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中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中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我国,“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已逐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选择《基于中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课题,旨在期望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层面上开展的研究,探索可推广的基于打造“双师型”师资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途径及合作机制。

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与界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提出:“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可见,在我国,“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已逐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

总体来看,推动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的政策着眼点,经历了从职教系统内部到教育系统内部再到整个社会系统的三个阶段。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全国各省、市、各职业院校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师资培训工作,如我省的九期“四新”班等,而校企合作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本质意义上讲,对于校企合作,有的学者将其归结为四个类型:政府包办型、定向合作型、股份合作型、产教研合作型;还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四种模式:学校、教育机构、企业的三方合作模式,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及“专业共建”校企合格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其合作的出发点多是从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学生,同时兼顾在校教师技能的培训,即从中职学校自身专业发展层面上探索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信息类、护理类、通信类、口腔类四大专业,自1980年改制为中专以来,就与原白求恩医大一院、二院、省统计局等多家单位开展了基于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2007年起,又先后与白求恩口腔医院、晨星职业教育集团、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与联办单位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将部分专业课搬到了相关企业中进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校内(引企入校)和校外(出校入企)的校企联合的新格局,在这些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教师定期到企业见习、实习的制度,积累了一定的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培训“双师”的经验。

因此,我们选择《基于中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课题,旨在期望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层面上开展的研究,探索可推广的基于打造“双师型”师资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途径及合作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为了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我们实行了“八步走”,即: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搭建平台→周密计划→落实方案→培训汇报→总结提升→经验推广。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

1.要求各科室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分析专业需求和教师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同时注意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的整体优化

2.各科室为教师申报“双师型”教师资格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工程应用项目、开发研究项目、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参与专业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执业(职业)资格证书。

3.各科室积极与企业,行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行业专家或生产第一线技术能手来我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4.人事部门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支符合我校办学宗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明确目标

为了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首先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使每个教师都清楚地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双师型”教师的评选要求,我们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如下:

1.每学期承担本专业两门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总学时达220学时以上。

2.积极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操作和进行演示操作,或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

3.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或有市级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或编写校本教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4.根据学校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兼职或工作2—6个月,了解行业、企业信息,增强行业职业实践能力。

5.主持(或主要参与)应用性课程开发或教学改革,主持(或主要参与)学校实验室建设。

(三)搭建平台、保障落实

1.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质。

(1)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育科研室采取“借阅制”向广大教师提供业务学习相关书籍,组织教师阅读、学习,并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读书体会。

(2)组织各教研室开展每月1次的教研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并于学期初提交,待审批后执行。教研活动要有详细的计划、过程材料、工作总结,在教研活动当天报告、通知教育科研室及教务科相关人员参加。

(3)组织一线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结合教学反思,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4)组织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上网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知识,并学习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教师的获奖案例。

2.搭建国际、国家、省、市、校五级培训平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1)选派示范校建设及中职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员出国培训,学习国外职业教育模式,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学校办学理念、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继续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培训、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相关培训、长春市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各建设项目培训,以保证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争取机会参加上级各主管部门组织的科研培训,提高科研骨干教师科研能力。

(4)以提升全校各层次教师的业务素养和专业能力,打造求真务实、团结和谐的科研及教学团队为目标,开展全员校本培训。

继续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培训、精品课建设培训等校本培训。继续开展拜师结对子、示范课、研讨课活动,以老带新,共同促进和提高。

(5)利用国家示范校建设契机,组织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调研、见习、实践,要求下企业实践的教师撰写实践工作日志,记录企业中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并定期对校内专业负责人进行汇报,结合调研论证报告,调整专业培训目标、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快速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提高教师及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1)上级比赛。将教师竞赛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组织专业主任制定教师参赛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学习和训练,争取一切能参加上级比赛的机会,在比赛过程中交流学习,以取得快速的进步和提高。

(2)校内比赛。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开展教师基本功、专业技能竞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知识竞赛,发挥市级精品课负责人的带头作用,逐渐把我校各专业核心课程都建成校级乃至市级以上精品课。

4.通过送教师下企业实践、聘请企业技师来校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技能水平,企业技师的教学水平,打造校企共赢“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本校实习轮训制模式

每年对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行时间为两个月的下企业实习轮训制,具体内容为本专业岗位技能,使专业教师熟悉岗位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任务,达到能够独立完成企业某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使专业理论教师及时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2)项目组合制模式

聘请企业技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教学内容,由企业技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制订工作方案,基于工作过程开展课堂教学。通过项目的实施,将理论与实践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专业教师学习了专业技能,企业技师掌握了教学方法,达到了校企两方面“双师”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3)校企合作、师生共同成长模式

通过专业课教师带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实习的形式,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以学生身份参与企业的工作,从而达到师生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共同的进步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成果成效显著

