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用“心理效应”,上好《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

巧用“心理效应”,上好《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中,我们却捕捉到这样一些镜头,不由得让人产生几丝担忧。在《品德与社会》起始课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要用好首因效应来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起始课,登讲台前,教师应该对本门学科和本册教材有个全面的了解。在三上《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中,我们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升入三年级!

巧用“心理效应”,上好《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吴欢巧 饶晓媛

一、几丝担忧——不识新课“真面目”

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做文章如此,一堂好的起始课亦应如此。对于学生来说,每学期《品德与社会》的第一节课,是师生之间心与心交流的序幕,是品德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新序曲,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品德的兴趣关键点。然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中,我们却捕捉到这样一些镜头,不由得让人产生几丝担忧。

镜头一:

上课铃声响后,教师说:“这学期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请大家拿出《品德与社会》这本书,翻开目录,看看这册有哪几个单元?共几课?”生回答后,师简单小结:“看来你们对这册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相信你们可以学好这门课。”接着,就开始第一课的教学。

镜头二:

几句简单的开场白后,教师一脸严肃地告诉学生:“你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对《品德与社会》课的作业我这里也要提几点要求,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紧接着,教师滔滔不绝地布置起了作业:“第一,每次课前要做好预习,完成几个调查作业,第二,要用心填好课文中所有表格,第三,老师说的重点内容要记熟……”“啊,怎么这么多作业啊!”“哎,真没劲!”几个学生情不自禁地低声嘟囔道。

镜头三:

在简单了解本册书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开始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长篇大论地进行了讲解:“这是一门综合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通过学习,你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会更丰富,各方面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你们有信心学好吗?”学生面面相觑,愣了好一会后,才听到几声“有”。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学期的期初听课,总会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品德与社会》每学期安排起始课有用吗?”“我不知道该怎么上这样的课?”……看来不少老师对于《品德与社会》起始课的认识,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般,的确让人担忧。

二、几许反思——心存学生“找出路”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讲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同样要求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本册基本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热情,为今后更好地投入本册的学习定下良好的基调。从前面的几个镜头中,可以看出老师们也花了一定的心思,试图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但实际的结果却违背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形式只求“走过场”

所谓“走过场”,就是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品德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引领学生更好地生活。像镜头一的《品德与社会》起始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草草了事,这种只求形式“走过场”的教学行为,就会导致学生无法了解本册的学习内容,也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品德学习。

(二)要求只念“紧箍咒”

观音菩萨为了引导孙悟空护唐僧取经,给他戴上了紧箍咒。确实,有了“紧箍咒”以后,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收敛了不少,对唐僧也顺从多了。然而,在镜头二的《品德与社会》起始课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学好该门课程,不知不觉中,也给学生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这样,学生对学习任务是明确了,但如此多的要求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激情只唱“高调子”

“发表似乎高明但脱离实际的论调,通常用来形容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唱‘高调子’。”镜头三中的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时,不顾他们是否听得明白,只是一味地唱“高调子”,还以为学生会因为有这样“高深”的理论而喜欢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不仅没弄清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目的,反而更迷糊了。

在《品德与社会》起始课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遵循学生道德学习和品德形成的科学规律,精心设计学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达成品德课的多维目标,只有心存学生,才能走出《品德与社会》起始课的“新路”。

三、几度探索——用心谱写“新序曲”

在一次理论学习中,笔者接触到了著名心理学专家汤笑教授的《心理效应解读》一书,使我们豁然开朗。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同样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的种类很多,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出现于各种场合,会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起始课中应用心理效应,是否可以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奏响新的序曲?笔者试着以浙教版三上《品德与社会》起始课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和实践,力图带来《品德与社会》起始课堂的有效乃至高效。

引入环节——首因效应先声夺人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明代文学家谢榛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品德起始课中,我们在引入环节就要重视登讲台前的准备,关注开场白的设计,让首因效应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1.重视登讲台

要用好首因效应来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起始课,登讲台前,教师应该对本门学科和本册教材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除了要认真钻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分析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了解该册教材的呈现特色外,还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教学,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拉近与品德学科的距离,并对未来的课程和活动有个美好的期待。(见表一)

表一 三上《品德与社会》登讲台准备表

img133

2.关注开场白

教育心理学中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第一印象”好比演员登台亮相,“第一炮”打响了,才能博得满堂彩。每学期伊始,当我们带上《品德与社会》教材,走进教室,面对一张张可爱而企盼的面孔,站在讲台上的我们更要关注开场白的首因效应。

