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分制衔接

学分制衔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实施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推行“双证书”制,实现与中职、高职更好衔接的必然趋势。首先是成立了实施学分制管理的院、系两级领导机构,使职业教育的学分制试点工作实施有序、稳步推进。

学分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立交”的核心是学分制。通过学分制的建立,学生在学习上可以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主权利,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只要取得一定学分就能毕业,既能保证学生在更大范围选择课程学习和技能培训,也能保证已经工作再继续深造的学生,在工作和学习方面两不误。职业院校通过学分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学校真正地做到为学生服务,让教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去选择教育而不是被选择,可以促进职业教育院校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可以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一、实施学分制衔接的必要性

(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落实,必须要有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也明确要求:“根据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这些都为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专业设置是以市场需求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师聘任、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教学场所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评估手段选择等方面,都与企业和用人单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1.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各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使实践教学环节占有较大的比例,通常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同时国家还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进行集中顶岗实习。

2.教学条件和环境变化大

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多、占用教学时间比例大,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在学校内一次完成。因此,教学过程除在学校外,还可以在生产企业,既可以是教室,又可以是实验室、实训基地、生产现场。教学场所、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灵活多变,同时还具有对实践教学条件的依赖性比较强的特点。

3.教师队伍专兼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既可以是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等;可以是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兼职教师,而且兼职教师的比例还将逐年增多。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也相差较大。

4.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性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讲练结合,即除了课堂教学外,大量的是实验、实习、实训及现场教学,还有顶岗操作,而更为理想的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手段上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和生产性的仪器和设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场教学等。

5.教学时间的不确定性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往往实践教学是灵活安排,特别是在企业和生产现场进行教学,还必须要服从企业的工作时间来安排。

6.对学生的考核方法灵活

由于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必须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核模式。

(三)实施“双证书”制的需要

在许多中职院校中,由于实践环节较多、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大,大多数学校也已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实施“双证书”制课程认证制度,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施“双证书”制、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灵活的教学管理与其相配合,否则难以实施。

由此可见,实施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推行“双证书”制,实现与中职、高职更好衔接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学分制衔接的操作性

(一)制定学分制方案

职业教育必须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以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采取局部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的方法和策略。可以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分层分类的多路径教学模式;重点是研究和制定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安排、选课与授课方式、实践技能培养、教学组织管理、系(部)具体操作等方面的实施方案并在试点范围内积极实施。

(二)健全保障机制

任何一项制度和改革措施的实施,都离不组织和制度的保障。首先是成立了实施学分制管理的院、系两级领导机构,使职业教育的学分制试点工作实施有序、稳步推进。

院级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①提高对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认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指导各系(部)学习学分制有关知识,了解国内外其他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情况,明确学分制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学分制试点框架方案等内容。②研究、审议学院关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及各系上报的具体学分制实施方案。③研究、解决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④检查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方案。

系级学分制实施小组的主要职责是:①组织本系(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学习与学分制相关的理论知识,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熟悉学院学分制改革思路和学分制试点框架方案,了解学分制试点的有关情况。②制定学分制实施方案,提出本系实施学分制的可操作性办法。③具体组织本系实施学分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协调、解决。

(三)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学校的各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具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充裕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网络系统、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已经成为各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鉴于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环节依附较大的特点,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实施学分制的基础。

在建设好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以弥补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达到资源共享,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双赢。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长处,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搞研究、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和锻炼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或给学生上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学校专任教师的不足;一些价格较贵、使用频率又不是很高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借用企业的,以减少学校的经费投入。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实行企业化管理,进行来料加工,承担一部分企业的生产任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生产实际,真刀真枪结合实际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弥补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使实践教学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

依据学分制试点方案可以制订“学分制实施方案”(包括教学计划修订、任课教师选择、教学地点、选课程序的安排等)、“学分制实施条例”(学籍管理方面)、“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可以制订相关制度,作出相关规定与要求,如允许参与学分制试点院校的学生提前毕业,在每年春、秋两季给学生办理相应毕业手续;同时允许试点院校实行按学分收费等。这些制度为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起到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作用。

(六)建立和完善学分制教学标准、监控与评价体系

作为“银行”的监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既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行,又保障“储户”的合法利益。强化适合学分制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目标考核、过程监控、效果反馈的闭环系统;进一步加强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与评价。围绕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内涵,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由“目标——质量标准——过程监督——信息采集——评价与反馈——调控”等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健全有关制度,对全校教学工作实施院、系二级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主持实践教学考核,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各职业院校建立学分银行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出面组织,同时在其监督下进行试点推进工作。要制定学分诚信制度和惩罚制度,以保障学校的运作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七)实行学分终身制

作为“储户”的学生,要诚实、诚信地获取学分,打击学分造假,对于违法获得学分的“储户”要进行适当的处罚,以维护“银行”的合理有序的运行。同时,从学分的有效性考虑,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学生的学分应该是终身有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比较大,职业院校的合并和倒闭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应该给学分一个有效的时间年限。对于“储户”的存取和兑换,应该给予自由选择权,才更好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