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光潜家庭背景

朱光潜家庭背景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光潜,1897年9月生于安徽桐城。而家庭文化氛围的创建,可对孩子起很好的引导作用。朱光潜的父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改良主义影响的,幼年的朱光潜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对东西文化有初步印象的。家庭文化氛围的强大影响力可见一斑。经入学考试后,次年正式转入香港大学教育系就读。

朱光潜,1897年9月生于安徽桐城。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史上中西合壁的第一人。50多年来,他以广博的学识、充沛的精力、执著的追求献身于中国的美学事业,成为沟通西方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的桥梁。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贯通中外的里程碑。

通过追溯朱光潜先生的生平,我们发现,朱光潜先生之所以较早地用中国传统的目光来研究西方的精神,还缘起于他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我们把家庭中父母等长辈努力提倡的伦理、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公德等各方面内容称为家庭文化氛围。

一个人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必将对其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人生第一站的家庭,它对孩子的学识、人格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尽管现代社会提倡孩子走出家庭、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锻炼,以开拓其视野,提高其能力。这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如果确实想让孩子有较雄厚的发展潜力的话,就必须从夯实其基础开始抓起。而家庭文化氛围的创建,可对孩子起很好的引导作用。应该说这是夯实孩子基础关键而简捷易行的方法。

朱光潜的父亲便是对朱光潜有直接重大影响的人。

朱光潜的父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改良主义影响的,幼年的朱光潜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对东西文化有初步印象的。而这,对他后来从事研究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一副对联构建的原始起点

在家庭文化氛围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将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最生动的反映。

朱光潜的父亲是位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私塾先生。所幸的是,父亲很开明。他曾手书一联,挂在厅堂上:“绿水青山任老夫逍遥岁月,欧风亚雨听诸儿扩展胸襟。”可见,父亲虽然颇不得志,然而心存志远,寄希望于后辈。希望朱光潜诸儿开阔眼界、扩展胸襟、有所作为。在朱光潜的父亲身上同样有着中国文人普遍具有的正直勤勉。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朱光潜起的笔名也很有特色。他的笔名是孟实。“孟”是弟兄行辈中居长;“实”字的这类含义多少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称之为“实的理想”。在他进入学术界后,他也仍忘不了用“孟实”这个笔名。偶尔也用明石、蒙石或盟石等,大都是“孟实”或“实”的同音字,每一个笔名一眼看去几乎都与“石”有不解之缘。这里除了表明“实的理想”之外,还因为喜爱石那磊落的操守和襟怀。家庭文化氛围的强大影响力可见一斑。

朱光潜从六岁到十四岁,一直追随父亲读书。父亲当然是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因此,朱光潜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在朱光潜十五岁时把他送入高小学习,读了半年便升到离家五十多华里的桐城中学。朱光潜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常常需要跋山涉水地去念书。他由此也就要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桐城中学,朱光潜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义理、考据、辞章”一类的训练。桐城中学的创办人是以古文家名世的吴汝纶,跟朱光潜的祖父有交往。朱光潜成绩优异,甚至一些教师都指望他来接桐城派古文的一脉之传。

受的是中国传统的影响,然而朱光潜思索着,思索着父亲所写对联中的“欧风亚雨”。思考着从父亲及其朋友们那边听说过的有关社会改良的新调词。

他想,有许多新鲜的东西我还不知道。

命运总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光潜考取了去香港大学学习的公费生。他在香港大学的头一年补习英语、数学等未曾在中学学过的基础课。经入学考试后,次年正式转入香港大学教育系就读。朱光潜在香港大学学的是资产阶级的教育学课程。香港大学的这段生活是朱光潜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他废寝忘食地学习,真正达到博览群书的地步。西方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开启了他年轻的心扉。而英国语言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和近代心理学更使他如痴如醉。个性主义和自由平等的新观念是他从西方文化中首先接受的精华。其次,朱光潜也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思想方法训练。

这样一来,朱光潜对“欧风亚雨”的渴求更不可收拾了。他后来又赴英开始了长期的留学生涯,后转到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大学,那是歌德的母校。

在英法留学期间,为了获得西方文化艺术的感性认识,他多次参观了卢浮宫,经常聆听诗歌朗诵会;还利用假期数次游历了苏格兰、比利时、瑞士和德国。

归国途中、他又顺便花了一个月时间游历了佛罗伦萨,在罗马的地下墓道里考察哥特式教堂和壁画的起源;在梵蒂冈和佛罗伦萨等地观摩西方古代乃至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绘画及建筑。这一切为他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有人会以为朱光潜在香港和英法的学习根本不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其实,那是家庭文化教育的延续。

恐怕朱光潜的父亲从来没想过,他那副对联,他的那些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朋友,竟然会对朱光潜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2)只缘身在此“家中”

