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年段故事识字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践探索

低年段故事识字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遵循汉字的构造规律,从而在识字教学科学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随文识字凭借它的长处,一度成为识字教学的主流,但是,随文识字对汉字形、音、义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未能获得最理想的识记效果。因此,基于前人已有识字教学经验,在既有各种方法上进行取长补短,遵循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的记忆规律,我们择定用故事识字教学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 楼 坚

【摘要】 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识字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同时要兼顾汉字本身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识字教学观,通过个别、组别、类别汉字的故事识字教学,借助听故事、读故事、编故事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和巩固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格的陶冶。

【关键词】 低年段 故事识字

一、问题的提出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师往往通过生字卡片,从音、形、意三方面入手,通过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讲字的结构、怎么识记、可以组什么词等教学策略,希望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字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在研究开展之前,对我校一、二年级随机抽取的100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识字测试,结果发现85%的学生一开始对上述的方法还是有兴趣的,但是随着不断的反复,他们对识字已再无兴趣,甚至觉得识字很没意思。从识字测试的情况来看,正确率只有81.5%。看来传统的识字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很值得研究。

二、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依据

1.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理论,遵循儿童识字的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研究,6岁的儿童已具有较强的学习母语的基础,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一、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上,所以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同儿童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故事识字教学研究,以提高其识字能力。

2.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和记忆特点,探寻更佳的识字方法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识字与成人识字不同,儿童识字根本不会像成人那样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意义等各种内部结构关系,而是把一个个汉字当成一个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的,是一种“整体模式识别”。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他们不断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又要顾及他们的无意记忆的特点。无意记忆是以事物本身的吸引力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教师选择色彩鲜艳的教具或者设计趣味性强的活动,使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留下深刻印记。

3.依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儿童识字的语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要注意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识字方法,教师努力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识字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学习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二)实践意义

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特征和意蕴,结合故事识字方法,提高识字的速度和巩固率。

新课程标准提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任务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比较重。如果在识字教学中不能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来处理,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如: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图文合一,使人见字而识形,见形而知义;尔后的会意字内涵丰富,组构巧妙。例如“监”字,繁体为“監”,像一个人弯着腰,瞪着眼睛下视水盆照面的情状,本义是照镜子。这样的文字本身传达的信息,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了解汉字形义的演变情况,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又能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可以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三、故事识字教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追本溯源——厘清我国识字教学的发展历史

我国学者在对识字教学进行研究时,大多从历史发展的阶段,对识字教学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具体如下:

1.古代的识字教学方法

古代的识字教学方法主要以吟诵和背诵记忆为主。古代识字教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集中一段时间吟诵、识记2000个左右的汉字。第二,识字与阅读并重。先集中识一定量的汉字,通过阅读扩大识字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遵循汉字的构造规律,从而在识字教学科学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当时没有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也没有揭示出识字教学的深层规律,从而使识字只是为了识字而脱离了文字与语言发展等其他方面的联系。

2.当今的识字教学方法

(1)集中识字:基本合乎汉字构造规律和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汉字具有象形、形声相益的基本特点,“基本字带字”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认知汉字,也符合汉民族思维的一般特点。集中识字使学生建立关于汉字音形义内在的关系,减少了汉字识记的难度。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与语言环境的相对脱离,识字教学必须依存于语言环境。因此,集中识字必须与语言应用、阅读、写作相联系,也必须和分散识字相结合。这一点在后期的教学实验中一线教师已经意识到了。

(2)随文分散识字: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增加了汉字出现的频率,借助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随文识字凭借它的长处,一度成为识字教学的主流,但是,随文识字对汉字形、音、义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未能获得最理想的识记效果。

(3)拼音识字:对于解决汉字的难读有一定的效果,但它没有能够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来进行识记。

尽管学生用拼音做辅助提高了阅读量,可从汉字来看,汉字具有“音、形、义”三个信息源优势,过分地重视拼音符号代读的经验,依靠“音”这—单一的信息源,毕竟是“迂回”之法,不利于汉字的掌握。从儿童来看,刚刚上学的学生其心理倾向迫切需要的是认汉字读书。相反,他们学的却是比母语文字更抽象的拼音字母,尤其在学生进入使用汉字做书面表达时,错字出现概率较大。

因此,基于前人已有识字教学经验,在既有各种方法上进行取长补短,遵循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的记忆规律,我们择定用故事识字教学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二)界定概念——明晰研究主题、目标

