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软文制造“逾时不候”的紧迫感

软文制造“逾时不候”的紧迫感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能够吸引受众进行主动的分享和转发,软文有着许多“锦囊妙计”。制造“逾时不候”的紧迫感,吊足受众的胃口,让受众因及时看到你的软文而感到“窃喜”和“庆幸”。梵·高就职于当时最厉害的一家画廊,一个做过画商的画家,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软文以梵·高的生平机遇为切入点,以“梵·高为何会自杀”设置悬念,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最终达到为产品宣传的根本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软文爆炸式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想看的、不想看的,不由分说一股脑地向人们涌来。为了能够吸引受众进行主动的分享和转发,软文有着许多“锦囊妙计”。而如何才能让受众充分感受到分享带来的诱惑力呢?制造“逾时不候”的紧迫感,吊足受众的胃口,让受众因及时看到你的软文而感到“窃喜”和“庆幸”。

4.2.1以悬念吊胃口

在软文的设计中,为了引导受众认真从文章的开头读到营销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开头部分或者直接在文章标题上设置悬念,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吊足受众的胃口。在软文的开头,可选择一段能够引起受众期待的文字为切入点,既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困境或者令人捧腹的搞笑段子,这些都能造成受众心理上的未知感,激发受众的兴趣。而一些悬念式的标题,会给受众创造探索故事的兴趣,当受众看到这样的标题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勾勒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故事后续的发展。

例如支付宝的神级广告软文《梵·高为何自杀》,内容如下:

梵·高为何自杀?因为他是“神经病”吗?可能是,但绝不是主要原因,今天我想聊聊“梵·高为何自杀”这个话题。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名为《亲爱的提奥》,书中收录了上百封梵·高与弟弟提奥互通的信件。这本书,使我对梵·高的印象彻底改观!我原本以为他只不过是个会画画的神经病,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他是一个心思缜密、思路清晰的……神经病。用一句话概括:梵·高可能是个疯子,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傻子。我们先来看看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是干什么的?他是一个画商,而且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画商。梵·高就职于当时最厉害的一家画廊,一个做过画商的画家,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光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梵·高在艺术品鉴赏方面的眼光有多毒——塞尚,他是梵·高最欣赏,也最看好的一个画家。看看塞尚的画在今天的价格,《打牌人》价值高达2.7亿美金,至今仍在“世界最贵绘画排行榜”中。梵·高弃商从艺,在我看来,不光是头脑发热一拍大腿,就此决定献身艺术那么简单。其实,他在下一盘大棋!首先,梵·高凭借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眼光,得出一个结论:印象派必火!他的理论依据也很简单:现在的人越来越习惯那些色调明快,让人感觉舒服的作品。莫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但是相比之下,印象派在这方面做得更好。然而梵·高知道,自己现在再去玩印象派,已经有点晚了,最多只能变成一个画得很像的追随者。于是,梵·高“开发”出了一套更厉害、更大胆的画法,这种画法使他的作品看上去比印象派的画作还要明亮、鲜艳。除此之外他对市场的分析也相当准确,他认为在风景画领域,克劳德·莫奈的地位已经不太可能被颠覆了,既然在风景画上拼不过你,那我就主攻肖像。另外,梵·高在个人风格的树立上,也做得很到位。在当时的青年画家中,有一个叫乔治·修拉的“密集爱好症”患者,他的画全都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的,可谓辨识度极高!梵·高也吸取修拉的经验,研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画!没过多久,那些线线圈圈就诞生了。在品牌打造方面,梵·高也想得比一般人远,他在画作上的签名之所以是文森特而不是梵·高,就是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名字中“gh”的发音。由此可见,梵·高早已做好了爆红的一切准备。而且,他并不只是守株待兔似的,傻等天上的那块比萨饼哪天能够砸到自己脸上,在决定成为职业画家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安排:他先是介绍弟弟提奥进入画商圈,然后让提奥专攻印象派画家莫奈、德加、毕沙罗等。他们能够大红大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提奥的炒作。如果印象派都能被大家接受了,那他离成功还会远吗?所以我一直认为,梵·高的画并不是卖不动(生前产品总销量为1),只不过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一炮而红的时机。可惜,梵·高一直没有等到那个时机,1890年7月29日,梵·高朝自己胸口开了一枪。最近有个作家认为梵·高是他杀,对此我保留意见。反正不管怎么样,他的作品开始渐渐被人们认识。如果再撑十年,他就真的能看到自己爆红的那一刻了!那么,他究竟为何自杀?(如果真的是自杀的话)一个对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有着完美构想的奇才,为何会在快要熬出头时挂掉了?除了神经病外,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穷。穷到连买张床的钱都没有,穷到请不起模特,画来画去只能画自己。我曾经研究过梵·高的经济状况,他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弟弟提奥的接济,提奥每个月会给梵·高的账上打200~250法郎的生活费。200法郎在当时能干什么?住宿每天1法郎,吃喝每天1法郎,加上购买绘画材料,怎么算也不会超过100法郎的开销啊!那么问题就来了,梵·高的钱究竟上哪了?这个问题别说我答不上来,相信就连梵·高自己也搞不清楚。可惜,当时没有支付宝,不然滑几下手指就能轻松理财了。最近支付宝还搞了个新功能,根据你这几年的财务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预测出你十年后成为土豪的可能性。如果真有支付宝,也许梵·高会多活几年,也许他会就此看到生命的曙光,也许,梵·高就不会自杀。梵·高在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大半,但我始终相信,一个尽己所能勤勤恳恳努力干的人,总会成功的。衷心地握住你的双手,文森特,1890年7月27日。”好了,广告做完了,我会死远点的。

