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素质与就业

职业素质与就业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职业素质与就业素质是人在生理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和培养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用人单位特别青睐党员毕业生及毕业生中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等,许多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招聘条件之一,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录用这些毕业生。

第一节 职业素质与就业

素质是人在生理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和培养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生理遗传因素是后天基本品质形成的载体。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职业)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完善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

不同职业对从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特定的要求。例如工程技术人员要有科研精神以及文字、图表的交流表达能力等;从事产品销售职业者必须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作家对生活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职业素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一、政治思想素质与就业

政治思想素质是个人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由多种因素构成,一般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水平。政治思想素质是毕业生综合素质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毕业生首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不但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所处时代的需要,而且在其现实性上,直接表现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最基本的内容。

(一)政治思想素质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可以概括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世界观、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学会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提供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能够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对国家的贡献作为评价人生的价值标准,把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

大量的事实表明: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用人单位特别青睐党员毕业生及毕业生中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等,许多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招聘条件之一,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录用这些毕业生。而这些用人单位的解释又是惊人的一致:这类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基础,主要是事业心和奉献精神,选择他们将非常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在校大学生必须注重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完善,这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是决定毕业生人才性质的分界线

用人单位选才的原则之一是重德,通常把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量才的首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往往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而那些不能把心放在事业上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个人利益至上,不愿到基层第一线,只想管人不想被人管的毕业生,则不受社会欢迎。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个别毕业生政治观念淡化,法制观念淡薄,不加强政治、法制修养,为了追逐自身或局部利益,迷失了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因此,作为当代知识青年,应当懂得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是时代的基本要求,是保证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2.政治思想素质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参数

思想素质最终解决的是个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也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问题。对于当代的毕业生来说,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主导方面是健康、积极、合理的。其主要表现为:当代毕业生既注重物质利益的满足,也注重成就一番事业后的精神满足;既希望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也不能忘记为国家、社会、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有知识、有才能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有所建树。而那些只看重物质利益,过分强调自我的毕业生,完全以收入的多少作为确定就业单位的标准,集体观念淡薄,片面地要求社会满足自我的需要,而淡忘了自己为社会应尽的责任,择业过程中,频频“跳槽”,其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毕业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应把择业简单化地等同于打工,认为择业只是个人找工作,只是确保个人的收入和待遇问题,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联系不大。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认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没有个体的发展和奋斗,没有个体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就没有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把自己的工作时刻同国家的荣辱联系起来。其次要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多种多样,每一位毕业生也都有挑选自己工作的权利,但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这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品质之一。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在某大学的“双向选择会”上,一家用人单位门庭若市,经过面试、筛选,最终录用了一位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毕业生。该单位负责人的解释耐人寻味:那些毕业生可能很优秀,但他们关心的不是企业的发展,只是个人的利益,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毕业生。相反,我们所录用的这名毕业生,专业成绩可能差一些,但他想的是如何把专业才能发挥出来,有了这种精神,在工作实践中就会很快成熟起来。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考查内容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二、道德素质与就业

道德素质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关系到所在单位的形象,乃至社会的稳定,更直接影响着所从事行业的信誉。因此,择业者的道德素质备受用人单位的重视。正确认识这一现实,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是毕业生顺利择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一)“三德”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三德”,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诚信美德。社会公德又称“公共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指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道德规范,它是比社会公德更高一个层次的道德规范。它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活动三个部分。诚信美德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应该有比较高的道德修养。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素质的要求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诚信美德,而且还要恪守职业道德;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而且还要有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1.社会公德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毕业生的社会公德素质是个体道德素质中最基本的部分,从中可以折射出个人整体道德素养的高低。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社会公德素质才可以谈道德素质的其他部分,所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公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有的应聘者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招聘人员在没有看他的应聘材料之前,就已经把他排除在外了,而应聘者还不知道自己为何落选。

