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光潜的诵读观研究

朱光潜的诵读观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光潜,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对诵读问题曾经做过细致研究,并且颇有心得。朱光潜对诵读的关注最早是出于对诗歌的研究。诵读是朱光潜学习民族语言的重要策略,诵读语言所产生的韵律和节奏之美将幼年朱光潜领入了语言的殿堂。朱光潜认为,因袭、模仿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也是写作创新所必经的途径,诵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袁玲丽

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诵阅读,口诵心惟,感悟语言的声音韵律和气势,领会诗文意象画面和境界,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在身心参与中习得语言,获得美的体验。

朱光潜(1897—1986),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对诵读问题曾经做过细致研究,并且颇有心得。在朱光潜看来,诵读是诗文节奏赏析的媒介、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有效策略、读书写作的常用方法、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一、诵读是诗文节奏赏析的媒介

朱光潜对诵读的关注最早是出于对诗歌的研究。在他看来,诗歌是语言运用的艺术,而声音是语言意义的载体,诗歌的情趣和意象必然要通过语言的声音和节奏才能得以体现。诗歌又是诗人在特定时期特殊情感的浓缩体现,诗人作诗时因为情感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变化,会直接表现于诗歌的语言和节奏中,而诵读则是“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趣来”。因此,诵读是感受和欣赏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必要媒介。当读者诵读诗歌时,语言的音调和节奏会直接影响发音器官和呼吸循环系统,进而影响全身筋肉的感觉,由声音而求得诗人的神气,在身心共同参与中,诵读者可以感受诗歌的声音节奏和情趣意象,接受诗人情感的浸润,从而领略诗歌的神韵和意境之美。

诵读既是赏析诗歌的必要途径,也是感受古文现代文章声音节奏的重要手段。在朱光潜看来,只要是文章,无论古今中外,“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古文的声音节奏流于形式,不同的文章在诵读时调子大体相差不多,在诵读字句的过程中,往往能抓住作者的气势和神韵。因此,“诗、古文各要从声音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在具体的诵读过程中,要将放声急读和低声缓读结合起来,“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味古人文章的大美。现代文章的声音节奏往往是日常语言的自然流露,然而好的文章总是能通过声音的长短和轻重,传递出情感和思想的变化与发展。诵读声音节奏流畅的文章,不仅能令人在读后明白文章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而且能“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产生全方位的愉快体验。

二、诵读是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有效策略

诵读是朱光潜学习民族语言的重要策略,诵读语言所产生的韵律和节奏之美将幼年朱光潜领入了语言的殿堂。幼年朱光潜在屋外听父亲私塾的学生们诵读诗书,听久了他居然也能背诵出来。虽然对所诵诗文理解很少,然而熟读成诵,拖着一定的腔调和韵律,将一句句诗文在舌头上滚动,在当时他的眼里是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用这种方法他听会了《诗经》,多年后仍然能够熟练地背诵出来,由此他发出了“读书用目有时不如用耳”的感慨。后来,朱光潜在桐城中学系统学习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并从中摸索出古文学习的诀窍。在他看来,学习古文并非难事,只要能熟读范文佳作多篇,“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细心体会这些文章的音调和气势,总结不同文体的特点,等到写作时,你只要“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朱光潜在学习外语时便运用了诵读的方法,他通晓英语、法语、德语,后来为了研究需要,又开始在工作之余自学俄语。他找来多本俄文原版作品,每本书都读三四遍,逐步掌握作品的词义、语法、篇章结构、写作风格等,每本书中都找出一些他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直到能熟练背诵的程度,这样坚持了两年,他便可以在字典的帮助下翻译俄语书了。不仅如此,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外语教学中,诵读一直是他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个“法宝”,他要求学生熟读学过的英文课文,直到能背诵的程度;在英文诗歌的授课过程中,他不仅自己满怀深情地朗诵,而且要求学生有音节、有表情地背诵学过的每一首英文诗歌。

三、诵读是读书、写作、判断作品优劣的必要途径

在朱光潜看来,读书应该分类:一种是为了获得常识而进行的广泛阅读,一种是为了专业学习而进行的深入阅读。博学而守约是做学问必须养成的读书习惯。读书并不在于贪多,而在于读得精、读得彻底,与其泛泛读十本书,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精读一本好书。对于值得深入阅读的书,第一遍阅读时可以快读,以便掌握全篇的主旨,第二遍则要慢读,以批判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思考,读完书后可以通过记笔记等方式加深理解,书中精彩段落则可以反复诵读。“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朱光潜推崇的一种读书方式。在朱光潜看来,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凡是涉及语文教育之处,诵读都不应该被忽略。

朱光潜认为,因袭、模仿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也是写作创新所必经的途径,诵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练习写作的初期,写作者可以依据体裁的不同,精心选择几十篇范文,逐字逐句,仔细研究每篇范文的字句、段落和谋篇布局,在“吃透”原文主旨的基础上,“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在认真研读范文的基础上再进行仿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写作者便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初次尝试时,写作者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练习,然后逐渐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风格,再融合各家的长处,最终便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判断作品优劣的方法有很多,或从遣词造句评判,或从篇章布局、立意构思分析,朱光潜的方法则别具一格,在诵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声音节奏。他曾担任杂志社的编辑,在审读投稿人的稿件时,他一般先不考虑别的因素,只是拿起来朗诵一遍,看看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论述文,一般来说,如果读起来感觉“音节很坚实饱满”,他便判定这个作品有价值、值得深入审阅,而如果读起来“音节空洞零乱”,他便判定作者的心中也是杂乱无章的。一般人诵读时用耳朵去感受声音和节奏,朱光潜觉得,在诵读时浑身肌肉产生的感觉有时候比听觉更准确。对于那些“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作品,朱光潜诵读之后有一种“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的感觉,而那些音调节奏不和谐的作品,往往令他读后浑身肌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异常难受。在他看来,用诵读的方法判断作品的好坏,很少会出错。

四、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诵读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朱光潜认为,我国传统诵读法有其独到的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诵读法经历了先秦之前的诞生、宋元时期的成熟和明清时期的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到了晚清,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引入,诵读诗书一度成了迂腐的象征,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日下降。然而,朱光潜一直提倡在国语教学中坚持实施诵读法,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大学,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学习。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曾呼吁建立一门诵读美学,系统深入地研究诵读法,既要向民族传统学习,又要借鉴英国、法国等国外的诵读方法。他还建议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在诵读的方法和理论领域多做研究,为中国诵读法的传承与发扬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朱光潜看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语言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诵读法作为一种学习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促成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诵读是朱光潜推崇的欣赏诗歌和文章神韵气势的有效途径,是朱光潜学习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多门外语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读书求知、写作、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诵读促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又在传承中日臻发展、完善。朱光潜的诵读观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具有前瞻性,对当今民族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自《教育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