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日常管理

班级日常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学生根据班级工作计划,谈个人的成长感受和体会、其他同学贯彻计划的表现、班主任和班级工作、典型事例、最突出的活动和收获及取得的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谈”的过程是班主任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工作总结的关键一环。

第二节 班级日常管理

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是第一个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目标,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就是这个社会的“总管”,面对大量千头万绪、繁琐细碎的管理任务,每天都会被班级事务缠身,但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很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成了事务性的工具。班主任主要是当好“参谋”,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日常工作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管理,改变既当“保姆”又当“警察”的旧做法。魏书生老师就很有办法,班级中各项检查督促工作都被学生争着“承包”了下来。班主任外出几十天也没事,学生能正常学习,就连教室里的螺丝钉掉了也有学生过问,学生真正成了管理自己的主人。这确实是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主任应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和教育科学观,放下“先生”的架子,主动走入学生行列,一起做新时代的“学生”。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学生,使日益淡薄的亲情、温情、深情,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王基老师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重视班级工作计划、学生操行评定、班级工作总结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忽视了班级工作计划、学生操行评定、班级工作总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加以利用,使这几项工作流于形式,给班级日常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一)班级工作计划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师生行动方向。好的计划能很好地起到规划、导向、激励作用,而不搞计划或只搞形式主义的计划都会导致班级工作的被动、不利局面。

1.班级工作计划的构成要素。

依据:学校工作计划要求、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目标:包括学校工作要求和本班工作目标。

2.措施。

要明确实施的内容、责任、范围和时限,包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余文体生活、选拔培养班干部、落实常规、家校联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生等方面。通常在计划中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开展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春游、主题班会等;二是开展经常性的和制度化的活动,如课堂教学、落实常规、家校联系等方面的措施;三是根据班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活动的措施。

3.基本步骤。

(1)了解学校工作计划的基本精神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2)计划成立,再由师生共同讨论、修正。

(3)计划定稿,指导、激励和督促学生实施。

(4)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二)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对一定时期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情况进行的综合评定,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搞好这一工作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和强化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操行方面的进步和不足,促使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操行评定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评定时必须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反映和评价学生的操行状况。客观的评定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要力求避免评语空洞、公式化。

(2)教育性原则:不只是把评定过程看成是某种目的,而要把它看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手段,从有利于学生转变、发展这个角度评定,要体现出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爱护。

(3)肯定性原则:多从正面肯定,把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结合起来。

(4)民主性原则:多征求学生、任课教师、专业领导、家长等的意见,尤其要发挥学生自评和学生集体互评的作用。

2.操行评定的程序。

(1)动员与准备:讲明评定的目的、方法、过程,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做好评定的心理准备;对受评人员分组;成立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定核心小组;准备好有关评定的表格、工具;对评定小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

(2)学生个人自评: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从德智体各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写出书面小结和自评评语。

(3)学生小组评议。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个人汇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评定标准,逐个地相互评议,并由小组长组织人员对每位受评者写出初步的评语。

(4)核心小组复评。协调各组评定的情况,统一评定的宽严尺度,解决小组评议中有争议的问题,修改评语并给出操行等级。

(5)征求师生意见,并作必要的修改,进一步防止评语的主观偏见和偏差。

(6)与被评学生个别谈话,宣布操行评定、提出要求和努力方向。

(7)誊写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自己誊写。

3.写评语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寓贬于褒法。这就是当发现学生有明显缺点或品行不端时,不是直截了当地在评语上写出来,而是寓贬于褒中。

方法二:抑昔扬今法。写评语若能灵活地运用抑昔扬今法,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步。

方法三:“功夫在诗外”法。此法是对学生行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明点出,而是通过委婉地扬彼抑此,以达“功在诗外”之效。

方法四:希冀憧憬法。此法写评语,往往更易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也乐意接受隐含的批评意见),明确努力的方向,激起上进心。