在2008年1月26日举行的福建省非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家网络公司的十几个招聘席前挤满了应聘的大学生,没有人主动排队,公司老总看着乱哄哄的场面,一个劲地喊:“请排队!不排队的,我们不要。”这家公司的老总表示:“人多就应该排队,这是起码的社会公德,虽然现在不排队的现象在国内仍然普遍存在,但我想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带个好头,所以,从是否排队可以看出一个求职者的基本素质。”在另一家企业的招聘现场,一个男生挤到招聘席前,高举着简历,大声叫嚷:“喂,收一下我的应聘材料!”但招聘人员看了他一眼,继续和其他应聘者交谈。事后,招聘人员指出,像这种没礼貌的人,谁也不敢要!否则,哪天公司形象受损都不知道。在整个招聘现场,纸片、矿泉水瓶、塑料饭盒等垃圾随处可见。一些大学生把从招聘单位拿来的介绍材料翻了翻后,就随手扔到地上。有的人把报纸铺在地上,席地休息,但站起来后,也不顺手拿走。招聘会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年的大学生招聘会后,我们都得花半天时间清理现场,清扫出来的垃圾比一场球赛后观众留下的垃圾还多。

2.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品质最直接的要求

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直接同用人单位的社会形象相联系。职业道德是本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为规范,行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遵守这一规范,这既是本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如果行业中的个别成员违反了职业道德,受到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声誉,所在单位也同样受到损害。因此,用人单位把成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本单位的荣辱兴衰联系在一起。

一些大学生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一切,高学历才是立身之道。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台湾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说:“现在一些毕业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很难建立公司文化。部分年轻人诚信也有问题,普遍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个人诚信有待考验。”尖锐的批评让人警醒。北京市人才交流协会会长韩光耀为一名合格的人才画了一个三角形:两腰分别是能力、知识,底边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我们环顾在科技领域叱咤风云的公司,他们的用人之道有一条永远的“金科玉律”,那就是人才的道德品质。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指出: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重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考核其是否正直、诚信。

“联想”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直言,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联想”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能够吃苦耐劳、有韧性、上进心强,能够自我激励、迎难而上

眼下许多“人才”个人利益至上思想极其严重,从个人眼前的角度看,这也许能带来眼前好处。但如果从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就确实令人担心。如2007届某大学毕业生,受聘到一家公司,一年后被公司开除。公司领导解释说,他们不否认该毕业生工作能力强,但该毕业生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素质,视公司规章制度为儿戏,经常迟到、早退,公司领导多次批评、提醒,其依然我行我素。

以上这些案例足以告诫和提醒我们:任何企业都需要敬业、真诚、诚信、协作的人才。如果只有学历,而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哪一个企业敢用他,因为没有人愿意拿企业的未来作赌注。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条基本规范,以五条基本规范为核心,另增加了各行业较为共性的如文明礼貌、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五条规范,以期体现职业的多层涵盖性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融通性,达到对职业道德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执业准备的重要内容,是事业成功的必要素质,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政府、民族应该具有的品格,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前提。

办事公道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必不可少的要求。

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它表明了职业活动的目的。

奉献社会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器”,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为人民服务实践的归宿。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

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事业成功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勤劳节俭是做人的基本美德,是治家立业的法宝,是反腐倡廉的利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遵纪守法是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是集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是集体和个人维护自我权利的必要手段,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必要条件。

团结协作是营造人际和谐氛围的基本要求,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具体体现,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开拓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提高竞争力的最佳手段,是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

这十条规范是对一个人应具有的良好职业品德和修养的概括。每个人只有将这十条道德理念融入组织行为中,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诚信美德是反映毕业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古人说:“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诚信一直被国人视为“命根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填写就业推荐表时,“注水”现象十分严重。某高校数百名应届毕业生在填表时,“在校期间担任的主要职务情况”一栏中,竟然都填写着诸如“学生会副主席”、“某部副部长”、“班长”、“学习委员”等,个个“身居要职”,人人“权倾校园”。当然,在就业压力大、激烈竞争的态势中竭力推销自我,精心“包装”自我,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如此做手脚、缺乏诚信的做法,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进步,而且可能酿成人际关系和企业交往的危机。

人之立业,诚信为本。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市场,道理亦然。

三、知识素质与就业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人们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时,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毕业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质?

