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与学生

班级管理与学生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小学生来说,尽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是初步的,但却是一个全新意义的良好开端,小学生借助于书面文字和逻辑思维来掌握与理解人类知识经验,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进入小学后,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方式及主要场所发生了变化。小学生的脑重量在持续增加。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始实施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伴随着身体的发育与社会活动的增加,小学生的心理

第三节 班级管理与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班主任要教育管理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好班级,需要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了解研究学生,正确而且准确地认识学生。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

我国小学生处在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人生成长的准备时期、打基础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人类科学文化最基本知识和各种基本技能的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还是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一)小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六七岁至十二三岁这一年龄阶段。这一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具有学校学习、语言文字中介和集体活动与同伴互动等一般特点。

1.主导活动从游戏为主转为学习为主,学校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学前儿童主要是在游戏中获得各种知识、价值态度与行为规范。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但是从踏进小学的那一天开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就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学习有间接经验、教师主导、语言为工具和基础知识等特点。与游戏的自然生成性不同,小学的正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2.认知媒介由口头语言为主转向书面语言为主,语言文字成为主要中介

幼儿也能掌握书面语言,但主要还是口头语言;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而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读、写、算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书面语言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对象和手段。小学生在识字、阅读、作文、数学等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书面语言,扩大了知识范围,这就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打下了基础。此外,小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学习不仅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还促使其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起来;同时有意注意、有意想象和意义记忆等心智也得到了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尽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是初步的,但却是一个全新意义的良好开端,小学生借助于书面文字和逻辑思维来掌握与理解人类知识经验,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3.从自我中心到集体意识的产生,集体活动和同伴互动占中心地位

幼儿一般是以自我为中心,尽管他们也交朋友,但却以是否靠近自己、是否为自己做过事而作为择友标准;尽管他们也参加集体生活,但却不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因为他们还没有从“自我”的圈子里走出来,他们无法真正认识自我,意识不到集体生活的目的和要求,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任务。

进入小学后,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方式及主要场所发生了变化。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借助于集体活动和同伴交往来实现,学校集体、班集体以及同伴交往占据了中心地位。学校集体和班集体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具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小学生的行动要受到约束和规范,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班集体生活和同伴交往中,小学生逐步认识世界并不是围绕自己运转的,做“小学生”与做“小朋友”大不一样,逐渐形成了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开始了初步的社会角色的承担。小学生的这种关于集体生活的意识,标志着他们迈出了走向社会“大家庭”、投身集体“熔炉”的可贵一步。

(二)小学生生理发展特征

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童年阶段。这个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递增期,他们身体的发展比较平稳、迅速,其生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形显著变化,体格快速增长

小学生最明显的体形变化是身高增长和体重增加。身高一般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每年增长2~3千克。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萌芽,他们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身高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女生一般是在五六年级,男生一般是在六年级,身高每年可增长6~8厘米,体重可增长3~6千克,甚至更多。

2.骨骼未完全骨化,肌肉力量还较弱

小学生的骨骼尚未完全骨化,其中钙盐少,水分和有机物质较多。这时,骨骼的可塑性很大,不正确的运动姿势或长期不正确的坐、站、走的姿势,容易引起骨骼变形。小学年龄阶段,小学生大肌肉的发育比小肌肉早,其肌肉水分含量较多,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含量较少,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主要是纵向生长,肌纤维比较细,力量也较弱。因此,不宜做长时间的静力运动,写字、画图的时间也不宜太长。

3.心率减慢,呼吸力量增强,心血管系统迅速增长

新生儿的心率为140次/分,学龄前儿童的心率下降到90次/分左右,而小学生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小学生心脏容积虽然在不断增大,但还远远小于成人,心脏搏动的频率比成人快。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小学生心脏的承受力,无论脑力还是体力活动,都不宜过度。在小学六年期间,小学生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加,抵抗力不断增强,呼吸道疾病大大减少。小学生血管发育的速度大于心脏发育的速度,颈动脉已有较大直径,能够使大脑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可以保证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活动。

