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造与完善缺失性的教育格言

改造与完善缺失性的教育格言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后者,应当持改造、发展与完善的态度。教育格言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的辩证思维模式,其中包括理性与感性、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继承与革新等各种关系。德国人的一句格言“真理是穿着破衣服的帅哥”就很好地体现了格言的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为此,必须树立辩证观念,并用辩证观点和辩证思维开展教育格言的修整工作。

第二节 改造与完善缺失性的教育格言

在教育格言的大家庭中,有些是语言精练、哲理深奥、为人称道、惠及全球的,有些则是表达相对冗长、意蕴过于含蓄、认同程度偏低、影响囿于局部的。对于后者,应当持改造、发展与完善的态度。可以肯定,在既有的教育格言中,有些随着时代变迁已改变了其本来面目,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即使是现实的教育格言,也有一些尚未经过长时间和大范围的实践检验,还没有真正成长为成熟的教育格言。因此,教育格言总的来看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讨对它的修整技术,完成相应的整理工作,以推进教育格言的传播和运用。

一、确立教育格言修整观

观念因素在教育格言的修整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我们认为,对教育格言进行整合,须确立修整观念,主要涉及下列一些观念。

1.价值观

教育原本就是关涉价值的,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对教育格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而对于教育格言来说,我们应比较多地从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中来分析其正确与否、作用大小和理性高低,进而用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对教育格言加以考量。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多元意识和权变思想相对浓重,从主体自我建构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格言固然有利于促进新式教育格言的问世,但是对过去的教育格言进行修整,则更多地需要考虑其对当今教育的合目的性和有效性。所以修整尚需要统一标准,这种判定的标准正是当今社会教育的要求和公众的认可,否则修整工作便难以开展。

2.系统观

教育格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从中可以看到,教育格言把人类与整个世界的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教育格言寄生于其相应的环境下,必须从整体出发来看待和研究教育格言。同时也必须把教育格言的大家庭和教育格言发展的整个历史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换言之,系统观念要求对教育格言的资源背景、价值基础、构成要素和发展历程都作为整体来分析和认识,而不是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缺乏系统观念,将可能导致教育格言分析上的失误和遗憾。

3.辩证观

教育格言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的辩证思维模式,其中包括理性与感性、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继承与革新等各种关系。德国人的一句格言“真理是穿着破衣服的帅哥”(5)就很好地体现了格言的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事实上,教育格言也如此,不同的教育格言都是当时情景下的产物,不同的主体对教育格言的认识也有很大的不同,时过境迁以后,那些看似积极、正确的教育格言却变成消极、错误的东西。为此,必须树立辩证观念,并用辩证观点和辩证思维开展教育格言的修整工作。

4.发展观

传统是不断发展着的,传统也需要革新和与时俱进,教育格言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的。陶行知先生曾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6)对教育格言进行修整恰恰需要在维护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抱定发展的态度,力求达到发展的目的。

二、教育格言的修整步骤

开展教育格言的修整工作,是一项复杂持久而又耐心细致的工作,具体可遵循下列三个步骤来进行:

1.搜集聚合

搜集、聚合教育格言是修整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其意思是指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手段,开展全面的普查工作,搜集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中外教育格言,并将其聚合在一起。例如,可以阅读中外教育名著和教育家评传,浏览教育学术论文的引文,征集教育名家的教育感言,组织开展“我最欣赏的教育格言”活动,针对教师、校长、家长等进行社会调查,汇集学校校训和标语口号,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进行访谈和采风等。在搜集聚合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梳理编排,加以系统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此,古今中外的不少学者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我们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善于在肯定前人工作成就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工作。

2.批判反省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是允许犯错误的,同时也是允许改正错误的。我们不能过分地迷信前人、迷信前人总结的教育格言。批判反省的本质就是对作为教育经验成果的教育格言进行的理性评定,这不仅是一种觉悟和能力,也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和改造自我的重要手段。苏格拉底说:“没有省察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我们应当逐渐学会在教育生活中省察,省察我们的教育生活历程,并通过省察确认我们教育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必须对渗透着传统的教育格言进行批判反省,并进一步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批判反省。唯有经过痛苦的批判反省,从传统教育格言中抽身而出,站在传统之外旁观和评说,才具备出新的视野和创新的可能。所以不应惧怕否定,自我否定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表面上的批判反省比没有批判反省要糟糕得多。因此,在否认的背后要有哲学的根基特别是辩证的胸襟。针对来自不同时代抑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格言话语,应当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经过总结、检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明确纠正的方向和措施。

3.改造验证

教育本身不仅是一个促使教育者不断获得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纠正教育失误、改正教育错误的过程。通过批判反省,当我们发现前人的教育格言确实存在着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大胆地纠正偏差、改正错误。如果一则格言明明存在偏差和错误,却迟迟没有得到校正,任其发展下去,则会使部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在歧路上越走越远。不善于改正错误,故步自封,自以为是,也就堵死了通向教育真理的道路。对于我们纠偏改错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一种水平、一种境界,有时候对一则教育格言修正之后,过一段时间我们甚至又发现了新的错误,这时还要继续修正错误,然后才能最终走向真理。

