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表达课的实施策略

阅读表达课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阅读教学,本就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本,以学生的现状为实施基础,以求提高其阅读能力。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学点是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主要教学目标和次要教学目标。次要教学目标是隐含在教学中的,在围绕主要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下,它是一点而过,点到即止,如微风掠过;等学到相关单元时,回头再咀嚼体会。对于前文中提到的“次要教学目标”,我们是需要在心中记挂着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本就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本,以学生的现状为实施基础,以求提高其阅读能力。为此,我们研究了一系列相关策略,以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调整阅读单元教学目标

丰富课程规划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表达的时空,设计多彩的活动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的积淀,我们更努力试着调整学习的节奏,让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厚积之后,有喷薄的表达力量。

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曲线”让我们明白,人的记忆是需要一个加工过程的。从“记”到“忆”,再到形成习惯的“语言运用”,要经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我们常常在教学中会感到无力,为什么明明教过的内容,学生在使用时却不见踪影了呢?回顾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发现原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过于着急,注重当时,而忽视了帮助学生进行保持和再认同的深层吸纳过程。

教学中,我们很自然会引领学生走入课文,跟着作者学习表达,从模仿起步来练习。从课文中选出一些句式,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句练习。如一年级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句式“谁干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谁怎么样地干什么”“谁(什么)怎么样”等,又如二年级的课文中有“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课文《扳手腕》中写道“同学们有的站在小敏身后……”,《荷花》中写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是……”;如《拾贝壳》的“我们笑着,喊着,跑着,跳着……”,又如《四个愿望》的“我希望……永远……”等。

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式,在教学中一定是我们不可错过的教学素材,这样学习表达的材料还有很多。但是,因为教材的安排,会使得这样的学习间隔长长短短,有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感觉,这断断续续的学习安排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符合科学记忆认知规律。

面对这样的教学,我们尝试采用“适度调整,相对集中”的方法,调整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内容设置,使教学能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变得更科学。

(1)适度梳理教材教学点,使教学内容得以集中

我们将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选取出重要的1或2个知识点,在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反复学习,直至熟练掌握。在单元教学点中,这1到2个知识点是根据教材、学生学习难易程度来选择的。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梳理单元中每篇课文的教学点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这一单元中共有3个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一边学一边扔,没有一个反复出现帮助加深印象的过程;而没有一定的反复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浅的,无法固化掌握的。因此,我们对这一系列的句式学习点进行了统整:

我们筛选了较为简单的“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句式作为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学点。这样的筛选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对学生起步阶段的表达学习来说,学习应该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其次,纵观这一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发现,这两个句式其实在没有出现的课文中也隐藏着,也就是说,在学习原本不属于教学内容的课文时,学生也是能用它来练习的。基于这两点,我们选择它们作为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反复多遍,直至学生能基本熟练掌握为止。

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学点是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主要教学目标和次要教学目标。次要教学目标是隐含在教学中的,在围绕主要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下,它是一点而过,点到即止,如微风掠过;等学到相关单元时,回头再咀嚼体会。这样的调整,就会使学习的内容相对集中凸显而有效。

(2)调整教材中的练习,使之与学习内容得以统一

不仅是教学的目标需要调整,使它集中而又鲜明,还需要调整的是课后的练习,使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从而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如二年级开始,我们有了抄写积累句子的练习,教师会选择一些优美的句式让学生抄写。本着美好的愿望,教师希望通过积累,让学生在表达时能用上它们,以增添文章的色彩,但实际效果却总不尽如人意。当明确一个阶段教学目标后,我们再来选择时就有了变化。

《我给奶奶送阳光》

调整前:紫花开遍大地,芬芳扑鼻;小鸟在空中飞,叽叽喳喳。整个大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鹿儿高兴得跳了起来。

调整后:鹿儿想到外面去玩,打开了房门,绕过了小溪,向对面的草地走去。

《鸬 鹚》

调整前: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调整后: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这样调整使练习的重心与表达学习要求得以统一。二年级的表达要求,一定不是学习描写,如何把景物写优美,而是落实在“正确使用连贯的几个动词,把自己做的一件事讲清楚,做到句子完整”的基本能力的学习上。在调整后的句子摘录中,不难发现老师选择的句子都是帮助学生指向达成表达目标的。如此,读和练均指向同一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练习,学生将会渐碰渐熟,直至能在表达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使用几个动词来介绍自己做的一件事。

(3)适时回眸反刍,使学习得以提升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对于前文中提到的“次要教学目标”,我们是需要在心中记挂着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之后,我们应当适时回眸,唤醒这些记忆中的知识碎片,以发挥它们的学习作用。

