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好课的有效策略

上好课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课是教师依据教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是整个教学工作常规的中心环节。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关注课前准备,做到有效备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位老师教学《狼和小羊》,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同学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

三、上好课的有效策略

(一)关注课前准备,加强预习指导

1.有效备课

上课是教师依据教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是整个教学工作常规的中心环节。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关注课前准备,做到有效备课。如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课前都要精心考虑。

2.预习指导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多边的教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做好教学准备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预习,应抓好以下环节:

(1)提出预习要求。①利用词典(字典)解决字、词问题;②感知整体(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③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的旧知识;④找出疑难问题,并能用简单符号做标记;⑤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调查搜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2)教给预习方法。①默读。默读的要求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②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向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请教,对不认识的字要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③朗读。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④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⑤思考,就是思考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

(3)突出预习重点。在布置预习时,善于围绕训练重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案例展示

《难忘的一课》(人教版第九册)

重点训练要求“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根据重点训练,设计了下列的预习:

1.作者在教室里看到了什么情景?产生什么感情?

2.下课了,作者听老师讲了什么?

3.作者在小礼堂里看到了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二)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学过程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教学中除了在备课上加以体现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予以体现。

1.保证课堂的全员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要有吸引力,氛围要活跃,问题的难度要适中等。保证全员参与不是靠压制学生,而是靠吸引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须为教师所关注。情感和信心的建立可能来自于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和蔼的笑容,一个肯定的眼神……

3.注重过程而不仅是结果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在好学生的引导下忽视对学困生的兼顾,而学困生在逻辑思维和分析解题方面往往是“弱势群体”。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同一个问题,好成绩的学生能到第三步的,学困生哪怕只到第一步,甚至没有任何结果。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只要过程能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必然会有结果,可能它是很表层的,但终归比没有好。如果教师在多次失望后采取放弃的态度,其结果可能是学困生不仅成绩下降,还会导致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蜕变,逆反心理由此滋生,最终有可能从学校流失。

(三)关注课堂情境,营造和谐气氛

所谓学习情境,是指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环境。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创设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在条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高效地完成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形成与智慧的增长。课堂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和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引导他们发现、思考、理解、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特意在教室的生物角内饲养小蝌蚪,让学生每天观察并作记录。这样学生就能知道青蛙与蟾蜍的异同点,并能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关注课堂情境,教师必须遵循“教无定法”的原则,灵活地选择乃至创新教法,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讨论、演讲、辩论、音乐、表演等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氛围乃至课堂效果无疑是最好的。

案例展示

一位老师教学《狼和小羊》,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同学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扮演,又找了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学生,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点评】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营造和谐气氛,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是基础。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展示

古诗《草》教学片断

于永正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棒,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到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找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首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断里,师生始终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同伴间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去读诗悟诗。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诗兴趣和学习潜能在对话中“游刃有余”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口语表达也显得流畅,富有诗意了。“枯、荣”的意思不解自破了。

(四)关注教学技巧,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课堂导学

导语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做到灵活多变、生动新颖,切不可千篇一律。导入的艺术和方法有许多,如:直接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释题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等。

案例展示

《草原》(人教版第九册)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

【点评】这是直接导入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或直接阐明教学目标、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案例展示

《机器羊》

师:谁能说说羊的性格是怎样的?

生:温顺、善良。

师:谁能说说狼的性格又是怎样的?

生:凶恶,专门欺负弱小动物。

师:如果小羊遇上狼会怎样呢?

生:会被狼吃掉。

师:今天咱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羊不但没有被狼吃掉,反而把狼制服了,你们想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羊吗?好,咱们一起来学习《机器羊》。(板书课题)

【点评】这是设疑导入法。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或根据教材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新课重点提出问题,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2.课堂讲解

讲解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的讲授方式,通过解释概念含义、说明事物背景、阐述知识本质、论证逻辑关系,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讲解法让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讲解有利于发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记能力。

(1)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要融为一体。

案例展示

《小小的船》课堂实录片段

特级教师 李吉林

师:小朋友讲得真好,那你看看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

生:(神往地)想!

师:(描述)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你们听着琴声(弹《小小的船》曲子)。

师:你们可以眯眯眼,听着,看哪些小朋友想着好像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乐曲《小小的船》在教室里回荡,听着李老师弹的乐曲,小朋友们都入了神,有的果真眯上了眼睛,显得十分甜美。)

师: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好像飞上了月亮?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案例展示

《走近李白》课堂实录片段

(特级教师孙双金)

师:你了解李白吗?后人都怎么称呼李白的呢?