改造和完善教育格言,绝不是反对和放弃,而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这么一句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的共识,多数有作为的人士在社会现实面前无不承认和接受这样的格言。但是也有少数人,通过他们自身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切实感受到“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而当下又有人把它改作“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官爸爸”。事实上,实践已经证明,“好爸爸”也好,“官爸爸”也罢,只是个别人发展的依靠,不代表一般,不能真正反映人成才的基本规律,而知识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走到哪里,知识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普遍性。但是,这句教育格言的局限性也还是存在着的,因为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数理知识,同时也需要人文知识。所以对其作出综合评判后,我们觉得将其改为“认真学文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更贴切一些了。当然人的成长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我们不可能把其所有的制约因素都包含其中,如此修正,起码说作为一则教育格言更为完善了。

三、教育格言的修整方法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孟子》)毛泽东也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对教育格言进行修整同样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应当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提出若干不同的修整方法,我们总结和借鉴历史的经验,以语言特点变化为参照,提出下列四种操作方法。

1.剪除法

剪除法即通过简化语言,削减其中部分不重要语句或内容,留其精髓,使之便于记忆和传播。诸葛亮在《诫子篇》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最具影响,而后人已习惯于将其部分虚词省略,简化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从而广为流传。其实这种方法更适用于翻译性的教育格言,因为过去对一些来自外国教育家的教育话语,多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甚至连虚词亦无遗漏,显得十分啰唆,反而淡化了作为其思想精华的部分,甚而导致含义的模糊。例如,杜威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8)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将其简化为“家庭关系的失调,是产生精神和情绪病态的肥沃土壤”。剪除部分词汇,以使语句更精练,含义更突出,流传更广泛。

2.顺延法

有些教育格言意义上存在缺失或者不够明朗,我们可以根据原有的句子形态和意义顺延充实,使其内容更加完整和明确。例如,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将培养智、仁、勇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和内容,他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谈教育目标时则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陶行知对此道德教育格言十分感兴趣,也十分赞赏,但在《为新中国之新教育继续奋斗》讲话中却是这样说的:“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9)陶行知在此加上“达者不恋”和“美人不能动”两句,以教育学生,足见他对教育格言继承中的改造。另外陶行知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精神,进一步提出了“每事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规定“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10)作为学生的座右铭。显然这些都是依句型承意顺延的结果。这里,我们无意考究陶行知先生改得是否准确妥当,只是借以说明确实可以运用顺延法改造和发展教育格言。

3.凝结法

凝结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或相近的教育格言的意思糅合在一起,使其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教育格言的凝结不是直接随意地对格言与格言进行嫁接,而是以教育生活为基础的,其中意义的相关或相近是十分关键的。例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格言,其实它糅合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等思想。《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育界为人景仰和钦佩的教育格言,它继承糅合了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以及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尽心上》)等思想,可以说,是“善导”、“善启”和“善教”思想的统一体。

4.声呐法

声呐是一种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这里借以命名利用语句的社会反响来改造教育格言的方法。例如,孔子的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1946年陶行知在《社会大学运动》中说,现在时代不同了,提议修改几个字,而成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这里将“明德”改为“民德”,将“至善”改为“人民之幸福”,非常易于人们理解,并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和普遍追求。再如,培根有一句教育格言,我们时常译作“知识就是力量”,而当今人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力量。西方人所创造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有些并不具备利用的条件,于是有人说“本土化的知识才是力量”;有些我们根本就没有理解,于是有人说“理解了的知识才能变成力量”;而有些知识本身就存在错误,于是又有人说“错误知识根本无法成为力量”。基于这样的分析,这一译为“全称判断”的教育格言所拥有的实际上是一种“特称判断”的意义,换言之,就是“有的知识是力量”。鉴于格言带有普遍性,一般不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因此建议结合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将其进行更加准确的翻译。有学者对此管见,可能会认为,影响了我们400年之久的一句格言岂不被糟蹋了。但我们确实应当忠于真理。至少,对此类教育格言,应当持有一种修整的态度吧!

此外,对教育格言进行修整的方法还很多,如重组法,即通过改变教育格言的先后顺序,对其内容进行重新组合的一种方法;美容法,即在不改变教育格言内容的前提下,改变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使其更富有美感色彩,促其传播和应用的一种方法等。这两种方法因非上文各法同类,故略为提及,恕不详述。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当一则教育格言得到一定的修整后,它都将以优化的形态展示在我们面前,此时就可通过期刊、电视等媒体形式编发传递给各级各类教育者,让他们学习、交流和互相劝勉,并从这些优秀的教育格言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还可以召开教育格言诵读会,品味教育格言的无限魅力,加快提升自身教育素质的步伐,以泽益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