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概述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而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二者均离不开表象,而表象作为儿童经验的基本存在形式,是记忆的结果。

一、记忆的概念和种类

(一)概 念

记忆是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再现)。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

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的指标有关。对前语言时期儿童 (即还不会说话的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种不同的测量指标。

1.定向反射与习惯化

定向反射是对新奇刺激做出反应。习惯化是定向反应的消失或下降。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习惯化,可以作为他对事物是否熟悉 (是否能够再认)的指标。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作为记忆的另一种指标,对条件刺激物做出条件性反应,表明再认的存在。

3.重学记忆

当儿童学习了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学习要少些。

(二)种 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境记忆,即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即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称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即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真题再现

许多幼儿在医院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开始哭了,幼儿对白大褂医生的记忆类型属于 ( )

(江西省2015年)

A.形象记忆与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与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与逻辑记忆 D.运动记忆与情绪记忆

【育萃专家解析】A。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2.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分

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意识得到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例如,我们能记忆儿时背过的 “九九表”。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地说出键盘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3.根据记忆储存时间的不同分

根据记忆中信息储存时间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25~2秒。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中既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而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长时记忆的编码以语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可以分为程序记忆和陈述记忆两类。陈述记忆是对事实信息的记忆,用单词和符号来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程序记忆,又称为动作记忆,是对习得行为和技能的记忆,回答 “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基本条件反射和各种习得的动作,如打字、拼图、打球时的动作等。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感知是认识的开端,也是包括记忆在内的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如果没有感知觉接受信息,记忆便无加工、储存的必要和可能。也许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把记忆分为识记、保持、恢复三个基本过程。识记,无疑强调的是感知的功能 (输入信息)。然而,知觉的发展也离不开记忆,正是依靠记忆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觉才可能具有这些特性。比如,知觉具有整体性特征,观看图画中小兔子的身体被花草树木挡住了,只露出一双长耳朵或一条短尾巴,儿童依然能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辨认出来,这是以往的经验在起补充作用。又如,知觉的另一特征是它的恒常性,这一特性使得儿童在不同位置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其父母时不至于把他们视为路人。这是经验在起调节和校正作用,将不同位置、不同角度获得的感知形象与经验中保持的印象相对照,使儿童获得近似于实际的知觉形象。所以,如果没有记忆所积累的经验,知觉的这些特性便无从产生。

(二)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

想象是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儿童的思维是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性动作,模拟解决问题过程的心理活动。二者均离不开表象,而表象作为儿童经验的基本存在形式,是记忆的结果。当儿童感知客观事物时,当他们尝试着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用实际动作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时,事物的形象、活动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动作都以表象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为今后的想象和思维活动提供着素材。

可以说,记忆是联系感知与想象、思维的桥梁,是想象思维过程产生的直接前提。记忆表象 (感知和活动经验)越丰富,想象和思维的基础便越牢靠。

(三)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人有一种基本的行为倾向: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趋近安全,远离危险。儿童依恋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带给他们舒适、温暖和爱的欢乐,是他们的安全基地;避开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是因为对它们有一种 “不可预测”的恐惧感。奖励和惩罚之所以能够起到调节和控制儿童行为的作用,也是因为它们会给儿童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受奖的愉快会加强他们的获奖行为,受惩的痛苦会减弱甚至消除引起惩罚的行为。而情感对行为的这种 “激励”或 “抑制”作用,也是以记忆为中介而发挥其作用的。“初生牛犊”之所以 “不怕虎”,是因为它尚缺乏被虎伤害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记忆中没有 “老虎危险”这样一口长鸣的警钟。因此可以说,先前保留在记忆中的情感体验决定着儿童今后的行为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