个或几个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榜样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历来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认为好榜样是最好的教育影响源。榜样的力量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励作用,受教育者因仰慕他人优良思想、行为和品德,从而受到感染,激发向上的热情;二是矫正作用,榜样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使人自我对照、反省和引起愧疚,从而自觉地克服自身的不良思想,矫正不良言行。学习榜样要将榜样的优秀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这一转化过程不是自发的,而是教育者积极引导和教育的结果。

在运用榜样示范教育时应注意:第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榜样,造成声势,深入人心,激发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积极性、自觉性。第二,要向受教育者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及具体的学习步骤。第三,要及时反馈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信息,及时予以评价和矫正,使学习榜样的成果得以巩固和提高。第四,榜样的选择要具有时代性。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作为示范的榜样不仅要有中外老一代教育家,更应注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模范人物。因为,尽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内涵是一定的,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体的道德规范差异较大。第五,树立的榜样要真实。榜样应该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夸大其词的宣传,人为的拔高,不仅会使人们对榜样的言行产生怀疑,而且会让教师产生反感,而不愿意去学甚至会产生被愚弄的感觉,从而影响教育效果。第六,选择对教师进行教育的榜样还要具有针对性。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既要学习社会所公认、提倡的全社会的榜样,更应该注重向教师行业、本单位以及身边的人学习。第七,对榜样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上,要探讨模范人物走向事业成功的内在因素,以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从而达到较高的师德境界。

当然,我们使用正面教育为主时,也不排斥使用反面典型。反面典型反映落后的、错误的教师道德思想和行为,在教师中产生消极影响和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当教育战线上反面典型的人或事存在的时候,如果让其自由放任,它会对教师道德形成破坏作用。因此,必要时应用反面典型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防止不道德思想自发蔓延,这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施实践锻炼法通常有三种途径:其一,理论实践。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职业道德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去运用和体验,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内心信念。这种性质的锻炼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对各种错误伦理思想和错误观点的批判等。其二,活动实践。这种性质的锻炼包括参与社会工作、义务劳动、共创精神文明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使教师了解社会道德风尚、检验自己处理道德矛盾的能力,还可以虚心向他人学习优良的道德品质。其三,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道德行为的锻炼,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学工作的实践本身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奉献活动。教师在寻找教学资料备课中,在讲台上讲授、参加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中,在推广自己教研成果中,在处理教学矛盾中,在对待评先进、职称评定中,都需要一种道德作支撑,需要教师不断克服道德心理障碍,这样才能形成坚强的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实践锻炼不能只理解成为一次性的实践,要反复进行,其职业道德觉悟才能提高。

运用实践锻炼法,还应注意:首先,要有专人负责,加强领导。实践锻炼是有目的的活动,必须加强领导和理论指导,注意对参与教师的检查督促,使实践锻炼向既定目标有序地进行。其次,实践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运用何种形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来选择。最后,实施实践锻炼时,必须精心组织,力求围绕教师中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同时,教育者应与受教育者一起参加活动,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加以指导。要严格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对比教育法

道德的对比教育,一般可采用“纵比”与“横比”形式。“纵比”是把过去的教师道德和现在的教师道德加以比较,从中看出变化和发展规律,端正对现实的认识。“横比”是把同类的两个事物加以比较,从中引出正确的认识。如把西方的教师道德状况与我国目前教师道德状况加以比较,把外校的师德状况与本校的师德状况进行比较,这都是“横比”的方式。“纵比”“横比”均能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教师的道德本质。此外,还有不同道德理论的比较。它是指教师不同道德观念的优劣鉴别。就个体道德水平的比较而言,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形式。各种道德理论都带有时代的特点,在当时都起过不同的历史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比如,存在主义的伦理思想、新实证主义的伦理思想、新托马斯主义的伦理思想、弗洛伊德主义的伦理思想等都会以不同方式侵袭一部分教师的心灵。如果不引导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去进行分析批判,那么上述思潮就会动摇某些教师的道德信念。因此,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对比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指出的是,在比较中一定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先做一些介绍,并将它与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作一番分析、比较,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

(五)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利用各种教育情境中的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心灵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道德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推动人们正确道德行为的产生。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核心因素,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具有推动作用。教师是热爱教师工作,还是仅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是尊重每一个学生,还是只喜欢一部分学生而放弃甚至讨厌一些所谓的“差生”,都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密切相关。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可以通过三种途径:首先,是情感互动,激发教师情感,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师晓之以理,还要以情施教,以教育者快乐、饱满、健康的情绪状态感染教育对象,以一颗爱心滋养、包容教育对象,以人格魅力吸引教育对象,激起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培养教育对象的健康情感。其次,以美育情,丰富师德情感。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挖掘美育的素材,以美育情,丰富教师的情感世界。最后,以爱为本,提升师德情感。在教师的道德情感中,爱心、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核心,其中又以“热爱”为根本。

以上几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各有特点,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师德教育方法体系。运用时,应从实际出发,既要发挥各种方法的功能,又要善于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