3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学校与省内1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30多家企业进行了纵深合作,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企业共建师资培养培训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校出台了《示范校建设期间师资培训规划》及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学校各专业分别制订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和方案,科学构建了“外引内培”和“分级分层分项分期”培训制度,通过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到企业实践、校本技能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出国培训等方式,3年内教师下企业实习实践90余人次,“分级分层分项分期”培训教师累计超过4000多人次,其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德国培训11人,国家级培训62人,98%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形成了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模式

1.“引企入校”模式

我校自2006年起与原白求恩口腔医院合作开办口腔护理专业和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合作方式是:校方提供场地和管理人员、文化课、基础课师资、负责部分实习管理工作;医院方提供设备建设口腔专业实训中心、专业课师资和管理人员,负责安排实习和就业。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学生。这个专业目前已形成了校企互补型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2.“出校入企”模式

这种方式被我们称为中国特色“双元制”。2009年起学校与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中研医院)康复科合作开办了康复技术专业。合作方式是:校方管理人员、文化课、基础课师资,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医院方提供专业课师资和实训场地及设施设备,负责安排实习和实习技术管理,推荐就业。双方全程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内容,学生六个学期分别去医院上课的时间是1天、2天、3天,3天和5天,5天。4年来,学生去医院上课期间,学校派专业课教师全程跟踪,在管理学生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已有3位教师达到了本专业“双师”标准。同时形成了学校医院互补型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这种模式在我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得到了推广。

3.“工学交替”模式

主要应用于通信运营服务专业。自2007年起,该专业试行了“工学交替,三段式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交替”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行学生实习、就业、教师实岗锻炼的“三位一体”,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教师带实习与实岗锻炼相结合。每学期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国移动吉林分公司客服部、中国联通吉林分公司客服部、国家服务外包研究院东北分院签订“工学交替”协议书,在阶段性完成校内学习后,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带教教师与学生同时顶岗锻炼,有效地解决了该专业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的难题,形成了“双师型”教师团队。

4.“企业专家兼课”模式

这种方式应用于以电脑为主要实训设备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自2011年起,我校该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大马设计事务所、兰韵视觉、上层品牌、今朝装饰等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分管到校授课,校内教师全程跟踪听课,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企业委派专人与校内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精品课程,使校内教师在与企业专家合作过程中掌握最新行业发展动态,形成了这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5.“医院顶岗实践”模式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护理专业,2009年我校牵头成立了“长春市医药卫生专业职业教育集团”,与集团成员单位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充分发挥医院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签约,每年都安排教师到医院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双师”素质。通过医院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6.“兼职教师引进”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招生规模较大的护理专业。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不断扩大兼职教师比例,积极从医院聘任一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护士、护士长担任兼职教师。现拥有兼职教师近30余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0%,承担专业教学课时量40%,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构建动态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制定了《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实施教师资格培训和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医院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7.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和通信运营服务专业实行的。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两专业的工作过程和相关企业的管理程序,学校建设了校内商教两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致橡树平面设计公司和现代服务联络中心。教师备课、上课、实践与两个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一体化,有效地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为这两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搭建了最便捷的平台。

(二)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1.完善了制度:制定了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培养计划方案、制度,兼职教师录用考核办法。建立兼职教师库,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学能力培训和评价。

2.打造了名师:专业带头人曾丽亚、韩长平被市政府评为首批“长春名师”,各专业均实现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

3.开展了高层次教师培训:杨晓华、王莹莹、王爱红、谷丽等43位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护理专业项目负责人曾丽亚、平面设计专业负责人韩长平、物业管理专业负责人谷丽及我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办主任周香春受教育局指派到德国培训学习考察。学校先后派25名教师到国内或国外高校进修、或到企业实践,使教师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提升业务水平。

4.完成了计划内的企业实践:曾丽亚去吉大二院实践,韩长平、陈磊去中软吉大企业实践,王爱红去东北院实践,韩大新、谭英华去吉林有强燃气公司实践。护理专业35名教师利用暑假到吉大二院集中学习和实践,各专业已先后组织教师团队赴省内外80余家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对中职学校开设课程和知识点的要求情况等进行了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和校本教材编写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5.师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现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29人,专业带头人4人。市级骨干校长2人。硕士学位研究生已由“十一五”期间的35人增至53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达20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3%。

6.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高:立项以来,相关教师主编或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9部,公开发表论文68篇,在国家、省、市大赛获奖的课件、公开课、教学设计等成果7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

(执笔人:周香春)

课题主持人:乔 宏

课题组成员:周香春 宋德印 包贵江 刘艳秋

      张 丽 王世军 赵 双 王 玥

      曾丽亚 韩长平 李红梅 潘书言

      陈 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