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研究情况

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研究情况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美国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也在根据儿童和理论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着改革。总体来看,美国儿童科学教育将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根本目标,重视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强调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确保该阶段儿童能够享受到该阶段的科学教育,澳大利亚有关科教部门专门颁布《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规范了该阶段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一)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发达国家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发展较早,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开始进行5~12岁连续的科学教育,现在这种制度更加完善,年龄更往低龄发展,有些国家还特别把科学定为核心课程

1.美国

18世纪以来美国托幼事业不断发展,他们非常重视向儿童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现在学前一年的幼儿园教育已经普及,三四岁幼儿入保育学校的比例在20世纪60年代为11%,20世纪90年代提高到48%,目前进入各种日托中心与家庭托儿所学习的5岁以下的孩子现达到1300万,接受科学教育启蒙的儿童数量仍在增长。20世纪末美国相继颁布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0~8岁儿童适宜发展性教育方案》,清晰地表达了儿童科学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强调儿童科学教育观:重视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重视培养儿童的探索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让儿童意识到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发现;鼓励儿童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在对材料、物体等的观察、操作中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目前,美国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也在根据儿童和理论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着改革。例如: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针对幼小课程的连续性,曾提出一项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课程设计——“适宜课程方案”;为了解决芝加哥地区学校的科学教育问题,提出了“动手做”(Hands-on)科学教育模式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00年起在全球发起的PISA测试(主要从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三方面进行考察),了解青少年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其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总体来看,美国儿童科学教育将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根本目标,重视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强调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

2.英国

英国早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在学校设立全国统一课程,将科学、英语与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所有5~16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法定的科学教育。英国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十分强调设计与技术教育,因为他们认为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应让他们提前意识到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通过什么途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懂得技术变化的重大意义;应该教会儿童如何开展设计活动,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使学生产生想法、制作和行动。可见,英国在中小学开设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课程重视儿童的科学调查和探索活动,重视儿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技术与科学的密切关系,并在尊重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使儿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幼儿园因儿童年龄特征相似的缘故,将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年龄段的儿童划分在同一区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为确保该阶段儿童能够享受到该阶段的科学教育,澳大利亚有关科教部门专门颁布《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规范了该阶段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突出强调了儿童通过此类活动应该提升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探索)的能力、设计、制作(创新)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在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热潮中,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再次提出了以关键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改革方案,提出七项“为工作、为教育、为生活的关键能力”,其中特别提到了团队合作、分享信息及解决问题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由此看出,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幼小儿童科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日本

战后的日本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几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随着日本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的儿童科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始终坚持以环境教育活动为核心。1990年日本公布了重新修订的《幼稚园教育要领》,该要领指明要对儿童进行环保主题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要重视对儿童情感的萌发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认识很多环境污染的事实。2000年再一次修订了纲要,进一步突出了培养儿童怀着好奇心和探究心去与周围各种各样的环境打交道,并能够将与环境交流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更加强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直接接触中,发展其对环境,特别是对大自然的兴趣、敬畏,对外部事物和现象的好奇、探究、思考、发现以及丰富内心情感等。

(二)国内研究情况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发现,我国科学教育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也在科学教育的发展中逐渐萌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逐渐受到普遍关注,科学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十分活跃的时期。我国无论是在清末,还是在民国时期,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教育在低年级都占有一定比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工作,我国也把科学教育纳入国家政策和战略规划中,重新确立了科学类课程在小学课程教育中的地位,而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运而生。自80年代起,我国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陆续引进了西方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和有益经验,对原有活动从活动理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手段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出了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科学教育。

90年代以后,在儿童启蒙教育活动的教育内容上,增添了人工智能的内容,向儿童介绍科技产品及其用途,教育范围也涉及社会问题,环境教育得到重视,还有的幼儿园开展了科技小制作活动。但总的来说,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仍然是:比较强调儿童在活动中感知、探索、发现、认识客观自然界、自然物、自然现象的联系和关系,而忽视技术,科学发现和技术制作的联系,科学的应用和技术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比较重视使用感官、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解决问题等学科学的方法的学习,发展感知、观察、思维、交往等等能力的发展,而忽视技能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儿童对自然界的关注、好奇心和探索科学的兴趣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儿童对技术的关心和兴趣,缺乏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关注。

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3~8岁儿童的科学教育基本情况是:①儿童科学教育的载体主要是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针对3~8岁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载体还很少。②国外虽有关注3~8岁儿童年龄特征的相似性案例,有把3~8岁儿童归类在一起进行教育的情况,但很少涉及科学教育的连续性(幼小衔接)和层次性。③我国为儿童科学教育制订了相关文件,但实施情况不容乐观;我国校外教育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校外科技教育活动,但是涉及3~8岁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还很少(涉及幼儿园的活动项目远远少于中小学开展的活动项目),而且由于活动将小学1~5年级学生分在同一组别,造成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无人参与活动。此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强化。

针对以上情况,通过前期的资料查阅和实践论证,假设了适合3~8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启蒙教育的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玩”为主要活动线索。并思索如何在小学一、二年级以多种探究活动的形式将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牵手,注重“幼~小”启蒙教育活动的对接;使科学启蒙教育伴随着科学探究让儿童快乐地学科学,快乐地成长发展。

(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将国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国内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国外在开展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借鉴之处,并结合国内在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开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归纳总结出进一步发展、完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经验及发展趋势。

1.面向全体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

从国外发达国家颁发的科学教育标准中发现,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了“面向每个孩子”这样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儿童科学教育十分注重促进全体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目前,我国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在理论层面上也关注到了儿童科学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儿童,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却很难做到促进每个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长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容易忽略儿童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事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师人数较少,而儿童人数是非常庞大的,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会直接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儿童的发展。为此,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中应努力扭转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理念。

2.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纵观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知识本位、方法本位和人本位三个阶段。在知识本位阶段,科学教育的重心在于科学知识,人们信奉“科学知识最有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童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教育的情况受到了挑战,教育者从信奉“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立场转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立场,这两个阶段始终没有关注到儿童自身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教育开始关注人的因素,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对科学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师已经习惯于把答案统一化,将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儿童,如此一来不仅剥夺了儿童提出创意答案以及接纳不同观点的机会,也僵化了儿童的思维,无法培养出拥有健全、完整人格的儿童。在这一点上,应该学习美国把发展每个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作为首要目标,使儿童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进而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3.以“科技”和“生态”为载体

随着科学技术向社会领域的广泛渗透,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更新和拓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科技”和“生态”为载体。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已经意识到科技之于社会、生态之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已经相继更新了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突出了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与技术、生态与环境的部分。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概括出八项科学教育内容,其中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科学与技术”中,以设计为特点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是相互并存的;在“生命科学”部分,不仅介绍有关生命体的特性以及生命周期的科学知识,更强调生命体与其环境共生共存的关系。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儿童科学教育中都突出强调了让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和发展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以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和要求构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体系。日本则是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侧面——生态问题突出反映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在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鼓励儿童积极表现、乐于分享

在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与同学、老师交流活动心得,不仅可以巩固学习内容、丰富学习经验、加深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增强自信心,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儿童分享和倾听的优秀品质。而且儿童时期的学生也是非常乐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与教师、周围的同学交流与分享的,因而在国外的儿童科学教育中,经常要求儿童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科学知识、实践体验和学习心得。然而,我国传统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经常会忽略这一环节,活动结束后的教师小结即标志着整个活动的终结,没有将儿童的表现与交流真正地开展起来。为此,需要从事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师真正认识到表达与交流阶段的重要价值,多鼓励儿童参与到科学探究的交流讨论中来,真正做到使儿童积极表现、乐于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