技巧一:落到实处。评语切忌泛泛而谈,套用老话,含糊地评价一个学生“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认真”等,只能使得千人一面,无法写出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写出各人特点,必须抓住平时小事,注意归纳,将评语细致化,落到实处。如“这学期老师经常发现你有常查字典的好习惯,可见你学习是非常认真的”。

技巧二:注意比较。学生总是不断地长身体,长知识,可塑性很强,往往一学期就有一个新面貌,因此,不能一成不变地看他们,要注意通过比较写出真实情况。如“下半学期来,我再也听不到其他老师或同学来向我反映你惹是生非的情况了。你的表现大有进步,我真为你高兴”。

技巧三:一分为二。应当看到如今的学生,很大部分都很聪明,思想也不那么单纯、幼稚,其言行的背后总有比较复杂的想法和动机,对他们的行为不能武断地作结论,应一分为二去分析,探索其心理活动,方能了解其真实情况。

技巧四:因材施评、施语。教育教学讲究因材施教,评语中对学生提出某些要求或希望也是一种教育途径,故也应因材施评或施语。

总之,写评语能抓住以上方法和技巧,写的评语基本上就能做到实事求是、生动、准确、有针对性了。

(三)班级工作总结

班级工作总结是对一定阶段班级各方面工作所作的整体回顾和分析评价。通过总结,找出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为下一轮工作计划提供宝贵的依据,有效地加强和改进班级工作。

1.要求。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总结作为提高认识水平、搞好班级建设的重要工作去做,不搞消极应付。

(2)要以事实为基础,做好对现有材料、事实的核实和筛选工作,注意发现、挖掘典型材料。

(3)要反映特点,找出规律。找出规律是总结的难点,尽管困难,但还是必须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否则,就不能达到通过总结认识实践过程中的成绩、经验、缺点、教训,有效地指导今后工作的目的。

(4)要发挥学生集体在总结中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自我总结,可以让他们清楚地看到本班的成绩和不足,自觉地思考成功的经验和产生不足的因。

2.方法步骤。

(1)对班级工作计划回顾,明确总结的指导思想。

(2)“由下而上”,学生与班主任相结合。由学生根据班级工作计划,谈个人的成长感受和体会、其他同学贯彻计划的表现、班主任和班级工作、典型事例、最突出的活动和收获及取得的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谈”的过程是班主任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工作总结的关键一环。

(3)宣传典型,确定努力方向。对在班级工作总结中大家公认为突出的学生,班主任要在同学们提供的事例的基础上,总结其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为全班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涵义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如何使遵守这些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就是指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根据《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道德行为的范例,用正面的道德榜样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逐步形成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

由于日常生活的多样性,需要规范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内容。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学生所要遵循的主要的、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较全面、准确的概括,它包括五大项四十条,内容分别涉及学生对自己品德、仪表、生活方式的要求,人际交往中的要求,学校学习和集体生活的要求,家庭生活要求,公共场所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要求等各个方面,是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蓝本。

(三)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从道理上阐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含义,消除学生头脑中的各种模糊想法,克服道德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是实现由知到行,由“被动地行”到”“主动地行”的重要前提。这一方法是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其他方法中常常要同时穿插使用的方法,其典型形式:有关内容的课堂讲解、报告、讲座、演讲、讨论等。

2.专项训练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有关行为举止逐一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有关行为规范化、自动化、习惯化。这一方法的典型形式有日常行为专题训练、日常行为表演赛、观看有关日常行为规范影视片等。

3.渗透教育法。这是在不以行为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注意穿插进行有关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认识和克服不良行为,逐渐使日常行为规范化。例如,在课堂教学、文体活动中可以进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参观、旅游、调查访问、公益劳动中进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严于律已、遵守公德”的教育训练等。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在各种活动,各种时间、场合进行渗透教育训练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4.制约训练法。指用行为规范、制度或强制的手段去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因为中学生的道德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其道德行为还需要外在因素的监督或强化,所以,制约或强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可缺少的环节。制约的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有三种,即规范制约、舆论制约和奖惩制约。