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到第八单元,学习的主题是“读课文查字典识字”,包括两种查字典识字法: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教学中,有机结合课文的学习,教会学生两种查字典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两种查字典识字方法的合理使用方法,是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但是,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表达仍可以渗透其中,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可以回头寻一寻其中奥妙所在。

在《读读想想说说写写献出一份爱心》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中吸取表达之法。教学时,教师先后出示了一下教学片段,请学生根据拿到的学习单上的课文自由朗读回忆课文:

片段一:《花木兰》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木兰看见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心里十分着急。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片段二:《王冕学画》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晶莹的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得出神,心里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哇!王冕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画笔、颜料,又找来些纸,学画荷花。

片段三:《唐老鸭新传》听到喊声,唐老鸭看着自己全身丰满漂亮的羽毛,心想:假如把羽毛卖了,买件大衣,再上饭店吃上一顿多好哇。他卖掉羽毛,美美地吃了一顿,穿上新买的大衣,高兴地走在街上。

在学生自由地朗读随机拿到的课文片段以后,教师便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故事内容中去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讨论之后,他们发现了隐藏在不同的内容之后的秘密——三段文字表达方式是相同的,都是先讲“看见什么”,再说“怎么想的”,最后告诉我们“怎么做的”。找到了表达之法,后面的学习学生自然也就有“法”可循了。

又如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四单元的学习中,单元主要目标是“继续学习预习。在通读课文时,要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想办法自己解决”。概括地说就是学习“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学完两个单元,教师进行单元梳理。在复习巩固课上,让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并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但却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最鲜明的句子。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进行积累。

“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着孵小鸡呢!”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着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再一次回首课文,打通课文篇目间的壁垒,学生在牢固掌握单元目标的同时,于集中积累的过程中,自然进行比较,体悟到“抓住动作”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没有分析,也不需讲解,学生在回顾中对语言的学习自然得到了提升。

这样的教学,可以间隔地根据学生表达的需要,在教师不断进行教材梳理后,引导学生在横着的苍苍翠微中寻觅表达的“幽径”。

古人说“厚积而薄发”,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进行适度的调整才能让学生有充分学习累积的时间,有把知识吸纳并转化成自己的一种语言意识的时间,从而让语言的学习素材成为自己语言表达的材料,完成内化,实现“厚积”。

对学生的表达,一直以来我们更关注从教学的外在层面去突破,但在师生相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表达是学生内部加工之后的显性化过程,从学生表达素养养成的视角去反思我们的阅读课程的整体规划,是行之有效的一条新的实践思路。

2.以阅读过程为轴的学习

表达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独立于阅读教学外的。我们坚守“阅读本位”的教学,我们也努力将语文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成果研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低年级的学习,字词学习是重中之重。但字词学习的目的自始至终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教学中,我们将表达的学习有机地融于阅读教学中,不喧宾夺主,却能互相扶持。

(1)将表达的学习融于关键词的学习

如在教学二年级《喇叭花》一课,我们发现第2小节中的“介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介绍”是一个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而整个小节也是围绕“介绍”来展开叙述的。因此,我们紧扣“介绍”这个词语来展开学习,学习作者的表达。

师:这3小节都是写喇叭花的,可内容却不一样。我们合作来读,特别要注意老师读的地方,想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生合作读)

师:发现了吗?

生:一个是别人介绍的,一个是自己发现的。

师:这3小节都是写喇叭花的,但是第2小节是讲听别人介绍的,而4、5两小节是写自己发现的。先来学习第2小节。

师:听之前我们先来学一学这个词,(出示“介绍”)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儿?“介”和“绍”都是生字,同学们拿起小手一边看着老师在田字格里写,一边学着书空。

师:作者听别人介绍了什么呢?

(学生听课文第2小节录音两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理解与朗读)

生:听别人说,喇叭花是夏天开的。

师:哦,这是介绍喇叭花的……

生:开花的时间。

师:你听明白了!继续交流。

生:喇叭花开花了,就像一只小喇叭。

师:这是告诉我们喇叭花的样子很美。

生:喇叭花开花了,有紫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难怪他说花儿——怎么样?

生:可漂亮了!

师:花儿可漂亮了!谁接着来往下介绍?

生:就像一个个小喇叭。

师:还有……

生: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喇叭花开花了,花儿可漂亮了,不仅样子可爱,而且颜色也很美。谁能试着一个人学着来介绍?

生:喇叭花开花了,花儿可漂亮了,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同桌你介绍给我听,我介绍给你听!听人介绍就要听清楚,听完整别人说的话。

师:读读最后一句,想想介绍了什么?

