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好开学第一课

上好开学第一课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在其他老师们在黑板上写下“欢迎新同学”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句“你们是高一班的主人”,醒目地展现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产生一种主人翁意识。就是开学这第一课,为我们后来成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多年来对班主任工作的摸索,通过以上三个典型案例,我得出的结论是:上好德育第一课是带好起始班级的关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表达了一位中国古人对德与才的个人见解以及对“德”的偏爱;而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则是一位外国著名科学家对于道德的崇尚。良好的道德始终是做人的第一准则,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显然应该把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放在教育目的之首位,在此基础和前提下才可能把“人”培育成“才”。所以我一贯坚持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人才”二字“人”在先,要成才先做人。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这些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中小学教师们,把“德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德育的机会无处不在。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有带起始班级的机会—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每当一个新的学年开始,老师们“领命”完毕即将登上一个新的讲台而面对一批新的学生时,新教师往往会紧张、忐忑,准备迎接一场全新的挑战与考验;老教师则会处变不惊,胸有成竹,用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去从容面对新一轮的工作。无论新老教师,此时都像上满了发条一样,调动起每一根神经,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建设中,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出一个过得硬的优秀班集体。可是事实却总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往往在同一个年级中,班与班之间的班风、学风、凝聚力乃至学习成绩会拉开较大的差距。原因何在?我一直在试着寻找带有规律性的原因。在分析研究中我发现:生源分配上偶有不齐是一个客观原因,确实存在着某一个班级中某一类学生相对集中的现象,但这是带有偶然性的;班主任的性格对班级工作,甚至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着明显的影响,老师的争强好胜、严谨认真或者大大咧咧、不拘小节都无形中传给了孩子;而班主任的管理思路、管理策略及管理手段,是一个班集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使我确认这一点。

既然班主任的管理对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至关重要,那么带一个新的起始班级,班主任与学生的首次见面,也就是学生走进新校园、新教室的第一课,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最好契机,把握好了这一契机,就为培育良好的班风做了铺垫,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打下基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开了通道,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从这里起步。

几年前,我接受育英中学高一(4)班的班主任工作。拿到一份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单时,我首先揣摩和分析了来自十几所不同初中的学生们的不同心态,这里有新奇感、陌生感,也有失落感(没考上重点高中的);有兴奋、有不安,也有怀疑。无论48名学生持有什么样的心态,但对于高一(4)班这个新集体来说,48颗心还是散的。如果班主任一上来就抓学习、谈高考,看似“务正业”,但效果不见得好。于是我决定从“收心”和“聚力”入手—把48颗心收到一起,增强集体凝聚力,而且刻不容缓,必须从师生第一次见面就切入这个主题。于是在其他老师们在黑板上写下“欢迎新同学”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句“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醒目地展现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产生一种主人翁意识。然后就从“主人”二字说起,着重谈了主人翁责任感,表达了我与同学们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愿望,大家达成一个共识:高一(4)班集体是我们共有的,集体好大家受益,集体差大家受损;凡是集体的事情,每一个成员都责无旁贷。就是开学这第一课,为我们后来成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届高考结束后,我又接了一个新的班级—高一(6)班,而且是本年级的重点班。全年级的学习尖子集中在一个集体中,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这些孩子虽然有着学习上的明显优势,但是也有老师、同学们公认的劣势,比如自私、傲气,对集体关心不够等等,所以如何把这些“腾云驾雾”的学生引到“地面”上来,让他们脚踏实地地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是我要给他们上的第一课。这一课我又做了精心的准备:首先在黑板上写了“我们并不是最好,我们应该成为最好”;然后请我刚刚毕业,考上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们回到母校,让他们讲三年高中的体会(我故意退出,但是在门外听到了阵阵掌声);最后我走进教室,围绕“我们并不是最好”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刹刹他们的傲气,再阐明为什么“我们应该成为最好”,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最好,帮助学生建立起争优求胜的信心。在以后的三年里,我们班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我看来,最大的收获是任课老师们普遍反映“六班学生不狂、不傲,特别谦虚”,而这一好评与我三年前的德育第一课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这一课起到了规范、引导、要求甚至是定型的作用。

送走了又一届高三毕业班后,我承担了初一(4)班的班主任工作。从高三到初一,两个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区别使我必须重新调整带班思路。面对一批稚气未脱,对新学校、新环境充满好奇的孩子们来说,深层次的道理与说教显然是不适合的,必须站在孩子们的立场,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爱上这个集体。于是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咱们班最棒”这句既通俗又有激情的话,后面还加上一个大大的彩色惊叹号,使孩子们刚一走进教室,自豪感、荣誉感便油然而生。然后围绕“咱们班能不能最棒”和“怎么样才是最棒”两个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把目标定位于“争做优秀班集体”,并纷纷献计献策,人人表示要从我做起,为集体争光,不给集体抹黑。也就是从这一课开始,初一(4)班的良好班风建立起来了,凭借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班集体的光荣称号,实现了“咱们班最棒”的美好愿望。

根据我多年来对班主任工作的摸索,通过以上三个典型案例,我得出的结论是:上好德育第一课是带好起始班级的关键。虽说万事开头难,但事情如果能够开个好头,将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第一节课上得精彩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更是至关重要,你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会引来学生们的评价,而更重要的是你的工作魄力、带班思路、表达能力、管理方法以及对学生的亲和力等都会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展示在学生面前。不夸张地说,别看老师是成年人,往往是与学生一见面就被学生看透了,随之而来的也许是信服、钦佩,也许是怀疑、不信任,也许是失望甚至对立。如果一旦是后两种效果的话,由于没有走好第一步而使得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多了些障碍,多了些坎坷,班主任需要加倍地付出,还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而如果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们的信任甚至佩服,让学生有一种“跟老师贴心,在这样的集体里放心,对自己的进步有信心”的感受,那就说明老师已经抓住了孩子的心,班级管理能很快走上正轨,进入良性循环,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奠定了基础。

对于班主任第一课的切入点,老师们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老师强调要给学生个下马威,先镇住学生;有的老师主张必须先立规矩,没有规矩就缺少约束力;有的老师认为先得拢住学生,给学生留下个好印象……虽然都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习惯做法,但是我坚决主张要从德育入手,把指导孩子做人摆在首位。这一步走坚实了,可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为“德”说大就大,说小也小。说它大,因为“德”是做人的根本,班主任必须抓住这个根本不放;说它小,因为“德”贯穿于一个人日常的点滴行动之中,有“德”和无“德”在孩子们的行为表现中随时随处可见。而良好的班风、浓厚的学风、集体荣誉感、集体凝聚力等等,都是以良好的道德规范作为前提条件的。古人所云“传道、授业、解惑”,明确告诉我们为人师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教给受教育者做人的道理;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放在第一位绝不是一个单纯的顺序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的理想、文化、纪律哪一个也离不开大的道德范畴。所以,作为老师,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不可摒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主攻方向就应该定位于“德育”,落实于“教会孩子们做人”;作为带起始班级的班主任,更应该从“德育”入手,抓住孩子们的思想,摸准孩子们的心理脉搏,因势利导,引领着孩子们在“做人”与“成才”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