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导价值观转化主流价值观的辩证

主导价值观转化主流价值观的辩证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导价值观自觉建构在先,主流价值观形成在后。只有当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时,社会基本价值观才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发展。[25]因此,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是历史必然,是人民主体的历史规律在价值观领域的具体展开。其中之一是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转化前后的连续性决定其内蕴统一性。至此,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辩证可以归纳为驱力和张力的辩证统一。

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总要“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9],“从而自觉地构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并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努力使之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中凸显出来,从而对社会生活中发生重大影响”。[20]

(一)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特殊蕴涵

在非革命时期,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根本问题涉及主体指向的转换以及由此决定的作用机制的置换,但不否认伴随这种转化,价值观内容和表述形式的有所变化。

1.转化时限的模糊性。主导价值观自觉建构在先,主流价值观形成在后。这是整体进程而言。具体某个社会及其发展历史阶段来说,何时先自觉建构主导价值观,以及何时要把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并选择与各自形态相适应作用机制,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供参考,但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内在规律性和外界科学性可言,可以随意而为,而是提示其艰巨性。凡是价值建构成功者的都遵循这个规律,操之过急或严重滞后者都违背了这个规律,并给社会发展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深重灾难。这个极大考验着执政者的治理智慧。

2.转化前后存在状态的特殊性。在非革命时期,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轨迹及其存在形态的特殊性在于,往往是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之前,整个社会里以主导价值观为统治地位(这时主流价值观中某些元素以萌芽、胚胎形式存在着);转化后一段时间内,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处在互动、融合、共存的阶段(还可以细分为以主导强于主流、主流强于主导两个时期)。转化后最终结果也不意味主导价值观彻底消失,只是调整了存在方式和作用形式,呈现出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趋近一致或基本一致。此阶段,正如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1]

3.转化过程的双向性。如同主导价值观转为主流价值观是历史必然一样,在这个基础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主流价值观转化为主导价值观也有一定历史必然性。黑格尔从否定角度指出:“主观特殊性既没有被接纳在整体的组织中,也并未在整体中得到协调。因此,它就表现为敌对的原则,表现为对社会秩序的腐蚀,因为作为本质的环节,它无论如何要显露出来:或者它颠复社会秩序,……,或者,如果社会秩序作为一种权力或者好比宗教权威而仍然保持着,那它就成为一种内部腐化或完全蜕化。”[22]因而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转化为主导价值观双向协同发展。就后者而言(尽管与前者相比,后者发生频率要少很多),这个过程其实是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价值观领域具体展开自下而上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路径,就是社会及其组织特别是公民个人在社会互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所孕育、积累和形成的民间价值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炼和升华,并不断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此句中“核心价值体系”类似于本文中主导价值观——引者注)。[23]

4.转化过程的动态性。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或者主流价值观转化为主导价值观)是个动态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而非一劳永逸、一步到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4]

(二)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辩证:驱力和张力统一

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驱力和张力统一的学理基础在于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当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时,社会基本价值观才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发展。

1.转化中的驱力指涉为何要把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主体,也就蕴含着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践行主体,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三者统一。“只有人民群众才代表历史的主流。如果一种价值观尽管很合理先进,但它却仅仅为一少部分人所持有,尚未成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共同利益和意志的自觉表达,甚至在实践中还离不开政治和行政权力推行的时候,就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主流价值观。”[25]

因此,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是历史必然,是人民主体的历史规律在价值观领域的具体展开。只是在不同社会及其发展阶段里,植根于不同经济形态的主导价值观,或氤氲于不同环境(革命还是和平)主导价值观占据时间漫长或短暂而已,如最终主导价值观不能或不能及时转化为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处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众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日趋高涨境况下,实现社会基本价值观由统治阶级倡导转化为人民拥护,由国家的意志转化为人民的意愿。那么会出现:要么是这种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经过一段时间冲突后,主导价值观被另外一种主导价值观所代替;要么是这个主导价值观的倡导者(即统治阶级)则难免陷入被历史淘汰的结局。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内在根据在于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某种对立或矛盾。

2.转化中的张力指涉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前后一致性。如果说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各自凝结的特殊性、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支撑了两者转化的驱力问题。那么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前后内在蕴含共同性、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则支持两者何以能转化,即两者转化中的张力问题。其中之一是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转化前后的连续性决定其内蕴统一性。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采取了一种共同利益的形式,但其中也确实包含全民族的一定的共同需要和利益。因此,在一个民族没有外在威胁的时候,其内部不同阶级的矛盾可能处于显化比较激烈的状态,而一旦遇到了外在威胁,尤其是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各个阶级的共同需要就成为一种优势需要,使他们能够抑制冲突一致对外[26]。之所以说是两者具有某种连续性,其物质基础在于统治阶级(国家)和人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依存性。因而这种连续性是统一性的物质依托,也是主导价值观何以能转化主流价值观的转化本体论基础。转化的旨趣在于实现两者趋近。

3.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驱力和张力辩证统一。至此,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辩证可以归纳为驱力和张力的辩证统一。基本含义为:在客观肯定各自独特价值,合理界定各自的边界,遵循各自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既要适应经济形态更替而形塑民众主体和利益意识增强的历史现实,充分尊重民众在形成主流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合力地促进主流价值观日益壮大,又要创新形式使主导价值观在新阶段指引主流价值观发展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有序前进,从而实现两者均衡和良性互动。如此,一方面避免主导价值观的刚性力量无根基、无边界的扩张或者相反。另一方面,也避免主流价值观发展偏离方向、无序发展。

具体包括:既要看到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各自特殊性,又要看它们共存的普遍性;既要积极推进主导价值观向主流价值观转化,从而实现社会基本价值观臻善,又不能割断前后联系;既要重视主导价值观建构过程中由官方到民间的自上而下刚性方式,也要重视主流价值观建构过程中由民间到官方的自下而上柔性方式;既要重视权威评价的有机方式,又要重视民众评价的无机方式;既要重视理论创新、权威机构在主导价值观自觉建构中的作用,又要重视群众实践、人民大众在主流价值自觉、自发形成中的作用;既要熟稔历史上社会基本观发展的普遍性,又要洞悉特定情形下其发展的特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