4.脑细胞分化基本完成,神经系统逐渐完善

小学阶段正是大脑皮层成熟的过程。从生理上来说,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在器质上已经成熟,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却在持续地发展。小学生的脑重量在持续增加。6岁学生平均脑重量约1260克,到7岁约1280克,9岁约1350克,12岁约1400克,基本达到成人脑重的平均数。伴随着脑重量的增加和学习等各项活动的刺激,脑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和轴突分支逐渐发育完全,细胞功能的分化基本完成,脑机能逐渐完善起来。这为他们顺利完成各种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班主任要抓住时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此时小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并不平衡,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较差,因此,要保证其休息与睡眠时间。在此期间,小学生大脑的兴奋性虽然还十分强烈,但是其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逐渐趋于平衡。

5.生殖器官开始发育,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了青春发育期。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部分学生出现了明显在10岁以前,生殖器官的发育非常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进人高年级前后,有相当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开始进入的第二性征。这时,他们的个性意识迅速发展,并日趋强烈。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始实施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

总之,小学生身体的各方面处在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都比较娇嫩,尚未成熟。因此,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都要注意量力而行。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与社会活动的增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较快。在班队集体的学习与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多方面的。

1.小学生智力因素发展

小学生智力因素发展体现在认知活动发展特点上,其在感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水平和方式。主要表现在:

(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迅速;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感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空间与时间知觉有较大发展,但还很不完善。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发展;对直观、具体材料注意的能力明显,对抽象材料注意的能力在发展;注意常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注意的品质(如持久性、稳定性以及注意的范围、分配、转移等)在逐渐发展。但总体上讲,他们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注意范围比较小;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差,常常顾此失彼,难于同时从事多种活动;生动、具体、形象以及感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3)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并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逐渐占有优势,抽象记忆在逐渐发展。小学生的记忆力不断发展。从记忆的目的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目的逐步明确,有意记忆逐渐取代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从记忆的方法来看,低年级学生更多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多采用先理解后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从记忆的内容来看,低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丰富,抽象逻辑记忆逐渐发展起来。

(4)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生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运用语言、概念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具体表现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自觉性在提高,但不自觉的成分仍较大。据我国心理科学工作者研究,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9~11岁之间)。这个“转折”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小学生的有意想象逐渐加强,创造性想象成分逐渐增大,想象的现实性逐渐提高。小学生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没有目的的无意想象向有目的的、需要努力进行的有意想象发展;由根据别人介绍的材料进行想象的再造想象向自己作出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发展;由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的想象向有一定的概括性、逻辑性的想象发展;由远离现实、脱离实际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

2.小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主要表现在:

(1)日益丰富、逐渐深刻情感表现。小学生的情绪明显外露,并且随着所处情景的变化,他们的情绪会很快变化,情绪脆弱、容易激动而不容易稳定,但由弱变强的趋势很明显,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在不断提高。伴随学习内容的丰富、生活范围的扩大,到了高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情感性质逐渐深刻,情感稳定性不断增强。就情感内容来看,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要经历一个从近到远、从低到高、从浅到深的发展过程。不但情感的内容丰富了,而且也更加深刻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也逐步发展起来。这时候他们的爱和恨不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显得更加深刻。

(2)逐渐增强、发展较大的意志力量。小学生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是兴奋强于抑制,在行为表现上是容易冲动,自制能力比较差。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兴奋,容易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在课堂上,他们也知道要端坐静听,注意力要集中,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但很快他们就管不住自己的行为了。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的自制力也在逐渐增强。

小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如看了电影后,往往喜欢模仿电影中反面人物的动作、语言。这和他们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观念差有关系。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得到发展,明显比低年级学生强。

小学生精力充沛,乐于参加各种活动,但不能较长时间地支配活动,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这说明小学生的毅力不足。高年级学生的坚持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有些小学生还比较任性、执拗、固执己见。这种不良倾向在当今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较明显,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3)逐渐明朗、不断提高的自我意识。小学生自我意识随年级增高而不断发展,但发展速度在各年级是不等速的。一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三到五年级期间发展相对平稳,五到六年级之间又出现加速现象。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小学生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摆脱了对外部的依赖,逐渐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这就使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