1.核心概念界定

故事识字: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师编识字故事和学生自编识字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识字,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和巩固率。根据汉字和故事本身具有的积极的文化和教育性意义和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格的陶冶。

2.研究目标

探索故事识字教学的方法,运用有效的故事识字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速度和巩固率,积累丰富的故事识字的案例和经验,供同行分享借鉴。

(三)确立思路——明确研究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主,不断检验和修正识字的途径和方法。

(2)故事情境创设法。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进行。

(3)个案研究法。重点观察典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态度、兴趣,怎么参与,识字上有什么提高。

(4)文献研究法。查阅识字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献,学习、思考。

2.研究过程

(1)教师理论学习准备。2015年9月,教师集中学习汉字教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了解故事识字教学的意义,掌握一些故事识字教学的方法,做好实践前的知识准备。

(2)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研究。2015年10月,由教师确立关键字词,编写故事,形成教师故事集。

(3)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编故事中进行识字。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故事、自己广泛阅读以及与同伴共享、创编故事等过程,由听到说,由说话到说句再到编故事、讲故事,由教师选择并记录优秀故事,形成学生故事集。

(4)开展学生识字比赛。2016年4月,开展学生识字竞赛,以检测学生识字的速度和巩固性为重点,检验故事识字教学的成果,进行评比与奖励。

(5)教师撰写研究论文。2016年5月,总结故事识字教学的教学经验,提炼研究方法,撰写研究论文。

四、故事识字教学的实施

(一)故事识字的教学策略

1.由“学”到“仿”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在识字中,生字词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存在着学习的“秘密”,教师所编写的识字故事就是建立在这个秘密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故事识字教学开展过程中,每次讲识字故事时,教师就告诉学生们这个故事中有很多“秘密”,期待他们去发现,谁发现一个小“秘密”,教师就颁发“聪明星”给他。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自己主动和积极地去听故事、读故事,去思考,去寻找“秘密”的所在。这样,课堂成了发现“秘密”的乐园。

例如,在木字旁的教学中,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讨论,发现了故事中的生字都和树木有关系,所以有木字旁;生字的偏旁部首都是木字旁,木字变成偏旁部首后一捺变成了一点;有些部件的发音和生字发音相似;木字旁的字写的时候都是左边窄,右边宽。当学生们有所发现的时候,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编故事的秘密自己也选择喜欢的字,编识字小故事。学生们兴趣高涨,编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比如,二(1)班的小杨,编了“灭”字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抛出了一个问题:“灭”字为什么不是三点水旁?原因是有些东西起火,水是不能灭的。比如,汽油起火、酒精起火、家里的电路起火。这个时候如果你泼水只会越烧越旺的,所以不能用三点水旁。用一横表示土、盖子就更好些。

又如,一(2)班的小王,编写的“歪”字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事的开头也提出一个问题:“歪”为什么不是“不直”?因为“正”也就是直,直也表示正。但是加直写出来不好看,太长了,还是用不正表示歪更合适。

二(2)班小张编的“众”字故事十分有趣。他先在故事的开头提到:3个人就是众人吗?为什么不是5人、6人、100人?原因是上面的人表示男人,也是爸爸。下面的左边小的表示小孩子,右边大点儿的表示妈妈。反正人不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吗?有很多男人、女人和小朋友在一起那就是众人了。他的故事一讲完,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但是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虽然学生们编的故事不具有那么严密的科学性,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具体生动形象地编成故事,帮助他们理解和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就是一种成功。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依赖教师的学习”不断转变为“自我学习”“自己主动地去模仿”,这个由“学”到“仿”的过程正是故事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此途径中,重在教师如何高效地激发学生探索汉字自身秘密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一些会意字的特点,如“休”字,可以用“一个人靠着树木在休息”进行字形联想记忆。再慢慢由“扶”到“放”,给予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允许学生在模仿中有形式的模仿、内容的雷同,也有自我的见解和表达,注意引导学生不为编故事而编故事,不滥编故事。

2.从“仿”到“创”

在识字教学中有个经典的解释和记忆“聪”字的方法:你在学习做事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话,那一定能变得很“聪明”!小学低年级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识字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做到这“四到”呢?如何让他们在“四到”后再去发现问题、创造新知,真正体现“聪明”的价值呢?

