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觉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所以,当儿童经常出现上述症状时,要注意找到症状的原因,不要错怪他们,也不可大意,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治疗。听觉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儿童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儿童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教师要注意儿童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要注意 “重听”现象。

一、视 觉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从小就通过视觉探索外界环境及其变化。从生后第一个月起,视觉即在迅速发展;出生后头半年,积极主动的视觉有明显的进步。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真题再现

幼儿的视觉能力包括两方面,即视敏度和 ( )

(云南省2016年)

A.颜色视觉 B.大小视觉 C.远近视觉 D.物体视觉

【育萃专家解析】A。

(一)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由于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左,一只眼睛偏右,或者两眼对合在一起;遇到光线,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缝或完全闭合。所以,这段时期的婴儿不能长期放在光源的同一侧,避免眼肌的平衡失调,造成斜视。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随后,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3~5周的婴儿能够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3个月就能对4~7米的物体注视7~10分钟。半岁大的婴儿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此时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

(二)视觉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视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觉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

新生儿的眼睛聚焦能力不强,视敏度也低,在20英尺处的视力相当于成人在150~290英尺的视力。婴儿最好的视敏度也只是成人的1/10,但是婴儿的视力却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视觉系统成熟得很快。弗雷曼等用视觉诱发电位测量儿童的视敏度,结果证明,4周婴儿的视力是20/600,但5~6个月的时候可达20/20,相当于视力表的1.0,也就是达到了成人的水平。0~6个月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这时期若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研究材料表明,1~2岁儿童的视力为0.5~0.6,3岁时可达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眼科学研究表明,学龄前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期,12岁以后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三)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调查研究显示,所有婴儿出生时就具备辨别各种颜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内在固有的。4个月大的婴儿对颜色的分类与成人对颜色的分类相似。但随年龄增长,受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会消退。儿童能否正确命名颜色,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颜色的名称。所以,父母应该在平时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多教儿童一些颜色的名称,以提高他们对颜色辨别的能力。语言的积累、言语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对颜色的正确识别。

学前初期 (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学前中期 (4~5岁)大多数儿童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学前晚期 (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

(四)视觉缺陷

视觉缺陷一般发生在儿童早期,由于发现困难且生理机制不成熟,往往造成治疗不及时,对儿童视力带来伤害。父母与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了解视觉缺陷儿童外显的行为特征,如在阅读、书写的时候,是否握笔过于紧张;头与书本间的距离过近;过于喜欢用手指点书本;经常眯缝着眼睛;做作业的时候经常颠倒数字、字母的顺序 (如把28当成82,8误记为6,9误记为7等);总是做不好需要手眼协调的体育活动项目等。当儿童出现上述某种症状时,一般人多以为是由于儿童个性、习惯造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现象往往是由于儿童视觉方面存在着某些障碍所导致的。所以,当儿童经常出现上述症状时,要注意找到症状的原因,不要错怪他们,也不可大意,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治疗。

此外,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二、听 觉

听觉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儿童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他们依靠听觉欣赏音乐,学唱歌曲;学习口语更是必须依赖听觉的发展。学前期是掌握口语的重要时期,学说话,听别人说话,都离不开听觉。

(一)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正常产期的胎儿,怀孕第二十周就对声音出现生理变化和身体反应。到第二十八周时,胎儿对呈现在靠近母亲腹部的声响出现紧闭眼睑的反应。如果不能以这种方式做出反应的胎儿,在出生后可能出现听觉障碍。

新生儿的听觉阈限在最好的情况下要比成人高出10~20分贝,最差的时候要高出40~50分贝。但随着他们成长,听觉敏感性越来越接近成人,对高频声音的听觉接近最佳水平的时间要早于对低频声音的听觉。

儿童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了1倍。

(二)辨 别

在婴儿早期,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声强进行辨别。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觉察近前的声音转移到3英尺以外。1岁的婴儿能够辨别出非常微小的声强变化。频率方面,5~8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以2%增加或减弱的音频变化,而成人能够做到1%的辨别。新生儿能辨别持续时间不同的声音,即便声音具有相同的频率和强度,他们也能辨别出那些声音到达最大强度的过程差异。也有研究显示,儿童音高的差别阈限,个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缩小。学前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学前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三)定 位

