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谓“终极关怀”

何谓“终极关怀”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下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主张放弃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让哲学注重“终极关怀”;另一种主张面向实际,让哲学走向现实生活。这里关键是如何看待“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同对这些对象的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上述终极关怀均无多少价值可言呢?注重终极关怀与注重现实生活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一致起来。因此,在看待哲学走向问题上,不要狭隘地理解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应当有一个新的视野、新的高度。

一、何谓“终极关怀”?

面对新世纪,哲学应当选择何种走向?时下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主张放弃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让哲学注重“终极关怀”;另一种主张面向实际,让哲学走向现实生活。这两种主张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究竟怎么看待?毋庸置疑,这两种主张确实不同,但是否截然对立?这里关键是如何看待“终极关怀”。如果像以往旧哲学那样主要专注于探求什么神秘莫测的世界本质或精神“极乐世界”,醉心于人的形而上学本质之类问题的抽象玄思,或者像一些学者热衷于谈论什么超世俗的“文化生命”关怀,那么,这样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确实是难以统一的。如果哲学的终极关怀并不是超越社会现实,而是以此为立足点来引导人们思索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帮助人们确立健康的生活导向,那么,它看似抽象,实际切入的正是人的生活世界。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来,两者又是完全可以一致起来的。

终极关怀是一个晦涩玄妙的概念,很难作出一个严格规范的理解和定义。尽管如此,把握其基本内涵又是深化讨论所必需的,否则便无交谈的共同话语。撇开其他内容不管,就其实质、核心来看,终极关怀主要追索的是人生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寻求的是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至上、至本的精神感悟与洞察。它主要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并通过这种提升帮助人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精神归属。就此而言,众多的宗教、哲学似乎没有多大分歧。但在其具体的把握和寻求上,不同的宗教、哲学还是相距甚远。宗教所讲的终极关怀,基本上是把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寄托在彼岸世界,寄托在某个具有统摄作用的最高目标上。在基督教中,这种最高目标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在佛教中,是法力无边的佛祖;在伊斯兰教中,是无所不能的真主。终极关怀是同对这些对象的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所讲的终极关怀当然与宗教不一样,它是逻辑地、理性地探索的结果。不过,不同的哲学所理解的终极关怀也有差异。在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中,终极关怀基本上是被寄托于某种超验的“本体”上。像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西方传统哲学家的“理念世界”、“自在世界”、“绝对观念”,就是以不同的方式要在超越时空之外、感觉之外的形而上的本体世界中去寻找终极关怀。中国正统儒家所讲的那种与人欲绝对对立的“天理”,实际上就是终极关怀的“家园”。所有这些终极关怀都是超凡脱俗、望尘莫及的,难怪后来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奚落与抨击。像历来笃信基督教的西方传统就开始被尼采“上帝已死”的口号所打破,上帝不再是精神寄托的唯一寓所。那种追求超验本体的西方旧传统,现在也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光环,尼采已经将它和上帝一起埋葬,现当代大多数西方哲学思想流派也基本上舍弃了这条道路。完全抛弃本体论的研究诚不可取,但要召唤人们到那种抽象本体中寻求终极关怀的确不是出路。至于中国正统儒家所讲的“天理”说教以及佛教所指引的“涅槃”境界,更不能成为今天现代社会所应提倡的安身立命之寓所或终极关怀。为什么上述终极关怀均无多少价值可言呢?原因很简单:假如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推向不着边际的遥远、来世,谁还对这种关怀有多少兴趣呢!

其实,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并不在超世脱俗的彼岸,而就在现实的、世俗的此岸。这种意义、价值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似乎是脱俗的、抽象的,但就其根源来说,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之中的。离开现实世界来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无异于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而且,离开现实生活谈论终极关怀,这样的关怀毫无具体的内容,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空洞的玄思。

说到终极关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要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即终极关怀的“终极”究竟怎么理解?因为理解不同,提出的关怀导向也不会相同。这里且不说各种宗教中的“终极”神秘莫测,难以把握,就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讲的“终极”即传统本体论所讲的“本体”也有待进一步澄清。按照传统本体论的理解,本体就是最终的实在、原始的实在。何谓“原始”?就是最初的始因,即没有原因的原因。这样一来,哲学上的终极便成了一个预设的不变的点,整个哲学内容就是由此而展开的。问题是,把这样的点作为现成的开端,是否符合穷根究底的哲学思维呢?实际上,哲学上的终极不是给定了的终点,而是体现在非终极的无限发展过程中。就哲学上的终极关怀而言,它总是与人的理想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不仅要适应和改造现实,同时又总是把某种理想赋予现实。从现实出发而又否定了现实,超越了现实,便是理想的实现;理想一旦变成了现实,同时也就否定了自身,即理想不再成为理想,而是成为新的理想据以超越的出发点。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终极意义上的存在,既不是已经给定的存在,也不是永远处在彼岸世界的、实现不了的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人们经过实践不断实现、又不断否定的理想中的存在。[1]由此可见,终极问题并不是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什么问题,它就存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人生活于现实之中,但又不满足于现实,希望改造和超越现实,实现一种新的理想,这便产生了一种人生意义上的终极关怀。注重终极关怀与注重现实生活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一致起来。因此,在看待哲学走向问题上,不要狭隘地理解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应当有一个新的视野、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