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足课程视野的校本化设计

立足课程视野的校本化设计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已有的基础,我们决定聚焦低年级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以此作为学科建设与研究的主题加以探索与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教师们又再次凑在一起,就下学期即将实施的学校“阅读与表达”语文学科课程改革阐述自己的想法,也与同伴展开了一番争辩。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所提出的对“表达”的从倾向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演进的新探索,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进行的探究。

对于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学校和老师而言,可能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行动视野必须要有所提升。2014年,我们学校得以参加市教研室教育综合改革基地项目,语文学科成了基地学校项目的试点学科之一。随后,如何根据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加强校本化学科的课程建设,就成为我们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已有的基础,我们决定聚焦低年级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以此作为学科建设与研究的主题加以探索与改革。我们组建跨年段、不同职业发展期的项目团队,每周都会聚焦问题,在专家带领下进行思考与实践。而最大的触动,就是我们的项目研究的主题不再是以往教研永恒的以教学设计与研究为主要内容,而是从课程建设的视野上进行研讨和设计。以下就是我们一次项目研究活动的记录:

炎炎烈日,室外的阳光耀得人睁不开眼。会议室的圆桌前,几位青年教师围在一起,正热烈地讨论着。桌上堆着一摞摞的书,各年级教材、教参,《辞典》《语文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教师们又再次凑在一起,就下学期即将实施的学校“阅读与表达”语文学科课程改革阐述自己的想法,也与同伴展开了一番争辩。

“我们的阅读和学生的表达学习关联性不大。学习课文、听说活动,还有我们自己补充的看图说话,有点各管各的。”工作才两年的小刘老师说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读完一个单元以后,能配上相应的听说和写话的练习。这样对学生表达才会有比较大的帮助。”一样年轻的顾老师柔柔地说道,眉头却轻轻紧锁起来,“但是,这样教学会来不及。教学时间已经很紧了,再加内容,课文要上不完了!”

“所以呀,我们要重新调整我们的教学。教材是用来学习的,要让它为我们的服务,而不能被它局限!”

项目组长一句惊人之语,如同拨去重重迷雾,让大家灵光闪现。

“我们可以重新设计课程,梳理并调整教材,来组织教学。要做加法,就要先做减法,单元里由重点教学篇目来引领单元学习,也要选出篇目由学生自己学习、集体交流,老师有教,也要有放,这样就能留出课时,让学生来实践表达。”

“我们以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为研究的主题,就是希望科学规划现在的教学。对于表达课的设计,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如何构建阅读和表达之间的联系,也是我们要去想明白的……”

“单元的主题怎么定?”

“表达课可以上些什么呢?”

“听说活动怎么和单元整合?”

会议室中,讨论还在继续热烈地进行着。一双双眼睛闪着亮光,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写满对明日的憧憬,这不由让我想起几年前,自己作为他们的教研组长与他们在一起做的教学培训的一幕。那时,我努力地想告诉他们,如何更有效地展开识字教学。我告诉他们:“识字教学要融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阅读的推进分板块,相对集中地识字。在整体感知部分,可以在主要段落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时……”

我还告诉他们:“要做到有效,就要各有侧重地教学,有的生字重在读音,有的则在字形,有的在字义上,要准确分析学生识字的难点来突破。帮助他们建立起字的音形意之间的联系,才能长久地、扎实地掌握。”

往事历历在目,今天的他们济济一堂,诉说着的已不再是昔日最基本的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中的合理实施,而是对语文教学更高层次的理解。

教师们站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获得综合素养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课程的科学设计,他们的疑惑标志着他们的专业成长,让我们今天能拥有课程改革的勇气。

在传统的教育中,课程是作为一个严肃的文本出现的,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教师是严格的“执行者”,根据规定来决定“教什么”“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实施之前就预先规定好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而不是提出异议。

然而,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对教育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强调课程的体验性,倡导对话、探究、合作的教育文化,这是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我们树立“新课程”意识。教师,不仅仅只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丰富者。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由“工具理性”转变为“解放兴趣”,“课程教学”的概念也应运而生。课程不是相同的、普遍性的内容,而是均等的学习机会。教学也不仅是特定内容的机械传播,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发展认知规律,给予学生开放、民主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是对学生和谐发展目标及自我建构学习诉求的落实,是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变,是师生共创的过程。在这一转变中,教师对课程的认知也逐渐开放起来。

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所提出的对“表达”的从倾向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演进的新探索,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进行的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