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的德育措施,在学生身上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它规定了学生在德方面的规定性。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发展与变革对学校德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德育的内容选择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学校德育的现实性。二是德育的理想性。

三、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1.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的德育措施,在学生身上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它规定了学生在德方面的规定性。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促进学生“成人”的问题。当前我国德育的主要作为是:

(1)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科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

政治方向上要使学生具有鲜明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能力和意识。

在世界观上要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学好先进的文化知识,正确地认识世界,并学习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道德品质上,要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能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规范的文明的行为习惯等,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2)培养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能力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一种规范,道德是一种认识,道德是一种要求。它是一个社会为维系其正常运转经实践而约定成俗的一种社会理性。然而道德更是一种实践,一种行为。学校德育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道德理性的内容和要求,即道德认知,“道德就是知识”,无知必然无德嘛。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规范,学校德育在重视道德规范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必须重视将道德规范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要求,并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来体验和评价特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明善恶,辨是非,见行动。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能力

所谓思想品德能力是指导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准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发展与变革对学校德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变的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①加强道德认知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道德认知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学校德育应该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科学地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正确理解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原则要求等,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是以是非观为基础的道德能力,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清真假、判别是非、评价美丑、分别好坏、应对荣辱的能力。学校德育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为重要任务。

③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道德实践能力是学生将思想品德知识与要求付诸实践中,正确选择实践途径和方式,科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的能力。这是道德能力的关键。

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指学生根据社会要求,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个体发展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最终效果。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把自我教育能力作为德育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改变传统德育的纯“他律”状况,提高德育的实效。

(4)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变革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激烈的竞争、日益复杂化的人际关系、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家庭生活的紧张和家庭模式的变化等使现代人所面临的应激源大量增加,心理适应不良和精神紧张日益加剧。可以认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高运转、高负荷、高程度”的社会心理冲击波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心理适应、心理调节和心理自我保健的问题。学校德育必须承担起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自我调节、自我保健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校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是建构学生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水平、人格修养、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的知识体系,是人才素质的蓝图。从形成上看,它是德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一种有机结合,也是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的高度统一。我国德育的内容选择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学校德育的现实性。也就是说学校德育内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要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同时要考虑现时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教育有方,讲究实效。二是德育的理想性。教育是一种理想。德育是理想中的理想。学校德育就是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规范的社会公民。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因此,学校德育要着眼于未来。在我国就是要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和精神,激励年青一代去为之奋斗,以此树立青少年学生的远大理想,为实现社会理想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德育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引导学生自觉去践行这些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德育的任务,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在祖国土地上长期劳动、生活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热爱之情。爱国主义是一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国当前的爱国主义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五千年文化和灿烂的文明,热爱中华民族并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等。

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

①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精神,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要具有为祖国昌盛、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要有为国家独立、祖国统一而奋斗的气魄。

②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意识。要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和地方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潜心学习各种本领,立志献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在社会初级阶段,特别要鼓励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要鼓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而奋斗。

③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与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是一致的。我们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人人进步而奋斗。

(2)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理想是一个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青少年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也是发展自我的最佳年龄,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将很难有所作为。要教育青少年具有远大的理想,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强大而勤学励志。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意识形态多元化所形成的政治理想、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等的矛盾与冲突,虽然给了青少年自主选择的空间,但由于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不完善的特点以及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征,决定了青少年难以做出科学而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不良社会风气和价值冲突的消极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已成时尚,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许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价值及人生理想等逐渐被许多青少年淡忘。有一实例足以说明这一现象:一母亲与女儿对话:如果我和你父亲离婚,你跟谁?谁都不跟,你们把存折和房子钥匙留下,全都可以走。另一案例:女儿向父母要钱,父母说你花钱太多了,要节约一些,父母收入也不高。女儿怒言,养不起我就不要生我,生了我就得养我,快拿钱。虽然这也许是极端的例子,不一定有代表性,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些令人胆寒。更不要说青少年中向往国外生活、迷恋网络游戏或纸醉金迷等现象的影响了。因此,加强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不仅是青少年个人成长之需要,也是祖国富强、民族强盛之必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要求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集体主义。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就无视个人利益,不需要个人价值的发挥,恰恰相反,我们是有机地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既满足个人利益,又不损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得益彰。

(4)民主法制教育

民主是当代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高速发展,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法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没有严格又规范的法律、纪律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社会活动,就难以保障人们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训练学生遵纪守法、依法行事的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责任和重要内容。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的特点与要求,学校民主法制教育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2)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与严格自我约束行为习惯。

(5)公民道德教育

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公共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和公共的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公民道德不仅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条件。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①公德心教育

要引导青少年儿童从小懂得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同情弱者,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使青少年儿童懂得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正祛邪、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而培养其的公德心。

②文明行为教育

文明行为是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有责任和义务加强青少年儿童的文明行为训练,使其具有懂规矩、讲文明、有礼貌、举止文雅、落落大方、言语优美、行为规范等特点,真正成为一个文明人。

③个体品德教育

良好的个体品德不仅是对青少年儿童的基本社会要求,而且是个体素质的内在要求。学校德育要使学生养成懂得良好的个体品德不仅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而且对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训练这些品质,形成诚实守信、谦虚慎行、艰苦朴素、勇于拼搏、甘于奉献、沉着耐心等良好品德。

(6)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虽然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无定论的概念,有一个心理学家,就有一种人格的定义。因此,关于健康人格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按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健康人格是一种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和谐统一的结果,奥托·兰克认为,健康人格必须包含某种表现自己的能力,某种更自主地非盲从地行为的能力;A.洛温认为,健康人格应当具有充分的呼吸能力、自由移动的能力,以及适当表达感情的能力;埃里克·伯恩认为,健康人格包括肯定自身的价值,对他人提出合乎成人身份的合理的要求,还有与他人相处时朴素的诚实,总之,过一种真实而非“耍花招”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健康人格意味着视自己为一个自由的、负有责任的人,而不是无意志的受控于他人的期待或冲动的工具。如此等等,要想给健康人格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很难,但对健康人格的内涵分析是可行的,至少在现在这种科学水平上是可行的。我们认为,健康人格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受个体社会智力的制约并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使人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征。

中小学德育担负着提升儿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完善人格的重要职责。科学有效地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也是其重要工作内容。因此,中小学德育应加强研究,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应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对学生开展科学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