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是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

提高人的素质是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是20世纪末中国教育的最强音,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的重大抉择。本文拟从教育的深层本质、最高宗旨和终极关怀的角度,对大学素质教育当前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略陈浅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必须以养成素质、提高素质为最高宗旨和终极关怀。

赵馥洁

素质教育是20世纪末中国教育的最强音,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的重大抉择。这一深刻的教育思想转变和伟大的教育事业变革,事关全局,意义深远。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一步向优化理想的方向发展,即向更加符合教育本质和更加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目标前进。

从90年代初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到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基本上取得了共识。然而,由于素质教育是关系教育事业全局和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教育工作本身的发展会对素质教育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对素质教育仍需要不断地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本文拟从教育的深层本质、最高宗旨和终极关怀的角度,对大学素质教育当前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略陈浅见。

一、以提高素质为宗旨,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

21世纪的中国需要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基础实、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基本特征。因此,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应该成为高等院校为学生建构的人才内在结构。为了建成这一结构,高校就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统一起来,形成融三者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如何实现这三者的辩证统一呢?

这就必须深刻认识和合理把握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在关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原理,知识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所获得的成果,它集中凝结在各门科学之中,并以理论形态存在着;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它集中表现为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以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形式展示着;素质则是人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从形成上说,它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也就是说,它是知识、经验内化、凝结和升华的结果;从内容结构上说,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由此看来,相对于知识和能力而言,素质更内在、更稳定、更根本,和人本身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它是知识、能力构成的智能结构,具有根据、动因和支配的功能。高的素质养成之后,不但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知识和能力得以更好地发挥。就是说,有了好的素质,一个人就会能动地积极地去追求知识、增强能力,应用知识、发挥能力。比喻言之,知识如弓,能力如箭,而素质就是射箭者自身气质、品格、心态和精神的总和。如果一个射者本身素质不好,箭就不能射出,即使射出也不会中的。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来表达,可以说,素质是“体”,而知识、能力是“用”;素质是“道”,而知识、能力是“术”,只有“明体”才能“达用”,只有“得道”才能“用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必须以养成素质、提高素质为最高宗旨和终极关怀。高等教育当然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它绝不能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宗旨和归宿。而且,从终极的意义上说,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即为了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正由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才明确指出,全国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一体化,这种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提升人,即育人、树人、成人。具体地说,就是把人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美好的人,一个顶天立地、光明正大的人,一个勇于承担历史重任,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勤于作为、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人。

对此,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们都有所体认,在孟子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皆成为尧舜”;在陆九渊看来,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学生“堂堂正正做个人”;在王阳明看来,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满街都是圣人。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而“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校交给你的所有知识都忘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他们都不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应该受到启示。

常常听到一些大学毕业生抱怨说,学校学得的知识到工作实践中不够用、不适用。似乎上大学没有多大意义。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大学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死板、脱离实际等弊端,亟待改革;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不少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在于养成素质而并非局限于传授知识。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大学教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是可以忘记的,但在大学养成的素质是永存的,其价值是高于知识的。在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时代,更是如此。如果仅仅以传授的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育好坏的尺度,认为传授的知识越多越是好教育,那绝不是在抬高教育而是在贬低教育,不是在赞扬教育而是在误解教育。大学教育当然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问题在于这只是教育的内容,而且仅是一部分内容,它并非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因而也不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教育的终极关怀是超越于知识和能力之上的,对此,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当深思之。

二、以思想道德为灵魂,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诸多方面,因而,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但由于在诸方面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核心,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灵魂,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江泽民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还说,如果轻视政治思想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

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是灵魂,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思想道德对人的知识、才能的获取和应用,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也决定着学生毕业后应用知识的目的和方向,更影响着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待人、处世、接物、做事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思想道德问题归根结蒂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一个人懂得怎样做人,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抱负,在求学上就会有明确的目标、持久的动力和端正的态度、优良的学风。反之,缺乏人生理想、胸无大志,在求学上就会不思进取,甚至消极懒惰。可见,在做人和求学的关系上,做人起着主导作用。对此,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都有深刻的论述,史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画家刘海粟说:“艺术家人品不高,作品境界也高不了。”德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中国语言学家王力说过:“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意大利诗人但丁,通过道德和智慧相互作用的差异,也深刻说明了道德的优先地位。他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些论述启示我们,道德与学问、才能相比,总是处于优先的地位。因此,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灵魂,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社会上一些人道德意识淡化、道德价值失落、道德原则失范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我们强调以德育为灵魂,并不是要忽视智育,更不是要否定智育,也不能以德育代替智育。在德、智的关系上,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一方面,道德是主导、是灵魂,决定着知识、才能的方向;另一方面,知识也对道德养成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必然视野宽广,心胸开阔,容易深入理解为人之道,因此,有助于崇高道德和美好人格的养成。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以德育为灵魂、为主导的原则下,实现德与才、德与智的辩证统一,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正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说的:“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以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为主导,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靠广大的教师和管理干部,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师的作用是主导性的。