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故事识字教学的方法比传统的由教师首先讲出某一个识字的规律,讲解生字的音、形、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更高效。分析下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编写的识字故事大多能够体现汉字的造字规律,而这些规律恰恰是学生不容易看得出的,从而在识字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故事识字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和运用了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和创造力,不仅引导他们在已有的识字基础上,借助故事中汉字的演变记忆字形,主动识字,而且还让学生明白字的发音缘由,从而读准字音,并结合故事情境理解字义。这一套汉字教学模式下来,学有余力的学生一般可以举一反三了,他们能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识字学习。等大多数学生通过掌握这种故事识字的方法,对一些字教师就不用讲解了。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学习的规律上。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倾听他人故事讲述中得到知识的拓展,一般学生讲述的内容多来源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同伴间的知识经验比较相似,更容易加深同伴的印象,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进入故事识字教学的境遇中,学生在其中体验到了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如:学生由“仿”到“创”,自己编写的识字小故事。

刻:

图1 “刻”字古今写法

从前,有个读书人,不好好念书,总是贪玩。有一天,父亲的房间里传来了“咯咯”的响声,儿子凑近了一看,原来,父亲用刀在木头上刻了一个刻苦学习的孩童,父亲把雕刻的东西放在儿子的书桌上,勉励儿子刻苦学习。

怒:

图2 “怒”字古今写法

从前,有一个女子,因为家里贫穷,被卖为奴。主人经常虐待她,她不堪忍受,心中满是愤怒,终于有一天,她怒气冲冲地逃了出去。

图:

图3 “图”字古今写法

图,早期金文=(啚,即“鄙”,边远乡村)+(囗,四境边界),造字本义:古代在皮、纸、绢等材料上标画城邦乡邑及边界的示意资料。晚期金文将早期金文的“啚”写成。篆文则将晚期金文的“啚”写成

意思:

大口框表示的是一个村子的边境,里面的啚表示的是艰难、不爽气。因此,整个字解释为,一个村长在划分一个村子时,要是划分得不公平,会使村民们不满。因此,“图”这个字,就告诉我们,规划一件事,要慎重考虑后再施行。

同样,教师也在“引导发现”到“自主发现”的故事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教师编写的一些识字小故事。

(二)故事识字的教学方法

1.容易写错的字编故事

在识字教学中,有一类字特别容易多写一笔或少写一画,教师针对这类字进行编故事意义识记。如“驮”字,很容易把右边写成“犬”,教师编写识字故事:从前,有两匹马想要比赛谁驮的米多,它们一匹是成年的大马、一匹是年轻的小马。它们进行了激烈的比赛,最后结果是大马获胜,真是马大能驮呀。学生一下子将这个“驮”字与故事情境结合起来,再也不会写错了。

2.针对字形特点编故事

在教学“磨”和“魔”字时,结合它们的“广字头”,教师编写了一类形式的故事,如“磨”字:一点一横长,一撇脚伸长,两个小木匠,坐在石头上。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样的故事体例,举一反三。在学“魔”字时,学生编写故事:一点一横长,一撇脚伸长,伸到树林里,魔鬼挠痒痒。这样既有效认识生字,又生动活泼,融洽了学习氛围。

3.依据字意编故事

例如“悦”字,本意:因为谈话投机而开心、喜乐。这样就可以结合它的本义教学,如:小朋友和好朋友之间的每次说话和交谈总是让彼此感到很开心,很喜悦,所以“悦”就是心在享受说的乐趣呢!

又如“篮”字,下面的“监”是看管的意思,字的本意是古代供幼儿活动的竹编船形器具,可以左右推摇。教师教学中解释:摇篮是用竹子编好,用来看管、照看婴儿的,所以上面“竹字头”,下面是表示看管意思的“监”。

再如“末”字,学生经常与“未”字相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字的本意编故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说:小朋友,“本”和“末”两个字都与树木的“木”有关,看(教师边说边画),树木的根部在下面,我们称为“本”(在“木”字内加一短横),树木的枝梢在上面,我们称为“末”(在“木”字外加一长横),因为树枝伸在外面,长长的,所以肯定这一横要长了。结合字的本意,将“末”与“本”在一起教,而不是将“末”与“未”一起教,很好地避免了学生对两个字的混淆。

4.形意结合编故事

例如“澡”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操”的省略,表示按步骤进行。教师在编故事过程中,兼顾了这个字的造字本意,说:洗澡时不仅要有热水,而且还要坐在木盆里,先洗头,再洗身子,最后洗脚,要一步一步洗,右边部分就是提醒你要按步骤来。在这里,不仅给学生“品”在这里的形象识记方法,而且巧妙地介绍了“喿”的本义,在日后学生遇到“操”“燥”“噪”时就能有效迁移了。

