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观点与主要成果

基本观点与主要成果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认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湖南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依靠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3.提出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工程。主要是对优秀青年农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4.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一)基本观点

1.农民教育培训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力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应紧紧围绕湖南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等多种教育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湖南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等新的发展要求。研究认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应该是以农业产业技术和非农技术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重点应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

4.在现行农民教育培训政策制度下,如何处理好老龄化务农人口的培训需求和教育培训机构与政府之间的链接关系,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需要探索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长效机制

(二)主要成果

通过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综合研究和系列专题研究,在农民教育培训研究问题上形成了如下主要成果:

1.分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地位。分析认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湖南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依靠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明确了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当前,湖南农业现代化滞后成为“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匮乏成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瓶颈,农业教育资源流失成为农业发展的隐患。到“十二五”末,建成以农业院校为骨干,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从省到市、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训骨干新型农民、创业农民、科技示范户、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使农村近2000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让广大农民既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又为合理有序的劳动力流转做好相应的职业准备,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一支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一支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和一支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队伍。

3.提出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工程。研究表明,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等新的发展要求。研究认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应该是以农业产业技术和非农技术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重点应该推进八大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一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主要是对优秀青年农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通过进村培训、入户指导,使受训农民能够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是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操作规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生态环境、农家经营管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二是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主要在种植业、养殖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青壮年农民,在农业职业院校进行20天的脱产集中强化培训,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三是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农户,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和“招标确定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培训保证农民就业”的工作机制,坚持引导性培训与农民技能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和对口培训,实行就地、就近转移。同时,对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技术服务与政策优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五是科教兴村计划。从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入手,以科技培训为手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为重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步伐普遍加快。六是农技干部科技水平提升工程。重点抓好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知识更新,对工作5年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普遍轮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乡镇农技人员要实行包村、包户责任制管理,将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与推广农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业绩考核,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前提下,对不称职的、农民不满意的实行淘汰。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建设,如开通互联网、农技110,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如电动单车等。七是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程。每年挑选4个水平较高、条件配套的农民教育实训基地,根据教学需要,建立配套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实训能力。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来抓,重点将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成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湖南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4.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在现行农民教育培训政策制度下,如何处理好老龄化务农人口的培训需求和教育培训机构与政府之间的链接关系,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需要探索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要建立由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可按农村劳动力人平3~5元的标准安排培训经费,并保证国家、省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并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衔接机制。要向社会公示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费用等相关培训“菜单”信息,让农民自己来“点菜”。坚持多样化办学,短期培训虽然时间短,但见效快、成效好,能较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中长期培训却能培养知识更全面、技能更优秀的农村劳动力,是打造劳动力品牌的重要手段。培训机构要在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涉农部门要在政策指导、资金投入、信息公开上下功夫,努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发展目标农民的需求,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为总体目标,以“一村一品”为发展格局,结合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按“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农民盼望什么我们送什么技术”的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广大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通过对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一年制的培训,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他们成为“升学有路子,务农有技术,就业有技能”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复员军人,以及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中专学历教育,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四是建立健全立足基层的工作运行机制。根据农民离土不离乡的特点,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移,把培训班办到村民学校、实训基地、龙头企业与专业协会,贴近农村,方便农民,为农民提供不离村、不离家、就近学的技能培训,实行培训教师进村、培训资源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三进村”模式。给予参训农民实物补助,或采取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的奖励措施等。定期收集农民的需求,或利用互联网设立专栏和电话热线等了解农民的需求,或定期开展全省性的农民教育培训调查和分析,掌握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总体趋势,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确定培训内容。五是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以农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扩大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规模。以农业大户的培植为切入点,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层次。依托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对青壮年农民、应届毕业生开展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结合产业需求,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生产。创新适合职业农民培养的教学模式,实行学历文凭和绿色证书“双证制”。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形式,形成入门培训、认证培训、年度培训三者衔接的系统化培训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