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师的职业素质

医师的职业素质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医学道德、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人文关怀方面。比如,病人因为检验科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出具检验结果,跑到临床医生那里说:“检验科一点都不负责任,到现在都没有把结果做出来。”其实检验科没有出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一下子定位为不负责,医生重构了他的话语,意思没有改变,但显得更加客观和平和。

第六节 医师的职业素质

医生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作为一名称职的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医学道德、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人文关怀方面。

一、医学道德

医学职业道德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医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执业医师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关系到人的健康利益和生命,而人的健康和生命又是世界万物中最宝贵的。因此,执业医师在职业活动中,不仅在医疗技术上要精益求精,面对一个个患者还需要有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成为一名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医生。

执业医师必须遵循以下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

1.行善原则

行善原则始终是医务人员一条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要求医务人员善待生命、善待病人、善待社会,具体而言,要求医务人员在医学活动中,努力行善,扬善抑恶,做好事,不做坏事,制止坏事,做一个善良的人、道德的人。

2.尊重原则

尊重原则是指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及其作出的理性决定。尊重原则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3.医疗公平原则

所谓医疗公平,就是根据生命权的要求,按合理的或大家都能接受的道德原则,给予每个人所应得到的医疗服务。公正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尽力实现病人基本医疗和护理的平等;不仅在卫生资源分配上,而且在态度上能够公正地对待病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病人;在医患纠纷、医护差错事故处理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4.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但是,不伤害原则不是绝对的,任何诊治都有正面与负面效应。为了预防对病人的蓄意伤害或使难免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医务人员培养为病人利益和健康着想的动机和意向;尽力提供最佳的诊治手段;对有危险或有伤害的措施要进行评价,选择利益大于危险或伤害的行为等。

不伤害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做到:

(1)不滥施辅助检查。不做无关的辅助检查,不做弊大于利的辅助检查。

(2)不滥用药物。在药物治疗中,要杜绝滥用药物给病人造成的伤害。

(3)不滥施手术。医务人员必须权衡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及其界线,掌握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防止滥施手术给病人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

5.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又称有益原则。有利原则具体体现在:千方百计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身心健康服务,树立全面的利益观,真诚关心病人的以生命和健康为核心的客观利益(止痛、康复、治愈、救死扶伤、节省医疗费用等)和主观利益(正当心理学需求和社会学需求的满足等);提供最优化服务,努力使病人受益,即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不幸,照料和治愈有病的人,照料那些不能治愈的人,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努力预防或减少难以避免的伤害;对利害得失全面权衡,选择受益最大、伤害最小的医学决策;坚持公益原则,将有利于病人同有利于社会健康公益有机统一起来。

链接4:医德规范的内容

(1)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的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与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8)在工作中树立良好形象。

二、沟通能力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种是药物,另一种是语言。”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1989年3月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乏共鸣(同情)应视为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

沟通能力是执业医生重要的能力素之一。这里的沟通是指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以全方位的信息交流以达到人际间建立共识、分享利益并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执业医师在职业活动中,要与其他医务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医院后勤人员、特别是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而重点是医患间的沟通。

医患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病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医生也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以双方在沟通时,都必须以积极、真诚的心态来看待医患沟通。

对病人来说,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病人更快更好地战胜疾病,康复身心;享受人情温暖,感受人格尊严;免受医患纠纷之忧,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工作安心;可以合理支出医疗费用,增强治疗的经济性等。

对医生来说,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促进医生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患者更加信任,密切合作,医患人情温暖;可以鼓励医生大胆开展医疗科研探索,促进医学发展;增进双方理解,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化解医患矛盾;医生感受到尊重,体验成就,由此强化医生爱岗敬业的信心等。

要想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必须提升医生的沟通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热情的态度

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极易受个人感情、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影响,服务态度的好坏,充分体现医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沟通愿望和沟通态度往往是决定医患沟通成败或效果的关键,一个诚恳而温柔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同情、温馨和关爱。

2.掌握语言的艺术性

医生的语言如同他的手术刀,可以救人,也可能伤人。医生高超的语言水平,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而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掌握语言的艺术尤为重要。

3.用心倾听

沟通大师卡耐基认为,在沟通的各项功能中,最重要的是倾听的能力。任何有效的沟通都始于真正的倾听,而成功沟通的高手都是那些真正领略倾听价值的人。有经验的老医生都知道,简单的症状背后很可能有着复杂的病因,所以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述,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比如专注的眼神,同情的表情,偶尔前倾一下身体,或者应声点头等都是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善于倾听病人的诉说。这不仅是了解病人情况的需要,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需要。医生要专心倾听患者诉述,让病人觉得医生真正地关心他们的病痛,增进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4.认同

认同是指医生对病人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给予肯定。比如,病人说躺在床上感觉好像地震,房子要倒下来一样。医生不假思考就说:“怎么可能呢?你得的是眩晕症,是你有毛病了。”其实病人所说的正是他的真实感受,是他切身的体会。由于医生和病人的体验不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其所得到的结论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相反,但病人的表述自有他的道理,医生给予认同就是对病人的尊重和信任,这样病人才有可能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配合。

5.重构

重构是指医生重新把病人说的话用不同的措辞和句子加以复述,但不改变病人说话的意图与目的。比如,病人因为检验科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出具检验结果,跑到临床医生那里说:“检验科一点都不负责任,到现在都没有把结果做出来。”医生重构时说:“您的意思是希望检验科按时出结果,结果没有出来,对吗?”其实检验科没有出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一下子定位为不负责,医生重构了他的话语,意思没有改变,但显得更加客观和平和。