(一)知识素质的内涵

知识素质是指个体掌握的知识量和具有的知识结构状况。一般来讲,知识素质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素质和相关知识素质。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专业知识就是个体在校时所学专业的有关知识。相关知识是指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是通过学校、社会提供的条件,个体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的知识。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素质的要求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掌握知识的多少,决定了他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和最终取得的职业层次。如果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那么在求职择业时就会有很强的竞争力。知识素质的提高,首先是通过学习,一点一滴积累。再就是实践,学到的理论知识要联系实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毕业生要转变观念,知识就是资本,要“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增强择业能力。

1.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大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扎实地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而且可以按照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学业。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理论,打好知识基础,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把读书仅仅看成是谋职的需要。这种短视观念使一些学生将进入大学视作跳板,将大学文凭视作敲门砖,不是踏踏实实地学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是急功近利,将大量时间用在获取各种证书上,而不是放在书本的学习上。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离不开他应具备的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毕业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不管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少不了基础知识,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不可能再是“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状况不可避免,以深厚的基础知识作后盾,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某财经院校一名毕业生,受聘到一家外资企业从事本专业的财务工作,由于公司人员调整,又让其从事外贸业务,工作相当出色,公司领导也非常满意,晋升为部门经理。这位毕业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2.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精深是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有力保证。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毕业生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目前,用人单位在招录毕业生时,纷纷要求毕业生提供在校期间的成绩单,所以,没有学好本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就给了用人单位一个不良信号。一家人力资源杂志社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选择员工时,前5项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强、工作踏实并能配合公司发展规划、敬业精神强、团队合作精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共同的首要考虑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必须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进入自己中意公司的敲门砖。

一般来讲,毕业生都是按照其所学专业来确定求职方向的,而用人单位也是按照一定的用人意向来招用人员的,人力资源市场上从来不缺乏一般性人员,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造诣的人才。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中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一结果所意味的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学习能力、注意力和明确的方向性都是用人单位所欣赏和渴望的。因此,毕业生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工夫,掌握本专业过硬的基础理论,了解本专业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本专业的实践应用前景,同时能够及时跟踪本专业的前沿发展。

3.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当代科学技术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二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规模越来越大,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三是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而综合是主要倾向。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出现明显的交叉渗透,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事实上,已没有哪个领域只需要一种单一的知识,许多工作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相互协作才得以完成的,如国家“九五”期间社会科学重点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就是运用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协作完成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所谓合理是指毕业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要兼顾并重。建立起既博又专、文理兼修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灵活多变的需要。目前毕业生中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是理所当然的,而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是可有可无的,学不学一个样。尤其是在目前择业过程中比较注重实用知识的情况下,认为学这些知识,还不如在计算机操作、英语等级考试、律师资格证考试等方面多下工夫,对择业帮助会更大。其实,仅仅拥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应成为“T”型人才。此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用人单位对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非常欢迎。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就受欢迎。同样是药学专业,那些既懂得药性药理,又懂得市场营销的学生就受青睐。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的人才更能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总之,毕业生要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既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也需要适宜的知识调整,大量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效应,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不断分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知识的积累要讲效率,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整,一方面要更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增强实用性,防止与自己主攻方向无关的知识所占比例过大,以致不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毕业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从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并不断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要注意调整知识结构,使之保持合理。

四、能力素质与就业

上大学,首先是要学习知识,但上大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说,能力素质是毕业生素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直接作用于毕业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检验着其他素质。能力素质作为毕业生质量的又一重要参数,用人单位尤为看重。

(一)能力素质的内涵

能力从广义上来说,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领。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所必备的心理特征。首先应当说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就像一个人吃下食物不等于增强体质,需要吸收才可能增强体质一样,这些知识必须经过应用训练才能转化成能力,必须经过内化及环境熏陶,才能转化和养成良好的素质。

