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理农村义务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

合理农村义务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我们实行义务教育至今,农村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其中有关义务教育的模式单一化问题,不仅是一个义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问题,而且是关涉对义务教育理论和制度本身的问题。实际情况表明,农村的职业教育严重滑坡。在农村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教育水平、社会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阿多诺(Theoder Wiesengrund Adorno)曾在《残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教育与文化一样包含个体思想和一般理性生活的理想。为获得生活安全,必须通过工作与外界进行交换,这种交换是与对社会生活中人的内在自然的把握分不开的。在人的内在自然中,事物的解释被加工、掌握、分类和流传。但是随着教育与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在自然的分离,教育变成了代表普遍理想的纯粹教育。虽然社会现实存在着严重的苦难,但是教育却成了粉饰社会现实的工具,被人当作身份的象征,教育甚至变成了一种特权,这种特权是以他人的受教育机会的丧失的日益增加为代价换取的。教育偏离了正路,变成了残缺的教育,最终成为社会的客观精神,并沦为统治的工具。在普遍的要求中,教育成为一种必要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虚假的意识,并为败坏的现实辩护。教育的理想是摆脱成为独裁的工具,这种理想的失落,使教育成了世界的辩护者并依据独裁体制建立起来了。在这种条件下,很难进行独立的教育改革。也就根本没有可能克服当代的精神异化。他还坚持认为,任何文化“只有借助已经在生产领域,同样在商业领域,永恒化的非正义来弥补自己存在的不足。”〔19〕

阿多诺的这些分析深深地触及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基本困境。在当代教育理论的争论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试图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在学校和社会的双元制,或者发展双重的教育入学资格来克服教育与工作、文化与技术、普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知识的学习、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二分法,这些都已经在马尔库赛(Herbert Marcuse)的《启蒙的辩证法》中表述过存在论述困难。

农村义务教育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义务教育理论和义务教育制度下呈失序状态,义务教育理论和义务教育制度成为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壁垒,因而,我们重新理解、认识和修正义务教育理论,打破制度壁垒,进行制度整合,实现多样化教育形式并存,以满足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克服因教育形式单一化而造成的学生选择权利的丧失,避免选择性失学和选择性辍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制度,保证城乡义务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哈里森(Harrison)曾在他的《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一书中说“农村迫切需要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就是对所有不同年龄的人进行校内的校外的教育。他们要掌握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数学知识,他们需要有关如何保证营养和健康、如何调解家庭规模的知识,需要知道什么是他们的合法权利,怎样获得这些权利,如何组织起合作社和工会,以及怎样使他们的土地增加产量,工场提高效率。”〔20〕

从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就一直采用全国一致的、模式统一的义务教育制度,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特别是城乡差别。在这种巨大的差别中进行一种相同模式的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它严重阻碍了成就的多样性。从我们实行义务教育至今,农村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其中有关义务教育的模式单一化问题,不仅是一个义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问题,而且是关涉对义务教育理论和制度本身的问题。

以往学者们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把义务教育理论和制度作为一种研究的背景,而把目光集中在目标、原则、程序、方法、技术层面,没有把义务教育的理论和教育制度作为关注的主题,仅仅把它看做是研究问题的框架,在这种现实的约束条件的制约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是事物的内生变量,形式源于制度,制度决定形式,制度安排决定个人选择的领域和范围。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追本溯源,必须首先解决约束教育形式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主体,找出理论基础的误区和制度的壁垒,才能解决因农村义务教育有别于城市而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社会是根据人才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量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层次,如初、中、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是教育机会均等的必然要求和本质所在,这是教育顺应人类才性之不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现实选择,这种选择提供了使每个儿童的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是教育的理想表达。但是,教育实践残酷地表现出了职业教育的不平等地位,由此造成了在人力资源开发热潮中职业教育的衰退,这不得不让我们从制度根源上进行反思。

从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来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办学条件上,职业教育都应与普通教育一致,处于相对等的地位,提供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机会的一种形式。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出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局面,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层次的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教育分流的结果,往往是没能进入高一级普通学校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从而造成了观念上的不平等,并由此带来了教育过程的不均等,直至导致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这种不平等的制度背景造成了职业教育的严重滑坡,成为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壁垒与屏障。没能有效地成为教育机会均等的一种手段,造成了更深层次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教育已经被政府作为“三教统筹”政策明令实施,并号召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据情况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既学好基础文化知识,又学好相应的职业技术知识,在拿到初中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职业技术知识的“绿色证书”。然而,这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做法只是在形式上对农村教育状况进行改造。在原有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教育制度没有做任何调整的背景下进行这种改造,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学和向社会分流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现象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多样化的障碍。实际情况表明,农村的职业教育严重滑坡。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要求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公平的教育,使所有的儿童都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城乡各自运行适合自己的义务教育形式是必要的,这个看似破坏了义务教育的统一性的方法,实质上是在差异中寻找同一,寻找公平。用辩证法的方法来看,就是同一之中包含了差异。在农村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教育水平、社会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差别对待原则是建立在城乡不同情况的基础上,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是制度建设的核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型上的差别而不是层次上的差异,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例如德国的“培训所有人计划”、美国的“技术准备教育计划”、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职业教育促进计划”等。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客观上缺乏存在保证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来说,需要在综合国力逐年提高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来解决,而受教育者学而无用,无法满足未来需要致使学生失学和辍学,这是因为可供学生选择的教育内容过于单一造成的,解决的途径必须从教育制度本身入手,从义务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入手。制度是形式的内生变量,正是因为我们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不完善,导致义务教育形式单一化,无法容纳多样化,所以我们只能追求形式上的公平,而实际上无法达到真正的公平。理论是实践的依据,是行动的指南,纠正义务教育理论上的偏颇,重新理解义务教育的作用和目的,重新确立农村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合农村发展模式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体系,是农村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选择。在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下,义务教育制度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出现了因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教育而带来的与城市义务教育存在差异的矛盾,使农村学生高考和就业受到限制。只有使义务教育制度适应城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的最佳发展,为他们日后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平台。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义务教育面临由此而来的挑战。只有完善义务教育理论,打破现有的教育制度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制约壁垒,重新整合义务教育制度体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失学和选择性辍学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