6.代述

代述是指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说出来,至少不便明说,由医生进行代述。比如,一对年轻夫妇来到诊室,太太说:“我们想要孩子。”那么善解人意的医生一定明白这是一对不孕不育患者,医生就可以含蓄地说“以前有做过检查吗?是谁的问题知道吗”之类的话。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被理解和体贴。

7.对焦

对焦是指在医患沟通当中,医生能够把握病人最关注的焦点并给予特别的重视,并让病人感觉和体会到。有时医生虽然很认真负责,但并没有得到病人的认可,原因很可能是医生所选定的焦点常常并不是病人认为最重要的,或者认为并不是首先要解决的。这意味着医生和病人没有对上口径,因此,需要“对焦”。“对焦”是一个互相交流、商讨的过程。一旦“对上了焦”,医生和病人便可以围绕共同的主题深入讨论,有的放矢地交谈下去,直至问题获得解答。“对焦”本身对病人心理有良好的效应,在“对焦”的那一时刻,病人会有获得了“知心”之感,会觉得和医生“想到一块儿去了”。

8.鼓励

患病的人心灵比较脆弱,特别渴望得到同情和鼓励。患病期间的病人,一般来说都比较信任医生,如果医生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甚至赞美,那么对于病人的康复会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医生早上查房时,对于严格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的病人可以进行适当的鼓励,称赞他配合治疗。

9.非语言性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微小的非语言行为变化,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把握好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人分寸,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而又充满温情,愉悦但不夸张,恰到好处地传达医务人员的交谈信息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注意患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使交谈更富有生气和感染力,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

医患沟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医疗服务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灵活性,针对不同病人及疾病性质程度的差异,在沟通上要有所不同。如对视力不好的病人,要多用语音、语调表达,对周围发出的声音要多作解释,尽可能少用体态语言;对听力缺陷者,应注意使用体态语,通过轻轻抚摸,让他知道医生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同时要善用面部表情、口形和手势表达;对生性多疑者,语言表达尽可能要简洁明了,解释不宜过多;对性格急躁者解释要直截了当;在紧急抢救、手术当中则要快言快语,给人信心;对于慢性病人则要语速平稳。

三、人文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医学起源于他人关怀、人类关怀的需要,它与人文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国著名的医学家托马斯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杰出的医生,不仅要有学术上和医术上的造诣,更应该有深刻的睿智、广阔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同情心。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因曼也认为,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医学要真正造福于人类也必须具备人文品格,就是说医务工作者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医学本该是温暖的,是充满人性关怀的,这就是“医本仁术”、“大医精诚”、“医者父母心”。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受生物医学模式的支配,加之随着临床医学分科的细化,形成一个医生只是面对一个系统乃至一个器官的局面。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的滋长,市场化导致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把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作为服务的潜在动力,如此等等,削弱了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因此,执业医师有必要重塑和提升人文素质,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积极开展人文关怀,使医学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执业医师要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应该做到:

1.具备一定的医学人文素质

执业医师要学习和丰富自己的医学人文知识,如医学与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卫生法学等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融、结合与统一的学科,以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

2.树立医学人文精神的理念

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即对患者健康和生命权利的敬畏,关爱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维护患者的自主性。

现在,医生已经不太习惯用关切的语气去和病人交流了。在门诊,由于病人太多,我们看到的是医生机械的表情和“三句半式”的提问,在病人面前多一个字不愿说,这种情况在不少医生中存在。甚至病人坐在对面,有的医生还在不停地打手机,完全忽略病人的存在,你说病人怎么不生气?医生的行为规范与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也与医患纠纷密切相关。医生不能眼里不见病人,没有关怀,没有交流,没有同情,忘了病人是有尊严、有感情的人。

3.进行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

人文关怀的实践具体表现在对患者的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几个方面。

(1)躯体健康的关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不断向医学领域渗透,出现了一系列现代医学高新技术,如基因技术、医学影像、医学内镜技术、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技术。医药新技术和医学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医学高技术的发展,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体征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上。医生工作的宗旨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缓解病人的痛苦。但不能光靠先进的医疗仪器诊断病情,还要注重病史的采集和基本的查体,给他们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尽量祛除其躯体疾病,给他们以更多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和行为上的指导,关心病人的经济条件,体现人文关怀。其实医生在诊断疾病时的望、触、叩、听本身就是医患近距离接触沟通的机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型先进仪器的应用,一些医生忽视了这一与病人沟通的机会,过于依赖大型仪器,使这一富有人情味的一环被过于简化。冰冷的仪器易带给病人莫名的紧张与恐惧,因此,心理的沟通与治疗就尤其显得至关重要。

(2)心理健康的关怀。医生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能使患者从细心、周到的服务中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温馨。有一位晚期癌症的患者,医生、护士注重心理治疗,给予他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使其消除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在他52岁生日那天,科室给他买了蛋糕,使他在病房过了难忘的一个生日,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出院时还赠予医院锦旗。这些看似细微之处折射出医生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细心、周到的服务中使患者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温馨。

(3)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文关怀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它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驱动力,是人文精神的一种集体体现,也体现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如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止痛治疗,以往害怕患者对镇痛药物成瘾,往往应用暗示、替代疗法治疗病人,结果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患者非常痛苦。现在应用三阶梯镇痛疗法,使患者在生命的终极解除痛苦,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4)尊重病人的权利和隐私。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和治疗时,应给病人更多的选择权。患者有“五权”,即知情权、选择权、保密权、参与权和享用权。一旦病情确诊,特别是肿瘤患者,首先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告知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最佳方案的选择,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并将治疗用药物的价格、作用和副作用都与病人交代。这样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不会感到紧张、焦虑,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些病人的家属不希望病人了解病情,以免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这时也应与家属商量,共同分析,根据病人性格采取不同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