生:称他叫诗仙!

生:酒仙

师:是的,李白不仅是酒仙,还是诗仙,(板书:李白是仙。)我们来看看唐朝另一位诗人怎么称李白的呢?(出示杜甫《饮中八仙》。)

师:这个酒仙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唐明皇李隆基宠爱杨玉环,杨玉环喜欢跳舞。一天,乐师们又弹起了美妙的曲子,可李隆基并不高兴:“这些曲子都是陈词滥调了,去,把李太白找来。”他派当时的太监李桂连去请李白。到了之后,看到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李桂连说:“快,皇上有请。”李白说:“君自去,我是酒中仙。”他把李白扶上马到了皇宫,唐玄宗亲自调了醒酒汤给他喝。李白说:“拿酒来!我李白斗酒诗百篇……”于是,杜甫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饮中八仙》。投影出示。读……

生读。

(3)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让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案例展示

师:读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生1:乌龟怎么能跟白兔去比赛,这样比赛不公平的。

生2:白兔怎么会睡得那么死,半路上怎么睡得着呢?等它醒来时乌龟已经爬到了,这不大可能。

生3:我想乌龟准是事先已经知道白兔半路上要睡一觉,要不,他再傻也不会去跟白兔赛跑步啊!

生4:说不定,乌龟先跟白兔商量好了,白兔是假装睡觉,有意输给他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老师尊重你们个人的理解,但是(老师发表见解)老师的理解是这是个寓言故事,目的在于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如果看不起别人,不努力,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发生的。

3.课堂提问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有效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课堂教学最优化

(1)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不能为问而问,脱离课文内容乱问。同时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案例展示

《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断

薛法根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三个字谁认得?(出示:闸、踩、哗。)

生:(读三个生字。“闸”读成了“jiǎ”。众学生笑。)

师: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读错了是正常的,读对了,那是超常的。(众又笑)相信你自己能把这三个字读正确!

生:(立即翻书,看生字表。)

师:你们看,这就叫会学习!

生:(再读,都读正确了。)

师:老师没有教,你都能自己纠正错误,了不起!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我预习的时候没有好好读。

师:敢于承认错误,敢于自我批评!这样的人是令人尊敬的。还有什么体会?

生:要认真预习,特别是要把生字表上的生字读正确。

师:吃一堑,长一智!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也是学习!

【点评】薛老师的应答及时、幽默,针对性强,且时时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充满教学智慧。

(2)提问要适度、适时,有层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问题所含的知识容量过大或过于琐屑,无益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问题过易,没有思考的余地;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问得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问得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案例展示

在教学《种鱼》第三段时,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请看第三幅图,小猫在做什么?——看图回答问题,难度低。

(2)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回顾上文,由果溯因,难度明显提高。

(3)小猫看到农民收了很多玉米、花生,心里会怎么想?——课文中没有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难度中等。

(4)小猫能收到很多小鱼吗?为什么?——运用生活知识,预测后果并分析原因。答案课本上是没有的,但学生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回答。

(5)小猫应该怎样做才对呢?——运用知识,纠正错误。

(6)小猫看见别人的好办法就学,为什么会学错呢?——这一问难度最大,但有以上问题的铺垫,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从而起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高认识的作用。

(3)提问要注意发散性和开放性。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案例展示

《去年的树》

《去年的树》(四年级)课文结尾这样写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两个“看”字,意蕴深长。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小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点评】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对文本意义展开创造性建构,也丰富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4.语文课堂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能将语文实践和语文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非语文活动莫属。语文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领域,为他们观察和思考提供了条件,为他们创设了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真实情景,弥补了普通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内外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案例展示

一位老师,在上完朱自清的《春》后,组织一次“寻春”的语文活动。此活动是让学生在课外寻找关于春的成语、诗句、散文、对联,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竞赛来展示。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比赛:看哪一组背的“春”诗多,哪一组接的“春”成语长,哪一组找的“春”文美,哪一组对的“春”联妙。

【点评】这样,通过“寻春”活动不仅巩固了书本上的《春》,而且丰富了春的课外知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是课文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思考与探究

1.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你认为怎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2.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请谈谈你的观点。

3.任读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实录或观看一节小学语文录像课,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学习方式方面的基本理念,阐述教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

小试牛刀

1.请你到小学去,多留心观察一下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表现与特点,并收集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观点或看法,写一篇调查报告,写后与同学交流讨论。

2.自选一篇小学语文课文,写出完整的教案,要求体现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开展试讲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