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标准衔接

课程标准衔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在《教育大辞典》中被解释为: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标准在《教育大辞典》中被解释为:“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

一、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框架

(一)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curriculum)在《教育大辞典》中被解释为: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目标向学习者提供预先计划好的内容,借以发展他们的品格,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之为课程,转义为“学习之道”(course of study),是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编制的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从课程的内部结构来看,课程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或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等教学文件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在《教育大辞典》中被解释为:“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我国自1912年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约40年;1952年起学习苏联教学体制,称前者为“教学计划”(instructional plan),后者为“教学大纲”(instructional program);20世纪90年代受英美等国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中恢复使用“课程标准”,受此影响“课程标准”的概念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提出,国家教委教职

[1998]1号文件《关于印发<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的通知》中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后,在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研究和建立相关课程标准,并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与考核大纲。然而,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两部分。

(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框架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特定职业领域内一定学段的课程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和出版的依据,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达到的质量标准。所以,在开发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时,必须重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充分考虑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特殊性。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前言。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阐述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及其定位、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②课程目标。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其中阶段的划分大致以学期为单位。③课程内容和要求。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其要求达到的目标,即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阐述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所应达到的目标。一般可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分别阐述其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④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及保障措施建议等。

(三)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为重点,为教和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建设是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现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等。

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主要是对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作定性描述,阐述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详细说明,并说明该课程与前续及后续课程的关系。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单元目标。课程总目标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课程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说明学生在具备知识、技能与素质的基础上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准确、清晰、指向性强,能全面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③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项目单元设计。项目单元可以表现为典型工作任务、模块结构、学习情境、案例等,包括具体实施步骤或内容,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④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在考核方式上,强调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实现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注重社会、企业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考核要突出阶段性评价、目标评价等,关注评价的多元性。⑤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给出本门课程运行所需实训教学条件的要求,包括针对校内及校外的每个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资源要求及实训时间安排等。确定课程教学资源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包括教师手册、学生学习手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手册、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方面。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思想,注重实用性,符合行业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建议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体例要求等。⑥课程实施建议及其他说明。课程实施建议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学方案、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他说明包括课程推荐使用教材、国家职业标准、主要参考资料等。

二、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必要性

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体系衔接。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力标准,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开发基于岗位能力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合理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中、高职课程衔接一般制订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其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家或区域内具体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并按程度分成若干层次,从而形成了数以千计的不同层次的课程组成或形成不同等级的教育教学计划。

(2)按国家高中毕业要求制定统一的中职课程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口中职一类,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

(3)按高职院校的入学标准来制定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当前我国台湾将其地区开设的所有专业划归成30个大类,这30个大类都根据高职同类专业的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及文化课的课程标准。

以上几种类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都是通过课程标准来实现课程衔接的,其课程衔接方式虽有利弊,但是为我国当时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提供了范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仅仅对课程的设置作出了一些规定或原则,截至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难以实现中高职课程间的有效衔接。

(二)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可行性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层次不同,但二者的课程标准都是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为旨归的,技能强化训练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为中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衔接提供了可能。

三、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现状

目前,国内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之间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标尺不一

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高低不一,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和所能达到的课程目标差异较大;同时,中高职两类学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

(二)教学单元划分差异大

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衔接,而课程衔接的关键和难点是教学单元的划分。其教学单元的划分,既可以按内容难易程度为标尺,也可以按技术操作流程为标尺,还可以按项目工作完成因素为标尺,各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所划分的教学单元往往不同,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为课程衔接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专业契合度低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复杂,既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又包括普通高中生。如此便导致了各学院在课程开发时忽略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课程的起点与中职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课程开发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从而导致我们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教学内容上的重叠和断档。与中职衔接的高职开设的专业总体不多,口径也相对宽泛。而目前中高职教材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复现象,有的课程重复率达到了60%。

四、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原则

中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来制定模块化课程建设标准。中高职的课程结构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市场调研的方式掌握当前社会对指定职业或岗位的需求特征,并以此制定各门课程及各教学模块的建设标准。部分实用性较强的中高职专业,可以依据人社部已颁发的职业分类制度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来制定统一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准则。在人才培养准则中,应明确中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定位,以高效的教育分工协作方式来提升中高职人才。中职阶段教学工作应当在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以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为重点、以强调“学中做”为指导理念的教学,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在高职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掌握能力教学为重点,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做中学”为教学指导理念,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这要求中高职教育明确划分通识性课程模块和专业性课程模块,并将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辅资料、教学评估标准及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等要素有机组合为一体,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的从业核心能力。

五、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如果没有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的衔接,将会导致非对口专业的衔接错位,也会导致对口衔接课程的重复。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设计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已迫在眉睫。

(一)搭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高职教育在高新技能知识、管理能力、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专业设置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要通过广泛的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制定出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

(二)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

只有真正的实现对口衔接的教学一体化,才能使中高职教育衔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校依据企业相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专业教学标准。要科学划分教学单元,为有效衔接创造条件。

(三)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接口标准

需要明确与中职所开专业的对应关系,以便于在中职相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研究设计高职的教学,才能做到在人才培养上的逐级递进。专业部分接口标准,按照国家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当初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要求相一致。

(四)分层确立课程目标鼓励校本教材开发

如何实现课程衔接,统筹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根据课程实际合理采用课程衔接模式,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分层确立课程目标,以及鼓励校本教材开发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