5.榜样示范法。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以良好的典型去感染学生,影响其行为。在进行教育训练时,可以先培训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成立“行为示范队”,经过一定时期之后,由师生共同评选出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和小集体,并通过广播、黑板报等形式予以表扬,或给以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同学们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爱模仿、争上进的特点,使他们在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过程中使日常行为日趋规范化。

6.环境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定的有利于日常行为规范化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度过,他们的行为大部分在校园内表现出来,因而就尤其应重视校园环境的优化。要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使校园整洁、美观、舒适,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久而久之,形成爱护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习惯,这被称为是“硬环境”的优化。同时,要注意“软环境”的优化,即在班级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和道德舆论,形成优良的班风,造成一种人人讲文明、守规范的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自我教育法。即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规范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认同、尊重、喜爱规范的道德情感,产生学习和遵守规范的内在需要,从而产生内在动力,自觉地认识、评价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日常生活的时间、空间范围十分广泛,教育者不可能一一监督指导,因而必须依靠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间的相互教育。可以说,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目标是实现自我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自律道德。

(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要求

1.讲清道理。理通则情深,情深则能产生学习和遵守规范的客观需要,才会把社会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要求。所以,在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时,始终应当注意向学生讲明道理,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建立正常教育秩序、社会秩序的基础,是形成优良班风、校风的基本条件,它对个人成才、对整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到“行为规范”中的每一条都有精辟、独到之处,都不应违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能搞强制灌输,否则,学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律道德,只会造成师生情绪对立,或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2.以身作则。中小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教师的思想、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从而感染、影响他们。因此,抓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就必须先搞好教师的教育训练工作,规范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也是提供一种好的养成环境。否则,学生就难以理解规范,难以真正形成规范行为。

3.持之以恒。行为规范教育是基础文明工程建设,是学生每天都应遵守和坚持的。因此,行为规范的教育不能搞突击抢攻、一曝十寒,要时时抓、处处抓,使之成为班级的一项长期的、一贯的工作。要争取通过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几年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有关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依靠检查、督促、评比、表彰等手段,保证“规范”教育训练长期有效地进行。

三、正确处理班级中的偶发事件

做班级管理工作,都会遇到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这个问题,从处理偶发事件的水平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教育机制和思想水平。偶发事件处理得好,可以迅速有效地平息事端,变坏事为好事,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威信,增进师生了解和感情。而一旦处理不当,则极易使事态激化,导致师生矛盾冲突,甚至发生难以挽救的恶性事件,损坏教师形象,伤害学生身心。偶发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有发生的必然原因。每个班的班级工作中总会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遇到偶发事件发生,因而班主任必须有处理偶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1.处理偶发事件的基本要求:(1)要沉着冷静。(2)要机智果断。(3)要做好教育引导。

2.对偶发事件的“冷处理”。

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处理学生偶发事件的办法,即通常所说的“冷处理”。所谓“冷处理”,是指在偶发事件发生之后,教师(包括班主任)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而是通过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对事件中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自己对问题本身有了基本正确认识之后,再做出结论和处理。因为偶发事件往往伴随着学生的激情和冲动,如果以强硬的办法进行处理,就会火上浇油,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进行“冷处理”,首先是要“降温”,要缓和情绪,缓解矛盾,不能粗暴地把学生推到矛盾的对立面,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要给学生留点余地,必要时给学生一个下台阶的梯子。尽管如此,但是“冷处理”不是不处理,也并不是拖到不能再拖时处理。“冷处理”的最佳时机应以学生对问题的醒悟和老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责任等完全弄清为宜。处理过早难免偏颇,拖得太久又会使学生的醒悟淡化。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时机,妥善处理好学生中的偶发事件,从而及时解决矛盾,既帮助经受挫折的学生及时放下包袱,健康成长,以教育其他学生,促进班集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