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宏观方面探讨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教师教育结构调整的基础与原则,为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教师发展的研究之所以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主要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主导作用。这两种形式都应属于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支撑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进一步加速发展,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与知识支持。

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孔晓东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世纪的临近,教师教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我国教师教育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国家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在新世纪如何发展,如何面临空前的挑战与考验,如何有序地进行战略调整,的确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宏观方面探讨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教师教育结构调整的基础与原则,为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19世纪末开始,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对中学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加,欧美国家都先后把教师教育由中等教育升格为高等教育。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国家的教师教育从理论、结构、形式到内容也都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教师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兴盛于80年代的欧美。教师发展的研究之所以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主要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通常要经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提高专业水平,因此,只有充分研究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特点,才能改进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过程的,它是教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教师的职业追求、信仰、需要,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变化过程。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波亚兹和科伯(Boyatzis & Kolb)以教师的职业追求、动机为研究对象,考察教师职业追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教师生涯成长理论,该理论指出,教师对自己职业理想的价值取向,或对自己职业发展采取的不同模式,决定了其教师生涯的成长状况。教师生涯成长模式包括了由低到高的三个模式:完成任务模式、学习模式和发展模式。完成任务模式的教师以完成工作为目标,学习模式的教师追求掌握新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模式的教师则努力达到自己设定的最高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职前师资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2.由定向型向非定向型或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结合的方向发展

定向型培养的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与较强的职业技能,但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它的不足愈来愈明显。首先,由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培养的师资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视野的开阔、科研创造的能力等方面普遍落后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其次,定向型培养形成的封闭型教师教育体系,长期的近亲繁殖,形成师资来源的单一性,缺乏竞争性,影响了教师的质量,与激烈的市场经济机制不适应;第三,在高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综合高中,它为学生升学与就业同时打好基础,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一种教育形式,但综合高中的师资的培养仅靠师范院校是不可能完成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将定向型转向非定向型培养师资,其做法是逐步取消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师资主要由综合大学、多学科地方大学培养,建立大学下的教育学院,采取4+1(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或4+2(专业课程+教育硕士课程)的模式进行培养,对条件好的高等师范学院则逐步办成综合大学。这种办法对消除定向型培养的不足有很大的好处,如培养的综合素质一般高于定向型的,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但它也有不足,在教师道德、心理素质与职业技能方面弱于定向型培养的。因此,有些国家又采取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结合的方式培养师资。这两种形式都应属于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

3.由学历层次低向高学历化方向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各国小学教师学历是中师,初中教师学历是大专,高中教师学历是大学本科。中师取消后,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一个档次,小学教师学历达到大专,初中教师学历达到大学本科,高中少数教师学历达到硕士。目前这个学历层次还在提高。许多国家都要求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到教育学士水平,而中学教师学历则要达到教育硕士或教育博士水平。这种高学历化趋势反映了知识经济的到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时期,发达国家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4.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与多样化

一体化是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是从减少机构重叠、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提出来的,它要求同一个高等学校中,存在不同类型、不同要求、不同机会的高等教育。如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学院,同时承担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任务,高等教育学院设有在职教师进修课程,有学历层次提高的,也有各种证书课程。同时也代替师范学院承担了培养学前、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

多样化是指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多样化的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被普遍采用,而且各国有各自的特点。在教师教育(包括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问题上,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许多国家在实施过程中,大都综合运用,有时还采取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加以补充。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说是当代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各国在实施的过程中又结合实际,充分体现自己的特点与独有的做法,部分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则根据具体的国情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有选择的、慎重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向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靠近,并把教师教育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范畴,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支撑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进一步加速发展,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与知识支持。为此,我们应该了解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并分析好结构调整趋势。

1.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从院校布局、师资培训到新师资培养都存在着很多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是:高师院校数量不足,中师学校布点过多,办学层次偏低,布局结构不合理,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的人才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稳步地进行了师范院校布局的结构调整。“九五”期间,此项工作有大的进展。职前教育层次重心开始上移,高师本科院校有较大发展,过大的中师办学规模合理收缩,资源重组的效益明显。2000年全国高师本、专科比例为1∶1,中师数量下降,逐步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一个体现终身教育思想、职前职后沟通、培养与培训一体化、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2.教师教育的调整

我国教师教育调整的总思路是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独立设置的教师教育体系,但要不间断地向开放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可以分层次、分地区、分阶段考虑结构调整,地方政府要作出规划,中央教育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对教师教育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逐步建立多元化、高水平、有活力、开放、科学、规范的教师教育体系。

3.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部分条件好的综合大学或非师范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科齐全、教学科研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优势,拓展功能,通过内设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等方式,参与中小学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少数条件好的师范大学,在保留教师特色的基础上,拓宽学科与专业,加强学科前沿的队伍建设,合并有关院校,加速产学研结合的步伐,逐步办成有一定特色的综合大学或多学科的地方大学。以上两类院校都要担负培养有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基础教育师资的任务。对于本科性师范学院,可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一部分非师范专业,加强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一方面为地方服务,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些条件好的或地域特殊的师范学院,以及部位学科单一的师专,在统一宏观调控下,可合并到综合大学,成为大学下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支柱,应建立以省、市、县教师培训院校与承担培训任务的师范院校、综合大学为培训中心,教师任职学校、其他高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以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的开放型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联合与合作办学等形式加强职前职后的联系,逐步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以教师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代替师范教育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