知识存在着过时和遗忘的问题,而能力和素质则更稳定、更长久。美国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就是由学到的知识而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简单积累,而不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锻炼和提高能力,那么知识就会失去作用。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已从单一的知识型转向了综合的智能型。不同的职业对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讲,作为一名工业技术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科学的概括力,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要具有科学的管理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全面的指挥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若作为一名教师,则要处处为人师表,要有组织和使用教材的能力,有清楚明白、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等。作为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有实际动手能力。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根据行业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但作为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眼花缭乱,一时难以适应。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毕业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应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应,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毕业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当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2.社会实践能力

实际工作中,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与工作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掌握了某一学科的知识,还需动手把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也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检验知识,才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对于理工科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必须指出的是,现在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主要是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毕业生几乎都有一项要求: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来说,除了学习好以外,还要实践好,不放过任何一个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招聘市场营销方面的人,如果你在上学期间参加过一些市场调研工作,那么企业会认为你起码能理解市场调研分析方面的一般方法,进来之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

3.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尽管不是每个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也就是说,管理能力已不仅是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而且是每一个专业人员都应该具备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社会化,科研规模日益扩大,科研中的协作趋势日益加强,一项科研项目必须由许多人,甚至是不同学科的人合作完成,如何使这个集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如何发挥群体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都有一个管理问题,可以说,管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毕业生中的学生干部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同期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学生干部多数能很快适应环境,较快胜任本职工作,成为本单位的骨干。在做出突出成绩者中,学生干部所占比例也明显高于一般的毕业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每一位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4.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面对庞大的人才群体,市场如何评价?方正数码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说,从总体上讲,方正数码需要这样两类人才:一种是比较有经验、成熟型的人才;另一种是年轻、有魄力、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虽然这类人在经验上会有些欠缺,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则应该更多地思考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更好地帮助别人,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帮助。这对于积累工作经验和交往能力很有好处。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比较看重人才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招聘时在面试、笔试之外,还要进行一些测试,只有这些全部通过,才有可能被录用。值得一提的是,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为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的这种需求,更多展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特长。平时在学校参加社团、策划组织过某些活动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这些毕业生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后,很快就能适应,不久就能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

5.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创新能力是毕业生适应日新月异社会最有效的通行证,它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树立新观念的能力、预见未来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等。在我国改革进入深层阶段的时期,新概念、新体制、新方法、新思想的出现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适应不适应,它作为一个时代的新特点,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毕业生来说,只有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才能生存下去。要做到这些,不仅要经常汲取新知识,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且要将所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

6.学习能力

在2007年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对一位前来应聘的毕业生说,你的文凭代表你现有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6个月,要想在我们这里干下去,就必须继续“充电”,并将你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一张文凭的“保鲜期”有几年?若干年前的大学文凭也许能保证一辈子捧上“铁饭碗”、高枕无忧。然而,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今天学到的知识也许明天就会被“刷新”。现代人的标准不再是简单地会电脑、会开车、会外语等,而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观念不落伍。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IT行业等新兴产业更看重员工的学习能力,他们认为只有学习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为企业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同时这样的员工永远不会失掉工作,永远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五、身心素质与就业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经意的概念,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已经成为对毕业生进行取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身心素质的内涵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身体素质是指身体的基本状况,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虽然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负担,但无论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而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我们所说的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意志坚强、不怕疲劳、有连续作战的作风。

所谓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感知、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它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人的性格、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是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制约和影响着毕业生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指心理健康或具备健康的心理。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信心。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锻炼、学习得来的,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种良好心理素质。(2)平常心。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作为一名毕业生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3)抗挫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人生面临很多机遇、挑战,同时也面临不少挫折、失败,因此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抗挫力。(4)自控力。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形形色色的新世界,要求每个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对自己的行为要有完全的控制能力。(5)宽容。宽容是一个人的美德,是文明的标志。一个人胸襟宽广,不计前嫌,豁达大度,他就有了宽容之心。