朱光潜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读过而且背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诗》,看过《史记》和《通鉴辑览》,也读过《西厢记》和《水浒传》之类的小说,学写过科举时代的策论时文,这些都对他产生了影响和作用,使他的文笔简练,就连说话也言简语赅,没有一句废话。他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接触《新青少年》杂志,看到胡适、陈独秀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震动。认为自己也在“桐城谬种”之列。后来,他能熟练地驾驭白话文了,但他认为文言文的修养也还是有用的。

受中西两种文化影响的朱光潜,对中国社会革命的认识偏重于思想启蒙。在他看来,思想革命成功了,制度革命才能实现。因此,他提倡青少年既关心时事,又要认真读书。

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却使得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别而深刻。

首先,他的美学系统主要是从学科的合规律性角度来构筑的。鉴于“美”的学科特征的非功利目的性,朱光潜在提倡美学学科的时候排斥了一切有关现实的功利目的活动,而只体现了“美”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他所提倡呼吁的美学,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是从他的非功利性,陶冶人们的性情,间接地为改良社会面貌而服务。这与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不过它已经溶入了社会改良内容罢了。

其次,朱光潜的美学观念是古典和谐形态的——他始终忘不了中国传统的美。再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朱光潜接受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艺经世济用观。承认它是文学艺术起源的同时,又接受了席勒、斯宾塞关于文艺缘起的“游观说”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已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对立。然而,朱光潜却能完全地把它们都给接受下来。他的著作,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论诗》等都以西方理论为基础。

既然如此,朱光潜的学科理论基础和精神人格基础必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他身上的统一。

就精神人格而言,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如尼采、歌德等人的思想,多是讲求人世的。只有少数如叔本华等在人世不得意的情况下才讲求出世。

而他信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他所受的父亲及朋友们的影响基本上是出世的。这样他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学问”。而事实上,他的“出世精神”又带着浓重的人世气息。

我们对比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只是想说明,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必须合乎目的性,要让家庭文化氛围与所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与时代相适应。要尽量以开放的、文明的、先进的、现代的、健康的思想文化意识影响教育孩子。

我们知道,朱光潜的父亲只是无意之中营造了一个家庭文化氛围,使得年幼的朱光潜受到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但他没有考虑到目的性及其培养目标,因此,也就产生了朱光潜在某些方面的矛盾性。这一点是家庭文化氛围营造时应尽量避免的。


(3)家庭氛围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源头

朱光潜的父亲教给年幼的朱光潜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光潜很喜欢朱熹的这首诗歌,把它当作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时时加以吟咏,以此激励自己。

如果家庭文化氛围的创建仅仅局限于知识文化氛围的设计,那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健全的,家庭文化氛围的另一重大课题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学识、学问、做人应是家庭文化氛围的三大模块。而这三大模块最终可以归结为做人这一大范围。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无论你多会搞研究、创造,都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适应于社会,能够被社会接纳的,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的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光潜先生在治学方面不断求新,在做人方面也两袖清风,正直公正。他小时候就认为,要保证学问上的常新,要保证修养上的时时进步,就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别人请教——特别是要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这种思想影响了他一生。朱光潜先生是一个不苟言谈的人,但为年青人他却愿意多费些口舌。他从来没有讥笑年轻人的浅见。

有人说,只有勤奋的劳动者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人。

尤其是智力劳动者,是很难把手上的工作做完的。因为这件工作没有结束,另一件新的计划又产生在他的思想中。

朱光潜先生喜欢常新——源头的活水。他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

而他的平日作息时间也是掌握得十分严格——这也是对他自己的严格要求。他每天早晨出去慢跑或散步,时间算得很准确。朱光潜平日也用各种办法,避免不必要的应酬——这也是对人的态度,是一种做人的方式。因为他认为这种应酬,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无谓的浪费。

小时候,他父亲有个小书房,在这里他可以看书写字,但是这里常常有人走动。他更愿意一个人躲在草垛里看书,直到夜色无晚,家人到处找他时,他才从草垛里跳出来。这种习惯到了成年时,就成了他的“隐居”工作方式,他常常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工作、学习。因为他知道吸收新知识比什么都重要。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的父亲对朱光潜做人方面的教育是成功的。说开一点,就是传统美德的许多东西还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在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时,别忘了把我们的祖祖辈辈积聚了长时间的做人做事的正确道理教给孩子,把现代社会的做人做事的正确道理教给孩子。

现代社会尽管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但一个人连起码的做人准则都没有,他是不能够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总之,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是一个持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作为人之父母,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及品格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当今的许多父母们已把教育的功能推给了社会和学校。

然而,家庭毕竟是孩子走向社会之前重要的一站,他们在这里学到的一切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