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型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研究型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型课程”设置中的问题“研究型课程”设置中的问题“研究型课程”因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故牵涉面甚广。至少我国着重在高级中学阶段实行“研究型课程”或“研究性学习”,既使承受应试压力的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精神负担加重,也使“研究型课程”缺乏从容建树的宽松环境。由此看来,个别地区以“研究型课程”代替“综合实践活动”,不无理由。

“研究型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研究型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研究型课程”因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故牵涉面甚广。这样,不仅存在组织与指导方面的难题,就连学生活动场所、设备、图书资料、社会调查对象以及活动经费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除此以外,在现行“研究型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学校无法克服的一些难题。

(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列,分别开设,可能出于保持综合课程知识系列的考虑。问题在于“综合课程”比传统的“学科课程”优越之处,不仅在于它讲求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在于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知识,才更能反映现实,便于应用,而“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分设,很可能既使综合课程的知识缺乏充分运用的时间与机会,又使综合实践活动缺乏足够的知识与理论准备。

(二)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试行的“核心课程”编制,既是合科的社会课程及自然课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参与的社会研究与自然研究活动的课程。采纳这种课程编制的,主要是初级中学。有些高级中学曾经采纳这种课程编制,后来纷纷放弃了这种尝试。是不是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压力相关,不清楚。至少我国着重在高级中学阶段实行“研究型课程”或“研究性学习”,既使承受应试压力的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精神负担加重,也使“研究型课程”缺乏从容建树的宽松环境。

(三)“综合实践活动”设定的几项学习活动,在内容上既有一定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如果撇开“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将较为空泛;而缺乏学生自主研究成分的信息技术学习、社会学习,又可能落入信息技术讲座、德育活动之类俗套。由此看来,个别地区以“研究型课程”代替“综合实践活动”,不无理由。问题在于如把信息技术学习、社会学习、劳动技术学习都纳入“研究型课程”,势必使学生不停顿地进行课题研究,而使没有条件普遍开设“研究型课程”的学校和没有兴趣与能力经常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缺乏缓冲的余地。

“研究型课程”固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即使如此,它终究代替不了分科或合科课程。这已为历史经验所证明,它在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中也只是所占比重甚小的补充形式。然而,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不少专家、有些学校却把它吹得神乎其神,这且不谈。值得注意的是供学生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中“写给学生的话”开宗明义说的是:“扳着指头算一算,从你背起书包上学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吧。你有没有回想过在这一段不算短的日子里,你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想大家一定都忙着埋头苦读那些从书本里搬来的知识,一遍又一遍地解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的习题吧。难道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手中这成百上千的试卷?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迷惘的问题。也许你正在怀疑挑起这沉重的担子会不会有意义,因为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文不值。”这段话真精彩,或许字字值千金。只是讲给中学生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要他们从此以后不再“忙着埋头苦读那些从书本里搬来的知识”么?是要他们不再“一遍又一遍地解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存在的习题”,而只参加“充满乐趣又极富挑战”的“研究性学习”么?他们所在的学校真的允许他们这样做么?这同教师拜读某些关于“研究型课程”的大作一样,不听这些话,原也迷惘,听了这些话,说不定“惘”上加“惘”。

注释:

①杜威:《我们怎样思维》,《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参见陈桂生:《教学法沿革》,《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11—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