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从理论资源上看,今天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主要是来自两部著作。就经济策略而言,韦尔施指出,此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都是出于经济目的。其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上面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主要层次中,对于当代消费社会来说,最重要的应是第三个层面。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的一个描述,应当具有它的积极意义。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_文化研究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从理论资源上看,今天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主要是来自两部著作。它们一是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1998年出版的《重构美学》,二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1991年出版的《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韦尔施认为当代社会铺天盖地经历了一个叫人瞠目的审美化过程,这一方面见于现实,一方面还见于经济策略。就现实而言,审美化最明显不过见于都市空间之中,近年这里样样式式都在整容翻新。比如,购物场所被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生气。时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波及市郊和乡野,差不多是每一块铺路石——肯定是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故倘若发达的西方社会真能够随心所欲的话,恐怕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都会改造成一个超级审美的世界。就经济策略而言,韦尔施指出,此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都是出于经济目的。一旦同美学联姻,无人问津的商品也能销售出去,对于销得动的商品,则是两倍三倍增色。而且由于审美时尚特别短寿,风格化产品更新换代之快捷如闪电便是理所当然,甚至在商品的使用期到达之前,在审美上它已经“出局”了。不仅如此,那些基于道德和健康原因日见滞销的商品,借审美焕然一新下来,便也重出江湖,重新又热销起来。

韦尔施指出这场“审美化”浪潮甚至将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一股脑儿卷了进去,我们可不是在美容院里残忍地美化着我们的身体,而且这早已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对此他讥嘲说,“未来一代代人的此类追求,理当愈来愈轻而易举:基因工程将助其一臂之力,审美化的此一分支,势将造就一个充满时尚模特儿的世界。”(1)这类模特儿毋宁说就是所谓的“美人”(homo aestheticus),韦尔施给予这个概念的说明是,他受过良好教育,十分敏感,喜好享乐,具有洞察幽微的鉴赏力,懂得趣味问题因人而异,无可争辩。他不再追根刨底,穷究水落石出,而是潇潇洒洒站在一边,尽情地享受生活。这个“美人”的形象替代了不久以前还在出尽风头的知识分子,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当代英雄”。通过美学来改善现实的古老梦想,仿佛一时就变成了真实。但是,韦尔施强调说,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迄今为止我们只有从艺术当中抽取了最肤浅的成分,然后用一种粗滥的形式把它表征出来。结果是美失落了它更深邃的可以感动人的内涵,充其量游移在肤浅的表层,崇高则堕落成了滑稽。要之,这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并非如一些理论家所言,是实现了前卫派冲破艺术边界的努力,相反是把传统的艺术态度引进现实,加以泛滥复制,导致日常生活出现审美疲劳、艺术疲劳,说到底还是镜花水月的一种反照。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他的《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一书中,比较系统地反思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它是指“一战”以来产生了达达主义、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等的艺术类亚文化,它们一方面是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一方面是进而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

其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如福柯和理查·罗蒂等人就将生活视为艺术作品的策划,如是每个人都梦想生存在一个艺术作品般的世界之中。费瑟斯通认为,这不是别的,就是19世纪后半叶巴黎反文化艺术运动的一个重要标记,所谓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唯美主义和消费主义两相结合的“艺术人生”,说到底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使然,因为追求新的趣味和新的情感体验,由此塑造与众不同的生活风格,本身就是消费文化的核心所在。

其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深深渗透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而此种符号和图像的迅猛发展,其理论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以及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波德利亚和詹姆逊等人,对这一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各显神通的发展。比如在阿多诺看来,商品的抽象交换价值与日俱增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是湮没了其最初的使用价值,而且是任意给商品披上一层虚假的使用价值,这就是后来波德利亚所谓的商品的“符号价值”。图像通过广告等等媒介的商业操纵,是在持续不断重构当代都市的欲望。所以消费社会决不能仅仅把它看作释放着某种一统天下的物质主义,因为它同样向人们展示述说着欲望的梦幻图像,将现实审美化又去现实化。波德利亚和詹姆逊正是抓住这一方面,强调了图像在消费社会中担当的新的中心角色,而使文化有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性(2)

上面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主要层次中,对于当代消费社会来说,最重要的应是第三个层面。当然它同第二个层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交互渗透,相互作用。费瑟斯通认为这就是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心存警惕,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对策的我们的生存现实。但没有疑问,费瑟斯通所说的这三个层面的含义,都表征了审美、艺术向日常生活大举进军的所谓后现代现象,它与启蒙运动以降将科学、艺术、道德等领域逐一分立出来的“现代性精神”,是适如其反的。

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的一个描述,应当具有它的积极意义。我国已明显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以公共产业形式出现的小说、电影、电视节目、流行音乐、音像制品等文化艺术产品,正在依托高新科技和新兴传媒,借助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艺产品跨文化营销态势,构成我们时代特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景观。它意味着消费文化或文化消费的选择权力将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意味着评判文化艺术作品孰高孰下的趣味判断的权威,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专门家和行政部门手里,而使大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利。例如以具体的收视率和上座率为考量来评判电视剧和电影的优劣,这显然就是大众文化深入普及的直接结果。可以说,将市场和消费机制引入审美和艺术行为,从根本上说也印证了当代艺术观念的流变:艺术作品本身不是终点,它最终将在它的受众那里得到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