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初生伊始,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去认识和感知外在的世界,并在这些感知觉的作用下,逐渐对外在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在逐渐的探索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同时得到发展。所以人类感知觉的发展,在学前期的发展尤为重要。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感知觉。儿童两岁前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关于感知觉的概念及其特性,我们还应了解,婴幼儿时期是对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的最关键时期。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感知觉与学前儿童心理

儿童初生伊始,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去认识和感知外在的世界,并在这些感知觉的作用下,逐渐对外在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在逐渐的探索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同时得到发展。

img19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新生儿的感知觉发展异常丰富,前面我们也谈到了人类从一出生,首先就要通过对外在世界刺激的初步感知,来了解、适应外在世界,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学习和适应、改造环境的目的。所以人类感知觉的发展,在学前期的发展尤为重要。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感知觉。许多研究证明,新生儿已具备人类的大多数基本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对身体位置和机体状态变化的感觉等。婴儿在三个月后应该添加辅食,如果辅食的种类多,让婴儿尝到的味道多,婴儿的味觉得到发展,就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记,这样儿童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就不容易出现偏食和挑食的现象。

(2)儿童两岁前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在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言语形成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儿童感觉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6岁,在他2岁前的发展尤为重要。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在儿童2岁之前,这时候,儿童会出现一种肌肤饥饿的感觉,如果儿童经常能得到温柔的抚触,那么儿童会比较友善,容易和人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婴幼儿时期,抚触操对婴幼儿感知觉和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觑。

(3)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儿童的很多反射都是在婴幼儿时期,比如说,强制颈椎反射,儿童在刚出生40天内,把儿童扣放在床上,脸贴着儿童的脸,他的头就能慢慢扬起,这样他的视野范围扩大,实际是对儿童视觉的强化刺激,其结果是可以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6~9个月是儿童爬行的关键期,正常需爬行400小时,儿童爬行的时候,需要肢体感觉的协调,前庭的平衡性得到发展,对于今后专注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由于动作的发展,手眼逐渐形成协调一致的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感知事物的特性,因而感知觉发展迅速,日趋完善。

(1)触摸觉。由于皮肤觉与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重要的认识器官。在视觉的参与下,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就能实现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特性,如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这时候经常让儿童进行撕碎纸、舀豆子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手眼协调性。

(2)视觉。开始能正确地辨别基本色(红、黄、蓝、绿),但对混合色(紫、橙)或色度不同的颜色(粉红、深红等)辨别不清,且不能把颜色名称结合起来。幼儿的视觉是在摆弄玩具与使用物体过程中发展的,父母应扩大幼儿的生活范围,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幼儿区别物体的颜色,并教给他们基本色的名称。

(3)听觉。在生活与教育的影响下,听觉感受性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幼儿可辨别声音,如音调、音强等。要保护幼儿的听觉,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强音、噪声。儿童的听力阈值要大于成人,就像是收音机的波段,儿童的收音频率范围是很广的,这也是儿童之所以在这个阶段学习语言非常迅速高效的原因之一。所以这一阶段也是儿童语言的敏感期。

二、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主要包括视觉敏度与颜色视觉。刚刚出生的婴儿,视觉不协调,是杂乱无章的。出生1个月以后婴儿的视觉逐渐协调,开始出现视轴集中现象。一般到3个月,婴儿的注视、移视和追视已较完善地发展起来。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视力。幼儿视力不断提高,据前苏联学者思道维兹卡娅的研究,儿童看出圆形图上裂缝所需的平均距离,4~5岁为207.5厘米,5~6岁为270厘米,6~7岁为303厘米。近几年来的生理学研究表明,3岁以前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

2.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用视觉区分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叫做辨色能力。婴儿对颜色的感觉发生得很早,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3岁儿童还不能认清基本颜色,不能很好地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不仅注意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6~7岁颜色视觉进一步发展。儿童的颜色视觉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孩的辨色能力比男孩强。

三、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儿童听觉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首先,我们来了解儿童听觉发展的特点。

1.儿童听觉的发生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7个月时已基本成熟,对声音有所反应。比如,大的声音刺激,像汽车的喇叭声等,会引起胎儿的运动反应。新生儿已经出现听觉偏好,最愿意听母亲的声音,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调的声音。