生:要让喇叭花开花,我们要做些什么。

师:听人介绍,要听清楚别人说了几句话,说了哪些内容。自己介绍时,也要这样说清楚、说明白。

教学从课文整体入手,让学生明白文中的这一小节是写作者惊喜地发现喇叭花发芽以后对花儿充满了期待。他细心地听人介绍,为了更好地照料它,期盼它快快开花。从字音、字形入手到理解词义,结合文本提供的情景感受作者如何介绍,并学习作者来介绍。要求学生仔细听,听清楚别人向作者介绍了些什么。在学生复述出每一句话的时候,教师则提示学生想一想这是在介绍喇叭花的什么信息:开花的时间;喇叭花不但形状可爱,而且颜色很鲜艳;喇叭花生长需要什么帮助。然后,让学生学习课文,从三个方面来学着完整地介绍。

紧扣“介绍”这个词语的学习,借助文本提供的情景,有机又有序地将生字的字音、词义、语段理解、情感体会、语言实践糅合在一起。字的学习有侧重,侧重于字形书写的指导;词义的理解结合文本读懂介绍了什么,又是怎样用好句式生动介绍的;借助文本,设计说话练习,让学生体会“介绍”要做到清楚明白有序。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整体推进读与说能力。让学生懂得,“介绍”时要说得有序,说得清楚明白,而听人介绍时要仔细,听清别人说了什么。沉浸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学生就逐渐知道了自己该如何组织几句话,如何清晰地表达。

(2)将表达的学习融于关键句的体会

在一年级《小花猫照镜子》一文教学时,我们同样发现了一个关键词“使”。“使”是一个字成词,字形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难点,它的右边部分学生极为容易与历史的“史”发生混淆,是需要不断地让学生加深记忆的。“使”作为一个字来学,它一定是孤零零的。但到了句子中,它就有了不同的作用。它代表着一个句式——使动句。细读句子,会发现用上使动句,不仅可以丰富表达,更能体现文中前后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有这样的果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因。正是由于前面小花猫的做法,才会有后面的心情的变化。我们要努力让学生体会使动句表达的作用,能学着课文说话。因此,教学中我们尝试结合文本提供的情景,让它来串起语言的学习活动。

于是,教学分几步走:第一次学“使”,认读字音,学习字形,后读句子,感受“使字句”在文中表达上所起的作用。第二次,教师出示“使”字的卡片,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用“这使——”来说。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到相同意思可用不同句式来表达。第三次,教师出示“使”字卡片,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句式来说一说照镜子的结果,体会用上它更能强调正是因为小花猫自己的改变,才会有心情变化。紧扣“使”字,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情景将语言的训练贯穿全文的学习,虽然不写出句式,但把它渗透在课文理解中进行,让学生在渐近渐熟的过程中对字加深印象,也在渐碰渐熟的过程中了解、感受它的用处以及语言的变化。

(3)将表达的学习融于思维碰撞处

一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有趣的儿歌。它们篇幅短小,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语言的学习又如何进行呢?

一年级第一学期“读儿歌学拼音”单元中有一篇课文叫《采蘑菇》,儿歌一共16个字,四字一行,却清楚、准确地告诉我们小兔子采蘑菇的过程:“小兔跑步,穿过草地,绕过大树,去采蘑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儿歌,这对学生而言并不难。于是,我们抓住小兔采蘑菇的一串动作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儿歌中有两个动词值得关注:“穿过”和“绕过”。在学生能正确认读儿歌的基础上,要求小朋友用心记,找一找发生了什么变化,再想一想这样换一换行不行。在学生进行自由记忆的时候,教师将板书中的“穿过”与“绕过”互换位置。学生不难发现儿歌中的改变,难在说清不能互换这两个词语的理由。

学生理解表达最好的帮助就是课文提供的情景,包括文字,也包括课文插图。在引导学生读儿歌、观察插图以后,让学生一边做一做演示动作,一边来讲自己的理解,学生就不难了。“绕过”草地是可以的,但是图中告诉我们这一大片草地中有一条弯弯的小路,小兔子就是由这条小路从草地中间走过来,所以用“穿过”更合适。而显然,大树只能用“绕过”,因为大树坚硬的树干没法“穿过”。由此,让学生体会儿歌用词的准确与丰富,留下语言学习的痕迹。

这样的阅读经历还有很多,有的是预设的,有的需要教师智慧地发现,在阅读学习思维的碰撞中及时采撷。如在教学二年级《送小蚂蚁回家》一文时。学生集中完成小板块的识字学习以后,出示如下填空,请学生运用新学的词语,说一说小蚂蚁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交流时出现了词语“趴”和“扒”的混淆,从而给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生成性的情景。