小学生自我意识成分发展不同步。自我认识发展趋势与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一致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认识密切相关,小学生自我体验发展与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也比较一致。自我监控的发展比较奇特,表现为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高。

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当然,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只是初步的。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仍然是受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调节的。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日益提高,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全面性随年级增加而日益提高,但直到小学高年级,抽象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水平仍然不高。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但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在整个小学阶段仍然是低下的,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才趋于稳定。

(4)迅速发展、潜力很大的个性特征。从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做的调查材料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小学生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其动机的发展则从直接的、较短近的、较狭隘的动机逐步走向间接的、更为自觉的、具有原则性的、远大的动机。

在小学阶段,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的过程。虽然直接兴趣占优势,但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他们产生了对活动结果的间接兴趣。从内容和社会价值来看,小学生的兴趣倾向往往“良莠不辨”、“兼收并蓄”。高尚的、积极的兴趣要靠成人着力引导。从广度来看,小学生的兴趣逐步扩大,但还难以形成中心兴趣。从稳定性来看,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够稳定,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兴趣往往“朝三暮四”、“来去匆匆”。到高年级,兴趣的稳定性增强,形成的兴趣可以保持很久,特别是一些特殊兴趣,有的小学生已达到相当稳定、持久甚至可以保留一生的程度;同时,信念的种子也开始在小学生的心田里萌芽。

从小学生的能力发展来看,小学生在能力类型、发展水平、发展早晚有差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尽管存在诸多差异,但都属正常儿童。他们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独立学习的各种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班主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大多数学生上,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同时,针对特殊儿童,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小学生的性格从总体上来说是日趋成熟的,但其发展不是匀速的,而是有阶段性的。从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小学二至四年级性格发展比较缓慢;四到六年级,尤其毕业班,小学生处在诸多因素促成的性格发展骤变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求知欲快速发展,情绪的强度、持久性迅速增长,对人对事敏感性大提高,但是自制力相对下降,不善于自我宽解,其性格处于某种矛盾和不平衡中。小学生的性格,男女生之间也略有差别。总的来说,男孩的外倾性、活动性和倔强性高于女孩,女孩的情绪性、内倾性高于男孩。

我国现代儿童的性格特征具有和过去显著不同的特点,其中突出的有:普遍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思想开放,主动性、自主性强,社交活跃等。此外,我国小学生普遍遵守学校纪律,关心集体,能够团结合作,富有同情心,都不喜欢恶作剧,不喜欢伤害他人,反对欺侮弱小。这反映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积极影响。

以上描述的是小学生一般的、整体的、抽象的、、共性的特征,但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面对的不是“整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共性的人”,而恰恰是一个个“具体个人”。因此,班主任不仅要了解掌握“共性”,还要了解掌握“个性”。了解掌握了小学生的整体特征,只是为了解一个个具体的小学生提供了基本的背景资料,必须确立“具体个人”意识,把每个学生都视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体,从“抽象”到“具体”,从“类”到“个体”,才能真正把握小学生的特征。

二、真正理解小学生

对人的理解,主要是指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理解。理解小学生要求把小学生当人来看待,他们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儿童,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理解小学生要求班主任善待小学生的选择。任何人的选择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某种思维或观念上,都是对生活理解的一种表达,带有某种思想倾向。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理解小学生道德行为时,注意分析他们作出各种选择的原因和背景,并将这些选择放回到它所存在的母体中去思考,以求得对其更深刻的理解。理解小学生,就要学会以“童心”去理解“童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样才能走进小学生心灵,才能懂得小学生。此外,真正理解小学生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与信任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他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也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最渴求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班主任、学校、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这种需要如果引导得当,就有可能转化为努力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是人的社会特征在其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理应成为班主任教育的起点。

有些班主任一说到尊重学生,就联系到不体罚、辱骂儿童上,其实这是尊重学生的最低层次。尊重学生体现在方方面面,诸如尊重儿童的人格和自由,尊重儿童的生活和想象,尊重儿童的权利和隐私,尊重儿童的独特和多样,尊重儿童的失误和困顿,尊重儿童自己的选择,乃至尊重儿童犯错误的权利等等。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当“人”看,让他们发现“真我”的感觉;尊重学生,就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走近一个不同于成人的心灵世界;尊重学生,就要学会“蹲下来”说话,而不必让学生“仰着头”回话;尊重学生,就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会尊重,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教育的成功。