研究表明,很小的婴儿就能辨别声音的差别。Bron-stein&Petrova给43名婴儿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他们听风琴和口琴的演奏声、口哨声、敲铅笔声,婴儿第一次听到一种特别的声音时,往往会停止吃奶,直至声音停止再继续吃奶。一般而言,在一个月左右时婴儿出现听觉集中现象,八九个月时,婴儿已能分辨各种声音。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如对2个音高接近的音的辨别力,对词的四声的辨别力等都有所提高。

2.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婴儿的视觉和听觉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在几乎全部对声音刺激的检测中,均发现婴儿在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声源。

3.幼儿听觉的发展

幼儿听觉发展主要集中在语音感知和音乐感知两个方面。

(1)语音感知。儿童对语音的感知能力超强,这一阶段只要提供适当的语音环境,儿童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语言,无论这种语言的学习难度对于成人来说有多大。比如说,在儿童很小的时候,我们带他到美国,他在美国的那种语言环境里,很容易就能学会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

(2)音乐感知。儿童在这一阶段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超乎寻常的。他们喜欢舒缓优美的音乐,就连声音都是喜欢温和的、愉快的。我们曾经做过实验,给儿童放优美的音乐,他们会表现得愉悦,而当出现噪声的时候,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烦躁不安。

四、学前儿童味觉与嗅觉的发展

儿童很早就有了味觉与嗅觉。当他们闻到难闻的气味、尝到不好的味道时,都会出现不舒服的表情或姿势,如皱眉、哭泣、身子扭向一边等。据研究,出生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够区分0.4%和0.2%的盐水与普通水。学者一般认为,味觉是儿童早期最发达的感觉,因为它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但事实上,婴儿的味觉并非很敏感,而是在以后的发育、成长中不断提高的。

img20

五、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它常常是由皮肤与物体接触时的运动引起的,因此有人认为触觉是肤觉、压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触摸觉是幼小儿童用来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触摸觉相对于视觉、听觉,发展较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形成了与触摸觉相关的运动觉,其感受性愈来愈精细。如让儿童用手掂一块积木的重量,然后要他从许多不同重量的积木中拣出一块与它同样重的来,结果是4岁幼儿的错误率达70%,而7岁儿童只有37%。因此,儿童触摸觉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发展起来的。

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儿童先天的各种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都可以视为触觉反应的表现。新生儿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手指也是触觉非常敏感的部位。

婴儿的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手的探索。

婴儿对物体的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活动进行的,以后手的探索活动才开始形成。

人生第一年,尤其是手的探索活动形成之前,口腔触觉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探索功能。手的触觉探索活动出现以后,口腔探索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儿童仍以口腔探索作为手的探索的补充手段。

婴幼儿期是手的探索活动形成的时期,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②视触协调阶段;③手的有目的的探索阶段。

触觉,尤其是手的触觉,对儿童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年龄越小,触觉的作用就越大。

在通常情况下,儿童的认识活动是多种感觉的结合,尤其是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视、触结合的经验积累多了,触觉经验便可以逐渐依附在视觉经验之上,当然,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六、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痛觉和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疲劳、饥饿、哭和生病时,痛的兴奋性有所提高。小孩子摔跤时,如果成人做出紧张、害怕的样子,小孩会哭起来,好像很痛的样子;如果成人很镇静,并鼓励孩子要勇敢、自己爬起来,小孩未必会感到那么痛。

七、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各种实验及日常观察均说明,儿童的大关节肌肉动作发展较早,小肌肉动作发展较晚。因此,对幼儿写字、画画、用剪刀等活动的精确性不能要求过高。

八、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发展是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的。儿童知觉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更好地了解知觉的特性,对于我们发展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对物体的知觉主要包括形状、大小、空间、时间四个方面。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有一些实验研究证明,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3岁儿童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辨别不同的几何图形,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实验证明,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对几何形体感知的效果较好。

幼儿期,形状知觉和图形辨别,逐渐与掌握图形的名称结合。五岁半是儿童认知平面几何图形最迅速的时期。

2.大小知觉

布鲁纳(1972)等人的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大小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