新生儿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定位能力,他们能把耳朵正确转向声源方向。然而在出生后2~3个月中,这种反应几乎消失,只有4个月后才再次出现。一般6个月婴儿的听觉定位能力才能达到视觉定位能力的同等水平。这种现象被认为是行为系统发展的U形过程,是由在个体不同的发展时间内支配其声音定位的生理基础不同所造成的。研究表明,开始的声音定位是婴儿皮层下的反射性事件,和条件反射相类似;当年龄增长后,大约2~3个月大时定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皮层事件;直到4个月大的时候,由皮层部位所支配的声音定位才能准确,这样的定位就更精确。可以预测,生理成熟使婴儿的定位能力更加精确。

(四)听觉缺陷

教师要注意儿童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要注意 “重听”现象。重听是指有些儿童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这种现象常常反映出儿童的听觉缺陷。

三、触 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新生儿明显地表现出对触摸的敏感,他们表现的第一感觉现象就是通过触摸去反映。触觉的敏感性在他们出生几天内就快速增长。他们的手掌、脚掌和面颊相当敏锐。触觉作为联系成人和孩子的有效手段显得十分重要。把手放在哭泣的新生儿胸部轻轻地抚摸,可以让他们平息下来。在同成人的交流过程中,那些较大的婴儿可以通过对成人的触觉感知产生积极的视觉注意。婴儿通过触觉对外界的积极感知帮助他们形成触知觉。

(一)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甚至连早产儿都能发生由接触物体而出现的将脚趾展成扇形的轻微运动反应。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尿布湿了,新生儿会哭闹,这些也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最初的本能的吸吮反射和觅食反射是一种口腔的触觉活动,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口腔触觉探索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协调发展,并且在获取信息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婴儿的手的触觉探索活动发展起来以后,口的触觉探索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幼儿仍然以口的探索作为手的探索的补充。例如,婴儿6个月以后常常出现眼、手和嘴的协调连续动作,婴儿看见东西,拾起来,放到嘴里,以此作为一种探索方式。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中视触协调是手的触觉发展的主要表现。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其出现在出生后5~6个月左右。但是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已出现眼手协调的先兆,即萌芽。

真题再现

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

(安徽省2016年)

【育萃专家解析】√。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四、嗅觉、味觉

哺乳动物在没有睁开眼睛的时候靠气味同母亲产生联系,人也不例外。所以,嗅觉在婴儿的知觉中相当重要。1976年,拉塞尔分别用 “母亲垫子 (测试前在婴儿母亲的乳罩内放置3小时)”“非母亲垫子(测试前在其他哺乳期女性乳罩内放置3小时)”和 “控制垫子 (干净湿润的垫子)”对婴儿进行测试,出生6周以前的婴儿对前两种垫子都表现出吮吸反应;6周以后,他们对自己母亲的垫子做出更明显的反应,表明这时他们偏好母亲的气味。这一实验表明,对母亲气味的偏好在6周前形成。婴儿对气味的辨认能够帮助他们对母亲的辨认。

婴儿从出生起就对味觉敏感。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出生2个小时的婴儿就能对不同的味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当婴儿4个月大时,他们开始对过去不喜欢的味道感兴趣。发现婴儿通过吮吸甜的流体能从哭泣中平静下来,这时他们的吮吸速度和吮吸量都比平静时大。婴儿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一些平时不喜欢的食物,可以使他们形成条件性的味觉倾向。

五、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一)大小知觉

学前儿童对大小的辨别具有的特点是:①3岁儿童一般已能辨别图形大小,在一组大小不同的图形中指出其大小,辨别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②3岁儿童不能判断不相似图形,如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大小,这在整个学前期都很困难;③学前儿童辨别大小的方法是按照 “目测→比较相应部分→借助中介物质”的顺序发展的。

(二)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感困难。

真题再现

1. 幼儿能感知物体上下、前后的方向位置。 ( )

(江西省2016年)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育萃专家解析】B。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2.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 ( )

(安徽省2015年)

A.上下—左右—前后 B.前后—上下—左右

C.左右—上下—前后 D.上下—前后—左右

【育萃专家解析】D。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三)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儿童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但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儿童常常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原因是经验对距离知觉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立体知觉又名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尔克著名的 “视觉悬崖”实验证明,出生约6个月的婴儿便开始具有深度知觉的能力。

真题再现

幼儿在画画时,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表现出来。说明了幼儿对_____的认识不足。 ( )

(江苏省2016年)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距离知觉 D.方位知觉

【育萃专家解析】C。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常常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因此,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在图画中,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正确表现出来,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

