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欠发达地区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

论欠发达地区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缺失,导致毕业生当地就业率低,使中等技能型人才流失,制约了当地经济建设,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本文通过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关系分析,提出了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的对策。“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论欠发达地区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1]——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余 飞[2]

摘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缺失,导致毕业生当地就业率低,使中等技能型人才流失,制约了当地经济建设,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本文通过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关系分析,提出了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的对策。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中职 校企合作 本地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回暖,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用工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用工荒”惊动了地方政府,为了破解地方企业未来“用工荒”难题,加大地方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和储备,地方政府再次将目光投向当地的中等职业学校。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由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为追求办学效益的“短、平、快”,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形成“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中等技能型人才流失,制约了当地经济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度差,降低了地方政府注视程度,造成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进而又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建设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出成绩”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拟对校企合作与中职毕业生当地就业的关系进行探索,以期对破解地方企业“用工荒”难题有所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地方经济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两者互促互进,密不可分。尽管欠发达地区有很好的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在用工政策、福利待遇都不低于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尽管中等职业学校在提高毕业生当地就业率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培养的学生还是看不上当地企业,不愿在当地企业就业。中职生为何看轻当地企业?为何不愿在当地企业就业?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思维定势,直接原因是中等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没有做好,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合作意识不强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但现在校企合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大部分情况是中等职业学校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校企合作”不能深入的开展,关键是政府、企业及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政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的事,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关系不大,应由市场调节;学校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就业合作,就是联系实习、见习单位,解决好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对校企合作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层面,基本上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由于认识不足,使得中等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的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二)合作机制不全

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涉及教育部门、经济部门、劳动部门和财政税收部门,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指导、专门的机构协调服务、专项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健全组织、建立机制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保证。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未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原因:一是组织机构的缺失。政府机构缺乏为中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便利的管理载体;学校没有设立“校企合作”的对口协调性机构,相关工作还处于混乱状态;企业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二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引导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地方政府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缺乏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学校的支持政策。没有制定操作的具体措施制度,如对校企合作协议文件的规范、对运行程序的规范、对校企合作的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服务。在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

(三)合作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目前校企合作尚属“一厢情愿”,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动力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法律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存在支出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和要求高、责任重而风险大的客观现实。二是缺乏利益驱动,校企合作,大都是企业给学校捐赠设备、资金,学校回报给企业的大都是非物质层面的利益,这种“单向性”的利益流动与企业“投入——回报”的双向性的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另外,企业在用人方面可挑选的余地较大,用人成本较低,校企合作,学生的实习活动,势必要短期占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增加其他一些成本负担。

(四)合作渠道不畅

校企合作属点对点,运行成本高、效益低,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协调与服务,才能保障合作顺利进行。目前的第三方应该是地方政府。然而,尽管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劳动准入制度不严格,企业招录职工没有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使企业人才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依赖程度减低。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五)合作程度不深

欠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用工比较规范,而一些中小企业用工随意性大,福利待遇一般比较差。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只跟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忽视了当地的中小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将学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础阶段,时间是两年,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培养为辅,主要学习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然而在第一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几乎不与企业发生联系,企业不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和管理。第二阶段是专业实践阶段,时间是1年,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培养为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配备师傅,让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充分接触生产实际,熟悉生产工艺,熟练操作技能,完成学习计划。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分离的。这一阶段,学校将学生交给企业,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完全由企业负责,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上几乎没有作为。

二、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积极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企校合作是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就必须转变观念,积极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首先,紧贴当地企业需求实际,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组织人力深入当地企业,对企业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所能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情况进行调研。其次,积极宣传当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当地就业氛围。每年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夕,举行“当地企业人才招聘周”活动,采取报告会、观看录像、现场参观、现场招聘等形式,创造条件让县内企业充分展示、推介自己,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预期。第三,坚持当地优先的原则,让优秀人才服务当地。创造学生与企业见面的机会,让当地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企业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第四,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授课,加深企业对学校办学和学生培养的了解。第五,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奖学、奖教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德艺双馨的教师,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

(二)认真研究,构建“六位一体”合作模式

提高学生本地就业率,必须构建“六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所谓“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管理、三赢”紧密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中等技能人才。

