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讨论课的实施

讨论课的实施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次讨论的情境中,这一弥合路径与机制的构成形式被设定在了“新媒体”这一范畴之中。新媒体形式因使用主体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使其难以接受传统媒体监督体系的统一监督管理作用,因而新媒体形式的相关信息呈现显明的虚拟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自我保障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对新媒体形式以上特征的厘清,对于把握新媒体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和实施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讨论开始前,我宣布了讨论规则。

第一,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到前排就座,作为评委,给每个小组的表现打分。打分为10分制,平均分作为每小组的最后得分,为了保证相对公平,本小组的负责人不给本小组打分。

第二,指定了几名同学分别作为计时员和统分员。

第三,每个主题的讨论过程包括如下环节:首先,每组先派一两位同学到讲台进行主题演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次,演讲结束后全班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向该小组成员提问,由小组成员回答,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回答,本轮提问和回答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第三,由嘉宾老师向演讲同学提问。最后,由嘉宾老师进行点评。我作为主持,负责秩序的维护、时间的把握、人员的安排等整体局面的掌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为了使讨论有效进行,首先有必要确定讨论对象的概念内涵,因而,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如下: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处于统领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秉承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蕴含着理想性的价值目标,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诉求;既有影响、感召人们提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认同、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应当被定义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与基础,是我们民族长期遵循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本质的基本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和支撑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的行为准则与基本方向,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法。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被界定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根本原则、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主流意识、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念或体系。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实践之中,其所承载的思想内涵,深刻表达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发展方向,但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内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价值观念之中,并未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应如何把这一官方表达文本内化为个体认知的内在价值观念,其路径与机制有哪些,这正是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因此,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我们厘清了这一讨论情境中的关键性议题,即作为表达文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作为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元对立应当通过怎样的路径或机制得到完整的弥合。在本次讨论的情境中,这一弥合路径与机制的构成形式被设定在了“新媒体”这一范畴之中。

2.新媒体形式的特征界定

新媒体,即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兴技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能使传播者与受众(用户)互动的媒介总和,其以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的媒体形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第一,主体的平等性与自由性。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与广义上的政企非媒体组织、公关部门等)的信息一般由专业化组织提供,呈现为由专业媒体组织向相应信息受众单一方向流动的特征,其信息呈现在组织加工后个人价值倾向得到相当程度革除,并通过这一加工进程体现了组织自身或组织代言群体的价值导向,通过信息传递目标旨在扩大其代表群体或自身价值的影响。而新媒体在其信息的产生与传递机制等方面和传统媒体都存在重大差异,其信息发生机制与价值表达更多依托个人的直接体验与思考,因此在主体上呈现出相当平等性与自由性特征。

第二,内容的及时性与丰富性。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终端的逐步普及以及相应应用软件的成熟和发展,网络联接通道更加便易,接受新媒体信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而手机持有人群及手机上网现象的广泛普及,也使新媒体信息呈现丰富性的特征。

第三,形式的生动性与交互性。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使得新媒体形式使用者可以获得相对便宜的方式来制作和修改信息(文本、图片、影像、声音等),甚至可以制造出逼真的虚拟信息,如数字动画、电脑游戏等,因而,其相对传统媒体呈现更高的生动性,并且具备更强的煽动性与感染力。新媒体形式同时呈现强烈的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双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话语权和控制权;二是新媒体形式参与者同时具有发送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这一双重身份在新媒体形式巨量使用人群的共同叠加下使新媒体形式自身产生了一条高度复杂但即时有效的议题产生与价值判断机制,使得新媒体形式整体状态亦呈现相应的交互性特征。

第四,语境的碎片化与虚拟化。新媒体形式信息发生的非专业性与非组织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体信息的丰富度与即时度,但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其发生信息的专业性与组织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以统一的时间顺序与关系逻辑予以呈现,而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则常常呈现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其对某一时间点上发生的具体现象缺乏客观性与准确性的表达,同时难以自主生成统一的时间顺序与关系逻辑,并可能因主观判断因素使原始事件呈现异化与解构的映射形式。新媒体形式因使用主体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使其难以接受传统媒体监督体系的统一监督管理作用,因而新媒体形式的相关信息呈现显明的虚拟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自我保障其真实性与客观性。

对新媒体形式以上特征的厘清,对于把握新媒体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和实施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3.新媒体影响的规范性分析

第一,信息丰富即时导致的影响功能强化与影响功能弱化。新媒体形式信息流的高度即时与丰富首先会增强媒体形式传递信息流的相应能力,在客观上无疑有效提升了媒体形式的影响功能。但由于新媒体形式的大范围应用,媒体信息代谢效率随之大幅提升,但作为媒体受众的个人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力却并未增强,信息流的过于即时丰富使得个人的关注度下降,事实上造成了媒体影响功能的弱化。

第二,主体平等自由塑造的现实身份影响弱化与现实身份影响强化。新媒体形式的应用使得过去被少部分个人与集团垄断并被少部分专业组织运作的媒体渠道向广大的公众开放,使得在媒体渠道的获得方式上现实身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但与此同时,媒体渠道对广大公众的普遍开放却并未消解现实社会中不同新媒体形式参与者在社会阶层与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相反,通过普遍开放且呈现即时丰富交互特征的新媒体形式会放大新媒体运作中不同参与者其社会身份的影响,导致不同参与者受其他参与者的关注程度与其价值观念的影响程度截然不同。新媒体形式信息过度即时丰富的特征导致的单一信息个人关注程度下降的状态在更大程度上促成了公众关注倾向于在社会阶层与社会角色方面具备相对优越性的新媒体形式参与者,而这在事实上又造成了现实身份影响的强化。

第三,运作自主互动构筑的交流功能强化与交流功能弱化。更为即时丰富的信息供给与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生成无疑可以提供相比传统媒体更为强大的交流功能,但过度即时丰富的信息量又可能造成媒体受众对于信息反馈的麻木,同时碎片化与虚拟化的信息承载形式可能导致部分信息在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其他更为重要的信息反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关注。同时,新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个人自身社会阶层与社会角色的限制,拓展了个人的社交空间,有助于较高层级的个人生活与思考方式形成,但也会导致同层级之间的交流日趋减少,不同层级间的交流则呈现较高层级对较低层级单一方向影响的相应状态。从而在事实上造成交流功能的弱化。

4.新媒体形式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主要如下:

第一,主流力量的广泛参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首先应当积极发挥自身思想领导职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形式中的广泛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新媒体领域深入广泛地进行宣传培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深深扎根于服务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通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领域中的中心议题地位,从而有力地增强其在新媒体领域中的影响力。

第二,传播形式的积极创新。新媒体形式的即时性、丰富性与交互性使得传统的媒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竞争性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文本形式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脱离也要求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形式必然创新。其创新应当首先推进承载形式的多样化,视频、动画等更为生动、感染能力更为强烈的传播形式应当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同时,载体中的内容应当尽可能地减轻作为官方表达文本的生硬气质,更灵活地运用“接地气”的传播语言,更多地通过营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情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使人民群众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主流意识,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积极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交流主体平等交互的新媒体时代更是如此。只有从根本上唤起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