在学完生字新词后,出示填空:

水池里,睡莲刚刚闭上眼睛,就被__________哭声惊醒了。她__________眼睛一看,是一只小蚂蚁在一根水草上。睡莲问小蚂蚁怎么了,小蚂蚁说他不小心__________池塘,上不了岸了。

师:去掉“呜呜”“池塘”这两个词语,留下来的4个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请你再读读课文的2至6小节,并且用上新学的这4个词语来说一说。先读,再准备。

(生准备)

师:第一条横线,谁来?边找边说给大家听。

生:水池里,睡莲刚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

师:真棒!第二个谁来?

生: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小蚂蚁扒在一根水草上。

师:是趴在水草上,注意“趴”的声母是“p”。

生:趴在水草上。

师:最后一个格子,一起来说好吗?原来小蚂蚁不小心……

生:掉进池塘,上不了岸了。

师:是呀。在这个填空当中,我发现有这个字宝宝“趴”,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这个“扒”字很相近。拿出字典,我们要来查一查,了解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请男孩子找一找“趴”,女孩子找一找“扒”,找到别忘了读一读,开始。

(生查字典)

师:找到了吗?先请男孩子来说,“趴”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意思是肚子向下卧倒。

师:还有第二个,请你说。

生:第二个意思是身体向前靠在东西上。

师:你们觉得课文中是哪一个意思?

生:第一个。

师: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是第二个。

师:真棒!请女孩子来说说“扒”的意思。

生:第一个意思是抓住,扒着。第二个意思是,剥开,挖,扒拉。

师:意思很多,你选择哪一个?

生:我选择第一个,抓住。

师:通过查字典,我们初步有了了解。看看图,做做动作,什么叫“趴在一根水草上”?原来身体向前靠在东西上,发现你们4个脚都碰到东西了,难怪“趴”是用足字旁的。“扒”住再做做看。手用力抓住,和手有关,所以这个“扒”,是一个提手旁。它们都表示动作,但是不同的部首告诉了我们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请你用上这4个词语,再来大声说一说。

在这一次的教学中,学生出现了“趴”和“扒”的混淆,通过查字典,看图,做动作,联系课文,学生在课文情景中明白了为什么用“趴”。在其他几次的教学中,还遇到学生将“趴”和“爬”发生了混淆。同样,也是借助课文提供的情景,通过查查读读,做做想想,让学生分清虽然“趴”和“爬”都表示动作,但是“趴”是静止的动作,而“爬”则是行进中的动作,明白要细心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才能正确地运用。

在教学中,多处运用到了利用生字说话、利用关键词说话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基于文本提供的情景说话,丰富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4)将表达的学习融于情感体验时

在阅读文本提供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创设出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习语言,也许是借助文本指导语言运用,也许是拓展文本进行语言实践,也或许是依托文本给予学生语言的积累。

仍然要说二年级《送小蚂蚁回家》一文的教学。字词教学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但不能仅止步于字词的音和形的教学,在正确认读后,可以结合课文提供的情景,实现语言的实践运用。

师:首先,让我们来学课文中睡莲帮助小蚂蚁的部分。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大都出现在课文的2到6小节,先来看一看,这些字宝宝在字形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不但是……而且是……谁看得更仔细?

生:而且是左窄右宽的字。

师:是左窄右宽的这样一个结构。请你借助拼音,读准他们的音。边读还要边动脑筋找一找,在这些字宝宝当中,拼读时有哪些字宝宝要注意相同的地方。开始。

(生拼读)

师:开列火车,每个人来拼读一个。都读准了。我们也来读一读。找到小秘密了吗?把这个字拖到池塘里来。真好,继续。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找这三个字宝宝?

生:因为它们都是后鼻音。

师:找得真准。掌声送给她。我们上海的小朋友尤其要读好后鼻音。一起来,试一试。每个字两遍。字音都读准了,把它们藏到词语当中,你会读吗?轻声准备。每个词语读一遍,我们一起来。注意“进”是前鼻音,“惊醒”两个字都是后鼻音,我们再来读读。

生:掉进,惊醒。

师:去掉这两个词语,我发现留下来的4个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请你再读读课文的2至6小节,并且用上新学的这4个词语来填一填说一说。先读,再准备。

(在学生能正确填完词语后,教师隐去填空,留下所填的词语)

师:请你用上这4个词语,再来把这段话大声地说一说。看着屏幕,自己开始。

(生自由准备)

(生交流)