鲍厄(1966)研究了幼小婴儿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恒常性。每当一个12寸的立方体在3尺远处出现时,他训练6~12周的婴儿转过头去。该立方体是放在室内桌子上的。因此,可以根据物体的距离衡量其大小。通过变换放在不同距离的不同大小的立方体,发现婴儿能够在不同距离认识同一大小的物体。说明在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1979)的实验,要求1.5~3岁儿童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发现1.5岁儿童能够完成实验任务者占20%,2岁儿童则为60%,2岁4个月已达88%。在该实验中,1岁零10个月的儿童能用语言表达大小知觉者占28%,2岁为40%,2岁零4个月达80%,3岁则达100%。在区分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的任务中,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4岁能说出“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以及一样大。

苏联学者苏南诺娃的研究表明,在比较不同大小的积木时,4~5岁需用手去摸积木的边沿,把积木逐块地进行比较后,才能确定其大小是否相同。6~7岁儿童大多数能用视觉从一堆积木中指出大小相同的积木,用手去摸积木边沿的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其比例为4岁,80%;5岁,50%;6岁,34.47%;7岁,20%。此外,如果不允许视觉参加,单凭触摸去感知物体的大小,则4~5岁儿童用同时性比较法,即把积木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而6~7岁则用相继性比较法。

3.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从广义上说,空间知觉还可包括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它们是对物体属性的知觉,而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则是对物体之间关系的知觉。

(1)方位知觉的发展。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魏泰默(1961)证明,出生后不一会儿的婴儿,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做出向右看的反应,而声音来自左边时,则向左看。

鲍厄曾用实验研究婴儿听觉定位的准确性。结果发现,6个月前的婴儿,主要依靠听觉指导用手去抓物体,其动作准确率比依靠视觉记忆更高。而当物体在正前方时,抓握较为准确。原因是从正前方发出的声响,同时到达两耳。6个月以后婴儿才能够学会估计来自旁边的声音,即对不是同时到达两耳的声音作定位。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触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来辨别左右方位。

img21

(2)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包括前庭觉等嗅觉外的其他感觉。

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这是一种特殊的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玻璃放有方格图案,另一侧则在一定距离下面布置了同样方格图案,造成一种视觉印象:前一侧是浅滩,后一侧是深滩。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实验记录婴儿的爬向。

吉布森等对36名6.5~14个月的婴儿测验的结果,有27名婴儿从平台爬到浅滩,只有3名爬到深滩。大多数婴儿虽然听到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他也不过去,或只是哭叫,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转引自Liebert等《发展心理学》)。

但是,据卡门波斯(Campos,J.J.,1978)等的研究,5个月的婴儿在视崖的深侧没有害怕的表现,9个月婴儿则有害怕的表现,心跳加速。

实验证明,婴儿已具备以视觉为信息的距离知觉,经验对距离知觉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4.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生活制度在幼儿对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根据天气变化进行时间定向的能力,出现在幼儿中期以后。日历和钟表是成人时间信息的主要来源,幼儿还不认识日历和钟表,但是他们常常把日历和钟表上的字形象化,并把它和某种事情联系起来。人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往往依靠对时间的知识或行动所提供的辅助计时参照物。年长的儿童和成人一般可以用两个以上的信息作为估计的标准。幼儿初期的儿童,还不能对短暂时间做出估计,幼儿晚期,通过活动,能够学会估计时间。

九、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力就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3岁前儿童缺乏观察力。他们的知觉主要是被动的,是由外界刺激物特点引起的。而且,他们对物体的知觉往往是和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的。

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等都在逐渐完善。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初期,不善于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不能接受观察任务,往往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他们在没有其他刺激干扰的情况下,还能够根据成人的要求进行观察,但在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容易离开既定的目的。幼儿中晚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增强,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能够开始排除一些干扰,根据活动或成人的要求来进行观察。

2.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观察持续性的发展与观察目的性的提高是密切联系的。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阿格诺索娃的实验中,三四岁幼儿持续观察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为6分8秒。5岁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所提高,平均为7分6秒,从6岁开始观察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平均时间为12分3秒。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的。

3.观察的细致性

幼儿初期,观察的细致性较差,只能观察到事物粗略的轮廓,只能看到面积大的和突出的特征。而中晚期幼儿观察逐渐细致,能从事物的一些属性来观察,如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和空间关系等方面来观察,不再遗漏主要部分。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儿初期,在观察中得到的是零散、孤立的现象,这些不系统的信息使幼儿无法知觉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中晚期幼儿能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因此能比较顺利地概括出本质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