(二)等待与唤醒

小学生的成长可分为三方面:植物性的成长,主要表现为肉身的发育;动物性的成长,即本能和无意识的成长;人独有的精神(意识)生命的成长,这主要靠文化熏陶和教育来完成。其中,前两者是后者的根。而儿童主要完成的是植物性和动物性成长的任务。但是,这两种成长是内在的、自发产生的,不需要人为的干涉。

儿童教育要学会等待。面对儿童的成长,成人应该有耐心,不要太功利化,学会等待,等待儿童完成内在成长,不去打扰其“破茧”的过程,这同样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好的儿童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守候和陪伴儿童成长的教育。当然,班主任应当了解儿童发展的状况和时机,及时唤醒并促进儿童的发展。

等待,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强制灌输,拔苗助长,而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重在唤醒。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儿童的成长是其心灵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自主发展的过程,任何人也无法替代他们。班主任的教育应该是用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的工程,是对学生学习、创造潜能的唤醒,是对学生自信心和奋进精神的唤醒,更是对学生尊严、人格的唤醒,做人力量的唤醒。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关爱与期待

关爱学生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既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师,其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热爱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要从内心深处热爱关心学生,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使其勇敢、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期待感是热爱学生的高层次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具有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内容,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是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是热爱学生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其次,热爱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这是教师对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所产生的不同于成人的尊重与理解的情感。教师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同,并甘愿听从教师的教导。第三,热爱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由衷的期待感。它是教师期望学生获得较快进步和成长的情感,教师的这种深沉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不但可以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形成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也进行了类似研究验证了期待效应。

三、保护小学生权利

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儿童都被认为完全是由成人塑造的对象,他们没有自主发展的可能;儿童是成人任意书写的“白板”,他们不能够自我构思。但是,随着人类教育实践的深入和人们对教育思考的深入,儿童从成人的视野中浮现出来,儿童在教育的视界中被“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思想家的呼唤,使儿童的权利终于在20世纪为成人社会所承认。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我国于1990年8月29日在该公约上签字,1992年4月1日公约在我国生效。我国在批准《儿童权利公约》以后,高度重视儿童权利的保护。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2001年5月22日又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总目标指出: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确认儿童的基本权利是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保障儿童四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具体地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确立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的意识,对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要在四个方面保障他们的权利。

第二,在班级中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就是为学生提供健康生命活动的条件。即使班主任并不负有为学生提供营养的责任,但是当某个或某些学生因营养问题而影响身体健康时,班主任也应当给以帮助。现在许多小学生中午在学校就餐,班主任就更应对他们的营养负有责任。班主任对学生特别负有提供良好的精神生存环境的责任。不利的精神生存环境,可以导致一些学生生命受到戕害。学校班级中出现学生“自戕”的行为,就是班主任对生命保护不够的表现。

第三,在班级中保护儿童的发展权,特别要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权和平等受教育权。

那种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轻视身心健康的情况,在现实的小学教育中已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近视率高、缺少闲暇,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增多,危害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班主任要协调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锻炼和闲暇时间得到保证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班级是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实现的场所之一,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应使班级成为一个平等受教育权实现的场所。

第四,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法律保护。学生在班级中生活,也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伤害的威胁。班主任有责任把班级创造成一个安全的物质环境,并在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免受生命的伤害。班主任也要重视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针对各种具体情况给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法律支持的帮助。

思考与探究

1.思考下面的概念,看本教材是如何解释的,再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相关著述,进行比较,你认为哪种见解更好。

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管理原则班主任

2.班级管理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在班级管理中遵循民主管理原则?

3.小学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必须正确而且准确地认识小学生,现在的小学生有哪些主要特点?

4.据《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13日报道:长春一汽第一中学在上学期初取消了该校初二年级18个班级的班主任,增设了4个辅导员老师,并由全年级学生代表大会选举出“学生管理委员会”和各班“执行委员会”,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你认为在小学实行“无班主任管理”这一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可行?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