师:我听明白了,用上这新学的4个词语,你们说清了公园里发生了什么事:小蚂蚁遇到困难了。它掉到池塘里多危险啊!趴在水草上动也不敢动。让我们来看,睡莲是怎样帮助它的。请你读课文中2至7小节,找一找,睡莲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开始。

这一部分的学习,就是从学习生字,到生字组成词语,再到运用新学的词语帮助自己来交流读到文本内容的。教师所出示的填空是创设的语言学习的新情景,但它来自于课文,只是通过了提炼与选取。

这样的情景创设从文中截取而来,我们也可以沿着课文提供的情景继续往下走,形成新的语言学习的机会。在《送小蚂蚁回家》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有一个指导背诵和说话拓展的练习。

出示动画媒体,小蜻蜓当飞机,让小蚂蚁坐在自己的背上,萤火虫在前面为它们点着灯笼,它们一起送小蚂蚁回家。学生为美丽感人的画面配音,“它们飞呀飞,飞过弯弯的小桥,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美丽的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在反复配音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诵读,感受“弯弯的”“绿绿的”这些叠音词和“飞过……飞过……飞到……”这些相近词语构句所带来的语言的优美节奏。

我们继续沿着课文提供的情景创设语言学习的新窗口。想一想它们还会一起飞过哪些地方送小蚂蚁回家呢?从前面所学习的课文中,我们挖掘出一些词语“高高的”“弯弯的”“清清的”……和“小河”“操场”“小路”“土坡”……配以画面,不但增加了字词复现频率,有利于学生字词的学习巩固,更为学生营造了新的语言情景来实践语言。

除了尽可能地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运用,教师本身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一个资源。凭借课文来给予学生语言的材料,如在教学二年级《喇叭花》一课时,设计这样一段整体感知教学,来给学生增加语言的积累。

师: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喇叭花是怎么慢慢长大的?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小朋友读得很认真!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是不是都读正确了。

(师出示词语卡片:新芽)

生:新芽。

(师出示词语卡片:花子)

生:花子。

师:“子”的第三声读得很饱满!

师:(出示生字卡片:花骨朵)这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骨”,在词语中读第一声,谁来试一试?

生:花骨朵。

(生齐读)

师:最后一个词,(出示词语卡片:花蔓)这是一个多音字,谁来拼一拼,读一读。

生:蔓,花蔓。

师:(手指图中的花茎)这样细细长长的茎,就叫花蔓。一起读词语。

生:花蔓。

师:(手指黑板上随意摆放的认读的词语卡片)读过课文了,知道喇叭花的生长过程了吗?谁能上来按照它的生长过程来摆一摆。老师先来画些泥土!(师板画)

(生上黑板移动词语卡片,按照喇叭花的生长过程重新摆放)

(师一旁指导,花子要放在土里的)

师:书读得真仔细! 了解了喇叭花的生长过程,谁来和老师合作一起说一说?

(师生合作交流)

师:瞧,春天来了,小作者在土里种下了……

生:花子。

师:春风一吹,土里钻出来……

生:新芽。

师:慢慢地,慢慢地,长出了……

生:花蔓。

师:夏天到了,绿叶丛中冒出了……

生:花骨朵。

师:渐渐地,开出了迷人的……

生:喇叭花。(教师板画示意与课题相连)

师:谁也想和老师合作一起来介绍一下喇叭花生长的过程?

……

如果说前文中提到的《喇叭花》一文中“介绍”这个教学环节,是教师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体会文本的,是彰显出教师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作用的,那么,在细细斟酌后,教师给出的这一段关于喇叭花的生长过程的师生合作说话练习,就好比春天里的绵绵细雨“润物于无声”。

听上去,这段话是那么随意,其实,连起来把这段话再嚼一嚼,这可是一段精致的话。教师用上丰富的词语“种下”“钻出”“长出”“冒出”“开出”,来帮助学生将自己从文本中读到的信息进行语言的组织,可谓字字斟酌费心思量。看似它只是教师的过渡语,一瞬而过,其实却是教师的一番苦心,一番匠心。语言的学习,不是让学生听、要求学生讲,就能达成的。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来传递,给予学生一种语言的熏陶,耳濡目染。通过这样的积累、感悟,学生的语言能力会有怎样喜人的增长呀!

“教”是有着明确目的的教学指导,“给”是暗暗隐含着的“无声细雨”般的滋养,这样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会带给学生丰厚的收获,孕育无声的变化。课堂里像这样借助文本提供的情景或蕴含着语言学习的时机一定存在,教师需要怀着一种执着的追求、一种教学的思考,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