如果说,在整个高校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都必须依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的话,那么对于素质教育来说,这一点就显得尤为突出,尤其重要。这是因为,素质培养具有与单纯知识传授不同的特征。其一,素质培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崇高的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宗旨,认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只掌握某一学科、某一课程的知识就很不够了。必须从教育者、教育家的高度来提升自己,而不是简单地成为一个教书的教师。其二,素质教育向一个大学生提出的素质结构要求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才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涵养和文化底蕴。只有教师的文化涵养高,才会引导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精神。其三,素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固然有知识传授,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靠教师的人格榜样的示范和影响。这就对教师的人格、品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知识很丰富,但人格低下、品德低劣,绝不会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积极作用,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古人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而如果一个教师人格崇高、品德优秀、精神境界美好,既做学师又做人师,那就会对学生的素质提高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而且,会使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影响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其四,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融注于、贯穿于专业教学中去,并且以专业教学为主要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要充满热爱之情,要达到深切之思。不但熟悉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体认该专业、该学科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并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素质的熏陶。此外,素质教育需要大学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气氛,具有高尚的学校格调和优良的校风、学风。而这些无形的精神资产和精神财富,也主要靠广大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去体现、去承载、去创造。这些特征说明,素质教育与教师人格的关系比知识传授更内在、更直接、更有高度的统一性。

因此,它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没有高素质的教育者,要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无异于缘木求鱼,沙上筑塔。所以,在素质教育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要以教育者为主导,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此之谓要铸学魂,先铸师魂!

四、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核心,处理好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条件。高等教育的改革,基本上包括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两大方面。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及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这两大方面的改革必须兼顾,必须结合,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然而,在这两方面的各项改革中,教学改革处于核心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作为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在任何时候教学工作都是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第一,高校各项改革对于人才培养所发生的效应,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表现出来,发挥出来;如果没有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就没有归宿,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改革的意义。第二,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最集中地体现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个学校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教授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能反映出它遵从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最能明显地看出它建构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来说,我国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远远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整体素质的要求,还跟不上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专业意识过强、专业设置过多、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陈旧重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方法死板落后偏重灌输等等弊端,严重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的各项改革中,必须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我们在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力地推动了管理工作向着更加科学化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必须看到这方面的改革,相对于教学改革而言,仍然是外在的,如果不同时大力推进内在性的教学改革,不着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工夫,那么这些体制方面的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就不会有必然性的联系。

五、以质量为生命,处理好扩大招生数量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

扩大招生规模,是近年来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大动作,也是50年来高校发展历程中的大手笔。这种超乎寻常的数量增长,不但对拉动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为减缓中学毕业生的升学竞争压力,克服基础教育中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弊端,提供了机遇和环境。从长远看,也大大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跨越的进程。然后,它同时又为大学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是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基准,如何在扩大数量时提高教育质量。数量与质量、多与好、快与优,经常发生矛盾。当人们处理二者的关系时,也往往顾此失彼,重视质量时容易忽视数量,扩大数量时又容易不顾质量。这在历史上是有不少经验教训的。因此,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就成为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培养人才来说,在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和比值中,质量是根本,是生命,只有保证质量、提高质量,扩大数量才有意义,才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也有益于学校品位、学校信誉、学校名望的提高。世界上的名牌大学,之所以有名,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培养出了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之所以驰名世界,其原因并非在于培养的学生数量多,而在于它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国家总统多。如果一个大学培养的学生数量很大,但大都是些平庸之才,不但会影响这个大学的生命,也不适应于国家对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所以,在扩大数量的同时,必须抓好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如果重视了质量,即使培养不出诸葛亮,但可以使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而如果不顾质量,培养出的十个、八个臭皮匠还顶不上一个诸葛亮。这不但浪费了大学的资源,而且还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因此,必须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为生命,把握好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的统一。

总之,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长期目标、系统工程,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其中有许多重大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讨,有待于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不断进行探索。但是,只要我们从2l世纪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认真研究和解决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我们相信,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终极关怀的大学教育,一定会为21世纪中国民族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作出伟大贡献。

(原载于《政法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