在三上《品德与社会》的起始课中,我们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升入三年级!从今天起,你们又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三年级是一个美好的年级,现在,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在这里,(音乐起)我们将一起成长,充满信心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别人的长处;在这里,我们会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家人关爱着我们成长……(相机出示含有各单元主题的图片)你想知道这些内容出自哪里吗?让我们走进书本中吧。

在悠扬动听的《我要飞翔》的音乐声中,学生听到的是这样一番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片,学生的情感之门由此而敞开,对今后的学习怎能不充满向往?“首因效应占得先机”,这样“如爆竹般骤响易彻”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展开环节——门槛效应循序渐进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明代洪自成《菜根谭》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在起始课的展开环节中就可以应用“门槛效应”。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定不同的“门槛”,“要思其堪受”,让学生“可从”,循序渐进,逐步逐项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一道门槛:“走近课本——我们来闯关”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天性,教学中穿插游戏可以把许多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操练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展开环节中,我们先安排了“走近课本——我们来闯关”这一游戏活动,第一关是让学生看书后,在表格内选择单元填写单元主题和相关课题,第二关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来帮助学生完成了解本册的内容这一学习任务。

第二道门槛:“亲近学法——我们来交流”

“门槛效应”启发我们,教育学生,需要给学生留点空间,需要有一个“度”,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在顺利地跨过第一道门槛后,我们接着组织学生回忆以前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针对本学期“调查访问”这一研究资料的新方法进行交流。在跨越第二道门槛中,学生通过“亲近学法”,明确了具体用什么方式展开调查访问。

第三道门槛:“贴近计划——我们来制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有了计划才能达到目标。品社起始课中制订学习计划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品德学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让学生在对本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的基础上,分小组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学期品社学习计划。

俗话说:“一口吃不出胖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内容,我们把展开环节的教学内容细化成若干个呈阶梯状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小“门槛”。由于跨越小“门槛”难度不大,学生就容易产生尝试的念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端。

升华环节——期望效应推波助澜

“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内响应。”

——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这就是著名的“期望效应”。在《品德与社会》起始课的情感升华环节,运用“期望效应”,可以为燃起学生学习品德的热情之火推波助澜。

1.谈收获

师:今天大家学得非常投入,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来分享?

生:我知道了这册的《品德与社会》学习内容真丰富,其中《天生我才必有用》这课内容我最感兴趣了。

生:我学到了实地调查、人物采访、问卷搜集等方法,还和组内同学说好了以后一起调查访问呢!

生:通过和组里的成员一起制订学习计划,我知道自己在搜集资料上还要多下功夫,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品德与社会》课才能学得更好。

看着学生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听着他们积极响亮的发言,我知道他们在这节课当中不但收获颇丰,而且喜欢上了《品德与社会》课。

2.表决心

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展望今后的品德学习,你们又决心怎么做呢?请你们将它写在老师发给你们彩色音符卡上。(音乐起,学生开始写话并进行交流)

生:《品德与社会》课这么有意思,我以后上课会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

……

最后,师生共同将彩色音符贴在黑板的五线格上,黑板上很快呈现出了一支飞扬的七彩乐曲。

师(深情小结):今天是学习品社的第一课,我们很愉快地走近了课本,了解了学法,制订了计划。如果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首歌,我们已经将悠扬婉转的序曲谱写好了,相信在接下来的品德课中,我们能奏出更加悦耳动听的曲谱!

教师对学生高度的期望,真诚的鼓励,会产生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教师的殷殷期望,犹如教学的催化剂,能调动起学生的品社学习积极性。在这节品社起始课的升华环节教学中,教师巧用期望效应,立足于学生的情感的激发,让学生谈收获、表决心,学生“莫不翘足引领,望内响应”。

四、几多期待——起始课堂“再憧憬”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好歌,只要序曲一响,听众心灵中的琴弦就会被拨动。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品德与社会》起始课,如果能巧用多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能为学生的品德可持续发展定下基调。我们运用心理效应进行三上《品德与社会》起始课的实践研究,只是“抛砖引玉”。我们期待,能有更多一线教师加入到《品德与社会》起始课的研究队伍中来;我们憧憬,心理效应在品社起始课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