1.将“基地”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和当地企业的关系,不能仅仅局限在合作上,而应该二者融为一体,通俗地说就是校企联姻。校企联姻,关系必定会稳定下来,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有了坚实基础,校企合作也才有稳固的平台。校企联姻的基础就是校企共建实践就业基地。作为学校,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企业设备优势、工艺优势、技术优势、技能人才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吃在企业、住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做事在企业。最终达到了解学生,储蓄企业后备人才和满足企业用工和选聘人才的目的。校企利用共建的实践就业基地,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校应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人员,有计划安排送至企业培训学习。校企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进一步拉近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培养目标。

2.将“招生”作为校企互动的起点。

招生是中等职业学校与学生及家长充分接触的最佳时机,中等职业学校总要发动宣传攻势。招生之前,通过校企间的互动,调整专业设置,明确招生计划。在招生期间,中等职业学校首先利用电视媒介,集中展示自己的办学实力;利用学生家长见面会,介绍自己的专业设置、学生培养、就业去向。学生和家长基本上是通过这种立体攻势来了解学校、选择学校和专业。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必须利用招生宣传的有利时机,在推介自己的同时,推介当地企业,介绍当地企业规模、业绩、用工政策、职工工资及福利待遇;介绍本校毕业生在当地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成长经历;介绍当地企业“订单培养”计划与学生就业;介绍冠名招生、半工半读等培养方式。让学生及家长形成对当地企业的直观印象。

3.将“教学”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

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的要求。通过规范的教育培养,使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能力明显提高。

4.将“科研”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

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但目前我国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因此,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科研公关才能解决。通过联合公关,促进校企融合。

5.将“管理”作为校企合作的保证。

校企合作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从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保障:一是健全组织,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行业协会、学校和当地重点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重要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校企的合作关系、合作项目的合同管理。二是建立运行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协助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规章和奖励办法,从政策层面增强校企合作的外部强制力和内在动力。

6.将“三赢”作为校企合作的硕果。

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共同实施市场化动作规模推进学生就业,畅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最终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企业获得了优秀员工,解决了企业用工后果之忧;学校从企业获得了资金、设备和技术人才支持,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难题;学生解决了实习和就业问题。培养“合格加特色”的人才是学校的追求,这种人才也是企业的需求。

(三)主动服务,提高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得到当地政府、企业的重视和支持,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提高学生本地就业率上做足文章。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得到当地政府、企业的重视,必须学会主动服务。

一是为家长服务。由于思维定势,有些家长存在对当地企业及学生在当地就业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当地经济欠发达,“肯定”没有好企业,福利待遇“肯定”不及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企业。有的学生家长认为,让孩子远离家庭,到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去闯荡闯荡,可能会更有“出息”。学校必须扭转家长的思维定势,通过印刷媒体、电视、广播等的实事求是的广泛宣传,让家长了解当地企业现状、发展趋势、用工制度及人才成长机制。提高对当地企业的认识,改变当地企业不如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传统观念。

二是为学生服务。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中职生的通病,他们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社交水平,往往认为轻易得到的肯定是不好的,过分迷信外地企业,辨不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中等职业学校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依照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组织学生深入与企业接触,增加实践实习环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组织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需求。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年,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背景下全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职业群、职业发展前景,以及当地企业薪酬待遇等等,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职业岗位标准,不断完善自己,为在当地就业做好准备。

三是为企业服务。职业教育是一种三角关系,必须维持学校、学生及家长、企业之间在办学水平、技能掌握、人才需求方面的平衡,这三者的主、被动关系是随着市场形势变幻以及历史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的。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动为企业服务,才能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入。主动为企业服务,一是人才规格紧贴当地企业需求实际,学校要组织人力,深入当地各类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规格体现当地企业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紧跟当地企业技术更新步伐,围绕企业技术更新需求或当地企业发展预期,开设特色专业;三是为企业解决用工短缺提供支持,通过职业体验、生产实习、半工半读等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手段,分期分批安排学生进企业;四是协助当地企业技术公关,利用学校各类专业人才优势,协助企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赵黎明,等.“2+1”校企合作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19-22

[2]焦信敏,等.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 提升校企合作动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6-39

【注释】

[1]*余飞: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余飞: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2]*余飞: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余飞: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