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纵横衔接

专业纵横衔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衔接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环节,是职校生继续升学的主干道。因此,要抓住关键,建立健全中高职专业纵向衔接机制。高职教育专业向下衔接要严格规范人口要求,原则上从中职学校考进的新生应具有相关专业学习基础,具有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高职教育阶段展开的专业教学就能够在新生原有的专业基础上继续拔高。期间电子信息专业大类招生比重明显下降了21.

一、加强中高职专业纵向对口衔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一)在宏观层面,建立健全中高职专业纵向衔接机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形成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直接升学渠道。专业衔接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环节,是职校生继续升学的主干道。因此,要抓住关键,建立健全中高职专业纵向衔接机制。

(1)对中职向上衔接的专业对象范围制定指导意见,以便中职学校对学生报考和备考的指导有方向、有重点,中职学生向上升学有方向、有动力。这样可以避免中职学生盲目报考专业,以致升上高职阶段后继续学习的新专业与原来的专业没有什么相关性,不能形成有效衔接,造成中职三年的专业学习因在后续学习中发挥不了作用而形成隐性浪费。2010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便增设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对应相关专业,依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和高职专业目录,以及补充高职专业目录,列举了356个高职、198个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为中职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一新的改进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虽然新修订的中职专业目录19个专业大类321个专业与高职专业目录19个专业大类532个专业并不能一一对应,但都可以对应上相关的专业或专业群。同时,针对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的问题,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专业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的空间。

(2)高职教育专业向下衔接要严格规范人口要求,原则上从中职学校考进的新生应具有相关专业学习基础,具有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高职教育阶段展开的专业教学就能够在新生原有的专业基础上继续拔高。要把好入口关,就需要在报考条件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明确规定。根据我们对高职单招学生的调查,不少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专业与现在所学专业没有太大相关性,还有一些学生是普通高中类的生源,到高三才临时转到专门备考高职单招的班级,或是普通高考落榜后转到复读班专门备考高职单招。这些学生要么专业基础不对口,要么专业基础仅停留在考试内容上,总体上专业基础都比较薄弱,以致在后续学习中难以体现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优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严格规范高职单招的专业对口报考要求,适当增加专业技能考试内容或提高职业资格要求。以福建省为例,报考高职单招的对象是具有福建省户籍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应、往届毕业生持毕业生有效证明或毕业证书及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即可报名,对考生的专业是否对口以及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基本不作要求。考试内容为“3+1”,“3”为语文、数学、英语3门文化基础课;“1”为一门专业基础知识(按高职专业属性分类)。“1”是最能体现对考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入学要求的,由原来的13类调整为2011年的11类,其中只有电子电气类、计算机类、土木工程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5类需要测试专业技能水平。有了专业技能水平测试就能较好地保证考生的专业起点要求,而专业基础知识考试更多的是死记硬背的理论考试,一些非本专业的考生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应付过关,但对高职院校来讲它们招来的新生专业基础就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在其他类别的考试内容中逐步将专业基础知识考试改为专业技能水平测试,或者以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抵,以确保专业的对口衔接。

(二)在微观层面,要深化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前面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开设的五年制高职专业和高职单招专业相当多并非举办学校的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专业的同质化情况比较明显,不太注意遵循五年制高职和对口单招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年龄小、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反复训练、培养时间较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特点来合理选择和设置专业,以致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优势已经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被普通高职专业反超。这就要求深化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衔接的有利条件,形成符合五年制高职和对口单招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与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要积极探索五年一贯制的办法,条件成熟的可以组建中职和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局面。在5年的时间里,两所联办的中高职院校实行“两个主体、一套方案、分段实施、高职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关口前移,加强对五年制中职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统筹和质量监控,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及其教学时间,做到集约、高效。高职单招的学生要单独成班,改变过去将单招学生与同专业普高学生合并在一起培养、一起评价的做法。专业教育教学上要充分尊重单招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实行单独制订教学计划、单独组织实施教学、单独进行教学评价的“三个独立”做法,做到班级相对独立、课程向前衔接、教学因势利导、独具特色。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单招学生原有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加强衔接专业横向对接产业,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在宏观层面,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控

客观地说,我们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专业结构对外适应性还不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位幅度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结构的建设和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或是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不合拍,或是专业结构的调整波动较大。如福建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提升改造现代农业。五年制高职招生比重位居前列的专业大类2005年为电子信息(占27.93%)、文化教育(占21.70%)、制造(占11.64%)、医药卫生(占10.41%)、艺术设计与传媒(占5.38%)和农林牧渔大类(占5.13%),到2010年,则变为文化教育(占36.05%)、艺术设计与传媒(占20.11%)、医药卫生(占9.87%)、财经(占8.54%)、电子信息(占6.64%)和生化与药品大类(占4.55%)。期间电子信息专业大类招生比重明显下降了21.29%,制造和农林牧渔专业大类则跌出前6位,显然这一趋势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不大相符的。发展到2012年,居前6位的专业大类又调整为电子信息(19.54%)、制造(14.46%)、轻纺食品(12.68%)、文化教育(10.85%)、艺术设计与传媒(10.34%)和土建(9.14%)。虽然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又重回榜首,但专业结构调整的波动性、随意性还是应该尽量规避的。