软文以梵·高的生平机遇为切入点,以“梵·高为何会自杀”设置悬念,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作者选择了与常规知识迥异的思维角度去重构画家的遭遇,文章层层推进,在不快进、跳读的情况下,受众很难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软文的真实目的。直到文章渐进尾声,才给了受众一个啼笑皆非、瞠目结舌的疑似答案——穷,让受众捧腹大笑。接着又峰回路转,提到梵·高那个年代没有支付宝,不然理财就轻松多了,受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广告帖,真是吊足了受众的胃口!最终达到为产品宣传的根本目的。而在结尾处作者以一句“广告做完了,我会死远点”戏谑自嘲,减弱了广告的商业性,又增加了幽默诙谐感。至此,即使受众恍然大悟,知道被“骗”了,也不至于产生厌恶的情绪,反而会竞相转发,在朋友圈、微博上“奔走相告”,向大家传递这个妙趣横生的艺术之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篇将近两千字的长篇大论,充分研究了受众的心理,并巧妙利用了受众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在有趣幽默的分析中吊足受众的胃口,不仅没有因篇幅过长引起受众反感,甚至让受众深深陷入作者的文字魅力中不能自拔。而这篇软文超高的转发率和阅读量也证实了,利用悬念,吊足受众胃口,发挥创意的想象创作软文,是真的能达到预期的宣传和推广效果的,值得软文创作者反复品味,吸取经验。

4.2.2以限期引关注

在操作软文时,企业可以做幕后的那个“推手”,例如在软文中制造紧张感,强调最后期限,让用户无形中产生一种紧迫感。这就要求软文创作者在标题以及行文内容上抓住一些技巧,吸引受众的注意,如在标题中运用一些颇具紧张感的词语,如“逾期不候”“截止日期到”“最后一次机会”等,从而让受众在看到软文标题时,就产生一种“我竟然及时看到这个消息”的庆幸和窃喜,同时让受众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促销活动中,达到软文推广宣传的目的。

例如:茵曼商城就比较善于在微信中运用这类文案吸引受众转发和分享。比如茵曼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案,标题为《周年庆狂欢倒数3天!新品低至7折,还有豪礼相送!》内容大致如下:

茵曼周年庆狂欢倒数3天,新品低至7折,梦陇红酒、棉麻姑娘还在茵曼+等你。操心的大茵温馨提示:错过这次周年庆,下次可要等十一了哦!2008—2017年,茵曼坚持棉麻、情怀、经典、文艺,使用自然环保、舒适柔软的棉麻面料,坚持“素雅而简洁,个性但不张扬”的设计,崇尚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棉麻舒适慢生活。2015年,茵曼“千城万店”新零售之路开启。2年,450家门店,162个城市,茵曼将棉麻舒适慢生活,带到千城万店。8月,茵曼特别举办9周年庆典,邀你一起为“九年,干一杯”。

文后附带满减折扣信息。

在题目上,茵曼运用了“倒数3天”的词组让受众有一种紧张感,提示受众千万不能错过这个信息,迅速阅读下去。在文中,茵曼用俏皮的口吻温馨提示大家“错过这次周年庆,下次可要等十一了”,给受众一种错过了就可惜了的感觉,从潜意识上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并且在文中展示了企业坚持棉麻、情怀、经典和文艺的文化,以及选用材料的讲究、舒适,给受众留下亲近自然、清新淡雅的印象,且附带有满减折扣活动信息,也从另一个方面激起受众的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当天的抢购中去。因而,在软文中强调最后期限,以限期引发受众关注,也不失为一种为软文“吸睛”的良方。

链接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适当给受众一些无伤大雅的“甜头”,巧妙抓住受众的心理,为受众创造动力,让受众主动帮助企业进行分享和转发,病毒式的营销未尝不是软文推广的好办法。让这些“糖衣炮弹”和“逾时不候”的紧迫感,为软文营销服务,为企业宣传推广服务,不失为一种好的营销策略。

名人名言

彼得·德鲁克

我们未来的富有不在于财富的积累,而在于观念的更新。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1909年生于维也纳,祖籍荷兰,后移居美国。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裕的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他的《管理的实践》,首次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其管理大师的地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