又如,教学“忐忑”时,教师说:小朋友参加完写字比赛,既想知道比赛成绩,又怕自己考得不好,心在呯呯地上下跳个不停,真是忐忑不安呀。

在教学中如果能兼顾字形和字意,就更大提升了故事识字教学的效果。在从“引导发现”到“自主发现”的故事识字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组、类、群之间的规律,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情绪体验和成功感,以使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更具意义、更有挑战性。

(三)故事识字的教学突破口

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故事识字中,教师们都比较注重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自选学习目标,自主参与,体现学习上的主体性。如在教“北”和“京”时,教师采取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字去“参观学习”。教师先让学生读故事,从音、形、意方面去思考。学生觉得自己学得不错了,就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某个生字词的方法和过程。然后想一想,并写一写,说说自己对别的旅游点识字故事编写的感想。说得好的学生,教师就奖励他回家后编写成故事,并在第二天上课时,请他当“导游”带大家讲故事、游景点、记生字。

如一学生带领大家学习“故宫”一词:

小老师:我学习的是“故宫”,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故”是左右结构,是故乡的故。我的故乡在苏州,暑假我去那儿看爷爷奶奶了。“宫”字像“官”,不过“官”的两个口连起来了。我到故宫去看过,那儿是皇帝住的地方,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

老师:你说得好极了!故宫是清朝皇帝住的地方,现在很多反映清朝的电视剧里都有它的出现。我想请你带大家读一读,学习一下。

小老师:好。故宫,故宫。火车火车开得快。

学生:呜呜呜呜我来开。(小组开火车读)

小老师:谁来用“故宫”说话?

学生甲:故宫在北京。

学生乙:故宫里面住过很多皇帝。

学生丙:故宫好漂亮,好大!我想去故宫玩。

老师:你是一个很棒的老师。听说你还准备了PPT,同学们想去故宫看看,现在请你到电脑前把故宫的资料放给大家看吧。

(小老师上台点击故宫的链接,放映有关故宫的解说和图片)

“当好小导游甚至是小老师”是故事识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它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起到“培优扶差,带动其他”的作用,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小老师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各种图片、资料,放进课桌上的“智慧篮”,上讲台时就地取材,这也成为“培养个性”的途径之一了。

五、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一)成效

一是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的过程中,在课内快乐地识字,加强识字的速度和巩固率。

故事识字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授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通过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故事识字注意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了与之相适应的识字方法,教师努力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故事识字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学习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而且识字的速度和巩固率有了大大的提升。

一年级学生识字能力对比表

二是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音形意之间的关系,确立关键词,使学生学会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

因此在故事识字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识字的特点,确立编故事的主要原则,并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音形意之间的关系,将汉字的演变过程编入故事,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了色彩鲜艳的教具,设计了趣味性强的活动,使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留下深刻印记。

三是故事识字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识字兴趣,还将其延伸到了生活中,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识字。

在故事识字过程中,教师还注重营造轻松的识字环境,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大课堂。教师把学生带到校园、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认生字,引导学生课外自主识字,并指导学生将课外识到的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们认识了更多的字。这样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并运用会意法、联想法等,逐渐掌握识字的一些规律,在识字中不断运用,使得学生们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能自己尝试创编更多的故事,从而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二)思考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为了编故事而编故事,把简单字的学习复杂化,忽视了字本身的字形结构和造字特点,也容易出现对不容易编故事的字形复杂字的畏难情绪,此外,也造成了学习汉字方法较单一的情况。此现象的出现也给我们的故事识字教学敲响了警钟,即如何在兼顾汉字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地处理好方法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为了故事而故事”成功过渡到“不用故事就故事”,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字的特点采用最佳的学习方式,学乐兼具、事半功倍地进行识字,还需要我们努力不断提升汉字学习素养,有效改进听、读、编各个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并能将故事识字教学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创造出更多的生本学习经验,使小学低年段故事识字教学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许政授,沈家鲜,等.儿童发展心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佟乐泉,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张亮.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反思[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

[6]程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0.

[7]姜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林冬梅.识字教学应回归生活本源——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

[9]郝文华.汉字识字教学基础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赵志伟.现代语文教育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