(四)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它是依靠运动觉和视觉协同运动的结果。新生儿已经表现出对某些注意的偏好,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视觉皮层的正常发展需要相应的视觉输入,婴儿运用视觉能力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二是婴儿所倾向注意的对象正是那些对他们的发展重要的刺激,如母亲的面孔。

儿童的形状知觉发展得很快,通常3岁的儿童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4~4.5岁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我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因此,有人认为,4岁也是认识汉字的最佳时期。儿童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研究表明,儿童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程度上的差异,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真题再现

儿童最容易辨别的图形是三角形。 ( )

(河南省2015年)

【育萃专家解析】×。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从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六、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学前初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学前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学前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学前中期,儿童可以正确理解 “昨天”“明天”,也能运用 “早晨”“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 “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学前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识 “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的辨别仍感困难。

对5~7岁儿童估计时间间隔的研究发现,5岁儿童时间知觉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用时间标尺;6岁儿童的时间间隔判断变化不大,只是在短时距 (3秒、5秒)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上略有提高;7岁儿童大多能利用时间标尺,长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

真题再现

1. 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关联。 ( )

(江苏省2016年)

A.幼儿前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育萃专家解析】B。幼儿初期,幼儿不仅有生物性的时间知觉,还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他们逐渐学习了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 (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反映时间。

2.以下几组时间概念中,幼儿难理解的是 ( )

(安徽省2015年)

A.上午、下午 B.白天、晚上

C.今天、明天 D.大前天、大后天

【育萃专家解析】D。幼儿初期,幼儿不仅有生物性的时间知觉,还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 “昨天”“明天”,也能运用 “早晨”“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 “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别 “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

七、观察力

(一)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通常说的观察力。有观察力的人善于发现对象丰富的、典型的却不太显著的特征。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在观察对象时去注意什么,寻找什么,让观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学前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知觉和观察常易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干扰,致使原来的任务不能完成。到了中班,最迟到大班,开始能按成人要求进行观察。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观察的持续性是指观察过程中稳定观察所保持的时间长短。学前儿童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容易转移注意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的持续时间会随之增加。到6岁时,儿童在活动中的观察持续时间有显著的增长。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男生观察的持续性明显低于同龄女孩,到大班以后男女生观察的持续性均明显提高,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别。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儿童观察事物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面积较大的部分,不容易注意事物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注意事物轮廓,不太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的影响下,观察的细致性逐渐增加。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小班儿童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也在不断增长。

5.观察方法形成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学前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小班儿童还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儿童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3~4岁儿童常常边看边指。例如,要求儿童在一幅图画上找出某一物体时,他总是用手指点着每一个形象,直到找到所要的物体。也就是说,视知觉要依靠手的动作的指导,或者说,手的动作是知觉活动的支柱。较大的儿童已经不需要这种支柱。儿童有时用语言帮助,以确定和巩固知觉的结果,如自言自语地说:“对,就是这个”或 “不是它,要粉 (红)的,不要红的”。到了学前晚期,观察可以成为专门的内部调节的动作。儿童已能借助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帮助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中培养儿童的目的性,首先就要使儿童明确从被观察的对象中寻找什么,使观察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发挥教师的语言指导作用,观察前提出启发引导性问题,观察中进行提示,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更好地帮助儿童明确目的,提高观察的稳定性。成人指导语的性质,往往影响儿童观察图画的水平。例如,“有些什么”的指导,容易引导儿童观察个别事物,而 “在做什么”和 “画的是什么事情”的指导语,可使儿童倾向于从整体观察图画。

2.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儿童观察概括

在观察中培养儿童的概括性,就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学习概括。当然,教师为儿童提供的多种感知材料,要注意每次出示的物体,其本质属性不变,但要经常变化其非本质属性,以利于儿童在观察中学习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如让儿童观察小兔的形象时,不要总是白色的,可出示其他颜色的,如灰色或褐色的,让儿童来概括兔子的本质属性。

3.启发儿童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儿童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多渠道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对被观察物体形成立体知觉和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状态和活力。如上述的观察兔子,不但可用视、听感官进行,还可以让儿童用手触摸,并学一学兔子是怎么跳的,从而帮助儿童形成有关兔子的完整印象。

4.教给儿童有顺序的观察方式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按照事物本身的体系,用提问或提示引导儿童有顺序地观察,帮助儿童学会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如观察动物时,可这样提示孩子:先看看动物的头是什么样的,再看看动物的身体,最后看看身体下面有什么 (脚)……在观察中依次逐个提出问题,让儿童按提问去观察。每次如此,将大大提高儿童观察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