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在外力驱动或功利目的诱使下出现盲从、追风的专业建设现象,以致院校之间的专业趋同性十分明显,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的专业(群)并不多见。以2010年福建省高职单招专业为例,招生比重居前3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占31.22%)、电子信息(占27.54%)和制造(占9.37%),三者的招生比重之和达到68.13%。与之相适应,开设这3个专业大类的院校分别有34所、35所和19所,各占当年开设高职单招专业高校总数的66.67%,68.63%,37.25%。可见高职(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明显表现出趋热、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尽管电子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紧缺专门人才,但高职院校若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基础和传统优势而一味追风、盲目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结果可能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热销”,反而因为其质量规格标准不能满足产业、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而导致“滞销”。据悉,福建省目前IT企业各类人才的空缺岗位约3.32万个,但又存在IT企业招不到适用人才和IT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象。另据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结果,我国高职高专近几年毕业生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红、黄牌”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国际金融等。然而,高居失业率前列的专业,恰恰是近几年福建省高职高专报考比较火热的专业,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其中的若干个专业、特别是对办学硬件投入要求较低的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国际金融、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开设率更高。针对以上福建省职业教育特别是五年制高职和高职单招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布点和院校布局的宏观调控。

(1)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调适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前瞻、准确地把握人才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全省高职专业(包括高职单招和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就专业设置标准、专业布点、院校布局、数量规模和比例分配、专业发展规划等作出政策性安排,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以宏观调控、监督管理,以规范和调适高职单招和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行为。当前要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及福建省委的实施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教育规划纲要》、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等文件精神为专业建设和宏观调控的指南,立足海峡西岸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即“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力培养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到2015年年底,全省信息、机械、石化、海洋、创意、金融财会、旅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城乡建设规划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达到43.43万人,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体育、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达到27.9万人;到2020年,上述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分别达到76.44万人和39.6万人。应根据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特别是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发展目标,制定全省未来5年和10年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与质量目标要求。高职单招专业和五年制高职专业要以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总体规划为纲,根据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在专业规划和建设上做到选准方向、准确定位、有所侧重、差异发展、特色发展。

(2)要建立人才需求预警和专业退出机制。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先于专业结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周期变动快于专业人才培养周期变动,因此经常会发生今天还是热门、紧俏的专业,3~5年之后却出现人才相对饱和、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缺少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加上各校之间信息不透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省市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结构的整体情况,因此各校只知局部不知整体,在专业规划和建设上就难免盲人摸象。这就造成不少高职院校仍然热衷于举办看似“热门”其实已经“趋冷”的专业,以致出现毕业生一毕业即失业的“滞销”困境。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协会要密切配合、密切跟踪劳动力市场变化形势,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产业、企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警信息,引导高职院校在设置和建设五年制高职和高职单招专业上避免走进误区、错位发展。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允许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主调整设置专业,允许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在核定的专业总数和专业大类内自主调整设置专业,对社会急需、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优先扩大招生计划,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就业工作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对办学条件差或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控制招生、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办学资格。根据人才预警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重点支持高职院校增设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自动化类、通信类、化工技术类、计算机类、建筑设计类、农业技术类10类高职专业。原则上不再增设文秘、市场营销、应用英语、旅游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11个高职专业。

(二)在微观层面,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自主发展、自我调节机制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主体,要不断优化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建设的自我调节机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的自主性、主动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合作性。

(1)要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开发和建设专业的协同机制。要广泛吸纳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人士、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联办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广纳群贤开门办学、集思广益谋篇布局、定期研讨协作开发、互利多赢共同发展的专业建设局面。

(2)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的建设要主动对接、灵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和高职单招专业结构都明显存在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问题,表现为面向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比重偏低,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重又明显过剩。要改变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主动对接和适应全省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认真制订好五年制高职和高职单招专业建设规划,以加强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关注新职业,适应新需求,通过拓展现有专业内涵、增设专业(技能)方向,及时跟进职业新变化,满足新职业岗位人才需要。

(3)专业建设要注重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由于专业建设周期长、专业结构相对稳定,专业调整要及时紧跟产业结构变化发展的速度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要在保证专业内涵、培养规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打牢专业根基,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技能)方向,以跟上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发展方向。

(4)五年制高职和高职单招专业建设要形成集聚效应。专业点松散、形不成专业群、产生不出整体规模效应是目前五年制高职和高职单招专业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要精心打造能代表本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精品专业,逐步形成以精品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方向)为支撑的专业群,做到专业对接职业岗位(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5)专业建设要注重宽窄结合,积极探索按专业大类招生,高职单招专业(三年制)可以尝试实行“1+1.5+0.5”分段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面一年的时间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打好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中间一年半按专业方向分流分班,进行一年半时间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的教学,奠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特长;最后半年按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职业岗位上强化技能训练、拓展综合素质,按专业培养质量规格标准把学生塑造成“准职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