随着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使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面临不少机遇、挑战,甚至挫折、失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经受住竞争中的心理压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事业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身心素质的要求

1.对毕业生身体素质的要求

每个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能够承担繁重的工作,这是用人单位的心愿。在签订协议之前的最后一道手续是查阅毕业生档案,其中两项重要内容就是审查体检表,看是否有影响工作的疾病。一些特殊的用人单位还要自己组织毕业生进行体检,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身体原因失去工作,遗憾之余,给在校学生也提出了警示:埋头学习之余,勿忘锻炼身体。专家的结论是“8-1>8”,即8小时都用来进行学习的效果,与7小时学习加上1小时体育锻炼的效果相比,后者大于前者。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11条标准:(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2)心胸开阔,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3)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良好,各主要脏器没有疾病;(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6)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疾病;(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无炎症;(8)体重适当,身体匀称;(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11)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这些标准可以作为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时的参考,除了先天遗传的疾病外,要达到或接近这些标准,需要个人做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积极参加各种锻炼活动和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锻炼身体同样适用,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跑步、做操、打球等锻炼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各部分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除此之外,在校期间还应该利用师资和场地的有利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选择和学会一种以上的健身方法,如打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及踢足球、武术、健美操等,可以使自己一生受用无穷,用良好的身体状况迎接大工作量的挑战。

2.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心理素质的内容很多,对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个人与环境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在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内心之间能保持平衡,即社会对成员的要求都可以在个体身上得到体现,个体的各项合理需要都可以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具体地说,个人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主动地去适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可以从容地应付,与领导和同事之间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做到了这一点,就为工作的成功创造了一个基本的条件。许多人心理上的不适和工作上的不幸,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如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改革,触及个人利益时,就会认为改革是冲着自己来的,思想上想不通,行动上不适应,尤其是目前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与个人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岗位与津贴挂钩制度,由于受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可能出现的减员增效,一部分人面临下岗的可能等。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就会引发自身的心理疾病。还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狭隘的个人私利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如拉帮结派、嫉妒同事取得的成绩等,无谓地增加许多折磨自己的因素,同时又对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2)正确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但又是保持心理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评价,尤其是对自己的潜能有清醒的认识。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在工作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不会在关键时刻产生怯场现象,就不会在危急时刻犹豫不决,就不会为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就不会为遭到一时挫折而灰心丧气,在与环境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主动从自身寻找原因,进行心理调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在正确认识自己方面,经常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造成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二是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造成盲目自卑,潜能发挥受阻。这两种倾向都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例,有的人平时工作很好,甚至是出类拔萃的,但一到比赛或者竞争时,经受不住心理压力的冲击,水平发挥大打折扣,出现不该出现的失误,这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造成的。

(3)完整的人格

所谓完整的人格是指个人内在的需要、动机、目标等与外在的行为能够协调一致,以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这种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意志力三方面的协调;需要与目标的协调;动机与行为的协调;行为与环境的协调。如果这些协调是自然和谐的,个体的人格就是完整的。反之,就是一种病态人格。病态人格的实质是理智、情感与现实的矛盾问题。个人与环境发生作用的一般形式是:外界刺激产生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个人用完全理想化的标准进行要求,而不考虑现实情况,就会始终对现实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与环境出现冲突。如果个人用完全情绪化的标准进行要求,而不考虑理智的成分,就会偏离正规,从另外一个方向与环境出现冲突。病态人格既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自身工作的开展。

(4)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个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总有非自己所想事情的出现,对个人来说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挫折。如何面对挫折,显示的就是心理素质的差异。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有的人面对挫折,却从容应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环境保持一种新的和谐。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变革的迅速,各种意外的原因都可能引起个体需要的无法满足,从而造成一种心理障碍,打破了个人与环境之间业已建立的平衡,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失衡关系,轻则形成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重则形成心理疾病,造成难以愈合的身心伤害。这从客观上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面对各种心理压力,都可以从容地找到心理能量的释放方式,很快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新的平衡,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进取、豁达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