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村义务教育制度选择的启示

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村义务教育制度选择的启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为使更多的农村适龄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必须降低个人教育成本投入,而降低个人教育成本投入,就要相应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国情是高素质人才短缺和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并存,无论是个人的教育投资决策还是国家的教育投资决策都存在问题。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技术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与文化资源的储备。

人力资本理论阐释的基本内容和结论中,我们能看到,在教育预期收益确定的前提下,〔9〕个人对教育形式的选择,主要的是要考虑其投入的成本。所以,为使更多的农村适龄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必须降低个人教育成本投入,而降低个人教育成本投入,就要相应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而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量也要从整个社会预期收益的角度衡量后才能确定,所以,归根结底,怎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就是要看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整个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01》显示:2000年在47个参评国家排名中,中国GDP总量排第7位,国际竞争力排第31位,其中文盲率排第44位,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排第42位,国民有效专利持有率排第38位,熟练劳动力易获得性排第44位,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易获得性排第47位,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排第44位。〔10〕其中国际竞争力与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开发密切相关。我国国际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是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国情是高素质人才短缺和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并存,无论是个人的教育投资决策还是国家的教育投资决策都存在问题。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不足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青年,许多人没有读完初中,知识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据世界银行发展学院的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9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10.4%,就业增长率下降到1.1%,实际失业率超过10%。报告预测,今后10年将新增劳动力8千万,至少需要创造1亿个工作岗位,即每年要增加800万~1000万个就业岗位(而“九五”期间每年增加550万~650万个岗位)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11〕这表明一方面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让劳动者自己创造工作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源即对国民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并赋予它极其丰富的内涵。

人力资本的开发需要通过教育对人才的能力培养体现出来。世界劳工组织在《知识社会:工作、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知识社会能力发展的要求,包括基本(基础)能力、核心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并且分别在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中相应的体现。能力建设不只是职业培训的要求,而是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教育,能力建设的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学校教育主要是基础能力的培养,职业培训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那些急需就业学生的岗位能力的培养,而核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则是在各种教育中都应当着力培养的。我们既要引导各行各业注重基础能力的要求,也要使之有利于行业之间的转化和转岗,使不同行业之间的教育培训相互衔接和沟通,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知识与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两者也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强调知识或者能力的培养。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技术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与文化资源的储备。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行结合能力,能较好地解决部分未能进入高中继续求学的农村儿童知识不足,能力欠缺,无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比较偏重于知识传授,而缺乏系统的能力培养要求和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所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教育就应该在职业技术的传授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创业能力,寓职业教育于知识教育和能力开发当中。从而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本,有效实现转移教育,适应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